不論現代還是古代,婚姻都是人生之大事,故有“姻緣一線牽,鼓樂響堂前”,古代結婚大致流程也固定: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時候,男方家尋個媒婆中間說和一下,和女方家說好,三書六禮給備上,婚也就這么結了。但是吧,總要有個別人想搞個特殊化,
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于是出現了入贅婚姻。所謂贅婚,就是男子,即贅婿,嫁入女方家,并且要以女方家為主。贅婚在古代是備受鄙視和唾棄的,誰家要是入贅,背地里是要被戳脊梁骨的。所以如果一個男人不是被逼的迫不得已,是不會有人選擇入贅婚姻的,但是即便是這樣,贅婚也沒有銷聲匿跡,即使在現代也依然存在。那么古代贅婚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又是咋么發展起來的呢?
贅婚起源很早,據傳源于戰國時代,但文字記載卻最早出現于《睡虎地云夢秦簡》里,隨后在《史記·滑稽列傳》記載到“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隨后的文獻記載中關于贅婚的敘述更是數不勝數。贅婚的起源學說更是多種多樣的。
1. 母系遺傳
原始社會前期受制于人類生產力低下,生活來源主要依靠采集業和種植業,女子的地位很高,所以出現了母系社會,母系社會的婚姻制度便是男子嫁入女方家中,女人就是家庭主心骨,嫁入的男子是不能再加入其他母族的,所以有學者認為贅婿制度就是母系社會遺留下來的“殘骸”。
2. 齊國巫兒
這種說法比較傳說式,筆者認為不是主要起源,《漢書·地理志》云:“始桓公兄襄公淫亂,姑姊妹不嫁,于是令國中民家長女不得嫁,名曰‘巫兒',為家主祠。”這句話說得就是齊襄公命令齊國家中長女不嫁,留家主祠,叫做巫兒。前文提到的淳于髡就是巫兒。但是制度只是留存在齊國,并沒有擴散在其他國家。
3. 抵押說
社會由原先的奴隸制進入了封建制社會,出現了貧富的差異和階級的差距,自然會出現有過不下日子的人家,就把男子當做人質,給別人家當贅婿,這就是抵押說。婚姻不再由個人的喜好來決定,成為了家庭與家庭中間、氏族與氏族之間、甚至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益交換,由此產生了役婚。
《秦紀》:家貧子壯則出贅。今有四等焉:一曰養老,謂終于妻家聚活者;二曰年限,謂約以年限,與婦女歸宗者;三曰出舍,謂與妻家析居者;四曰歸宗,謂年限已滿或妻亡,并離異歸宗者。男子“以身為質”,“嫁”在女方家,在女方家中,家中無子,用贅婿來傳承香火;家中缺乏壯勞力,贅婿來贍養老人,維持生計。
在古代社會中,女子因為沒有財產繼承權,無子或喪子家庭通過招入贅婿當做傀儡來繼承家族財產;在現代社會中,女方家長因為喜愛女兒,不愿女兒嫁出去受苦,就去招贅;更有甚者認為女兒不如兒子存在親情,所以把贅婿看得比自己的女兒還要親密。
封建社會中,中央集權制度的高度集中,還有一系列三綱五常的儒家思想,在這種思想的束縛下,女子地位是非常的低下的,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贅婿的存在,在社會上是備受鄙視的,即便是這樣,贅婿婚姻仍然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至今都存在著,這就令人非常驚訝,贅婿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的?
1.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的贅婿最有名的莫過于齊國的淳于髡,這也是贅婿起源之一。上文提到的巫兒說的主角之一便是淳于髡,淳于髡因為從小家境貧寒,為了出人頭地,便入贅妻家,但淳于髡才智過人、精通人際關系,最后憑借妻家的錢財成為了齊國名臣。而這種婚姻在當時被稱作役婚,役婚就是男子在結婚前后住在女方家里。現在的學者大多數認為役婚就是現在贅婚的前身,但是還有學者從經濟學方面佐證了這種觀點,為此學者界也是爭論不休。
2. 秦漢時期
在秦漢時期,秦法中明確規定了,贅婿的地位低下,在出土的《睡虎地云夢秦簡》可以分析得出,秦朝的贅婿的地位和商賈的地位一樣,稍有不慎就是發配邊疆的下場,同時秦朝律法還規定了贅婿和后夫不能單獨立戶等等。在秦漢人的眼中,贅婿就相當于交換得到的商品,可想而知在秦漢時期贅婿的地位有多么的底下,即便這樣卻依舊阻止不了贅婿的存在。
3. 宋元時期
可能因為隋唐的尚武之風,良家子大多參軍,再加上隋唐時期的文獻缺少,所以關于隋唐時期的贅婿制度少之又少。雖然隋唐贅婚情況少見,但是到了宋元時期贅婚之風可是比前朝各代都要普遍,而且在宋元贅婿的地位有所上升,重點就在于贅婿的財產繼承權,雖然在宋代的贅婿依舊地位低下,沒有對婚姻的實際控制權,但是卻可以對妻家的家產進行管理和繼承。
筆者認為實質原因就是宋代商業經濟大力發展,人們對贅婚的看法有所改觀,導致贅婚形式隨之發展,于是出現了當時的贅婿與女子共同管理財產,而且這種財產繼承權是受法律保護的。而承襲宋代的元代,對于贅婚就更加包容了,在元代文獻中就出現了一種叫做抱財女婿的贅婿,這相當于元代的“職業商業管理人”,專門招管理財產的女婿來繼承家業,雖然有著種種贅婚的存在,但在民間依舊對這種贅婿保持鄙視目光的,這種“習俗”也不是一瞬間就能夠改變的。
4.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的贅婚就比較普遍了,從明清小說中也能看出來,小說中對贅婚有多處記載。明清時期對于贅婚的叫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在浙江一帶就叫做“進舍夫”“入舍女婿”安徽的叫法就是“倒進門”,湖南湖北等地就叫“倒妝門”、“住家”等等。雖然叫法多種多樣但是贅婿的本質還是不變的。
明清時期的贅婿依舊有財產繼承權,在清朝法律上,女兒也是財產的繼承人,但是只限于沒有出家或者出嫁的女兒,如果女兒出嫁那就只能繼承最多三分之一的財產,其余財產就分給了其他親戚,而女兒要想繼承財產就只能招婿。
清朝的贅婿同樣地位低下,并且進入妻家要隱去本姓,因為招婿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要子嗣來繼承家產,嫁入妻家的男子自然要隨妻家姓,以保證子嗣可以合法的繼承家產,同時入贅后的男子也要擔負起養家糊口的重任,例如管理家業就是有男子去做,女子是不能隨便頭露面的。通常入贅后的男子是沒有家庭決策權的,就如同古代的女方嫁入南方,是不能插手和評論男方家的家庭決議。這在當時就是完全沒有地位的,這也是贅婿歷來受鄙視的原因之一。
總的來說,贅婿制度的發展可謂是經歷風風雨雨的,它以種非主流的、帶著特殊性質的制度,就像一顆小草寧死不屈,在五千年的文化發展中,堅持了下來,雖然遭人歧視,但至今活躍在中華大地上,從未退出過歷史的舞臺。
贅婿制度的“長盛不衰”,這其實帶給我們很多思考,雖然其一直備受歧視,但卻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晶,而且也廣泛存在于各個民族中,這就表明中華文化絕對不是只存在于某一個民族中,而是多個民族文化的混合。而贅婚的發展也是反映了男女地位的發展,從以前男尊女卑到現在的男女平等,家庭地位也由原先的男人主家轉變為了男女共同決策的形式。
這證明我們的制度也在逐漸的走向完善,受宗法制度的約束形成的家族觀念已經成為了過去式,轉而發展成為以祖孫三代為主的擴展式小家庭模式。其也是婚姻由父母包辦形式向著自由婚姻的發展映射,婚姻不再是又父母長官,逐漸加入了自我感情,結婚是為了自己的而結。從贅婚的形成與發展中,我們看到了中化文化的發展和轉變,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多面性。
一種制度的消亡與發展必然與當代社會所聯系,贅婿制度能發展這么長時間必然有其特殊的地方和存在的價值和道理,傳統社會中,贅婚從先秦的役婚緩慢的改變著人們心中的成見,到宋元取得了財產繼承權,再到明清時候的普遍化,贅婿地位的提高也能從側面印證社會經濟的發展。贅婚制度是中華文化之一,我們要懷著平常的眼光來正確的看待它的存在,它在婚姻文化的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史記·滑稽列傳》司馬遷
2、《秦紀》
3、《漢書·地理志》班固
4、《中國古代贅婚研究綜述》毋艷南
5、《中國贅婚的演變與研究》孫晟、舒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