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制度在人類社會形成初期就已經誕生,伴隨著人類社會在不同歷史時期,地理環境,文化氛圍之中不斷改良完善,最終徹底融入人類的群體記憶之中。所以,一個特定區域中的婚姻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應該區域的社會狀況,古羅馬的婚姻制度也是如此。
和今天的我們一樣,古羅馬時期的人們如果想要締結婚姻,往往會對婚姻對象進行一定的觀察,但是相比現代,古羅馬的婚姻標準更加注重結婚對象的身份地位。雖然在現在的我們看來這其中有諸多不合理之處,但這正是那個特定時代的社會特點之一。
古羅馬婚姻締結的首要條件就是結婚對象是否擁有婚姻權,這算得上是古羅馬婚姻制度最大的特色之一。在羅馬王政時代和共和國前期:
婚姻權是獨屬于古羅馬市民的階級特權。
古羅馬市民之外的外邦人根本沒有結婚的權力,他們的婚姻不會獲得任何形式的保護。
外邦人
這個權力的存在其實是古羅馬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而對羅馬市民進行的一次大規?!百V賂”行為。不過當古羅馬的國土范圍越來越大,外邦人越來越多之后,古羅馬的統治階級開始意識到古羅馬的統治基礎已經由市民轉變為了外邦人,于是這個權力開始發生變化。
萬民法頒布以后,婚姻權已經不再是限制外邦人締結婚姻的障礙,所以這個時期誕生了無夫權婚姻和姘合婚姻等特殊的婚姻制度。但是,即便是在這個時期,婚姻權也并沒有完全消失,而是換成了一種更為理性的規范標準,比如對結婚者的年齡進行限制等。
在古羅馬,締結婚姻的雙方除了要具備婚姻權以外,還需要征得雙方家長的同意,這其實是古羅馬父權至上理念的一個剪影。早在王政時代,古羅馬國內“家長”的權力就非常大,從法理上來說,一家之長能夠代替子女做任何決定,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婚姻的締結。
不過這個權力在無夫權婚姻和姘合婚姻誕生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壓制,因為“無夫權婚姻”和“姘合婚姻”其實是古羅馬統治者為了安撫外邦人而默許存在的。相應的,如果婚姻締結一方的“家長”因為對方的身份而表示反對婚姻,這樣的表示自然效力不高。
除此以外,古羅馬締結婚姻的還有禁止近親結婚,禁止與特定職業者締結婚姻和婚資制度等前置條件。
這些條件之中有一些體現了古羅馬社會制度的先進性,也有一些被傳統的規矩束縛而展現出了愚昧落后的一面。但這些規范都或多或少地凸顯了古羅馬婚姻締結條件的核心即對婚姻締結雙方的社會地位進行對比。
羅馬
當有意締結婚姻的雙方滿足結婚條件后,古羅馬的婚禮程序就可以開始籌備了。嚴格來說,對比今天,古羅馬的婚禮程序十分復雜,但大體上卻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首先就是訂婚儀式。訂婚儀式在古羅馬社會早期就已經存在,是古羅馬人最具特色的文化傳承之一。
但這個儀式也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古羅馬人市儈而務實的一面。因為古羅馬人的訂婚儀式完全是由雙方父母在操持,而雙方父母在選擇自己子女的結婚對象時往往只在乎一點,那就是對方的身份地位。
雖然自由戀愛這個概念是從西方傳入我國的,但作為西方文明源流之一的古羅馬社會卻完全不流行這套。早期古羅馬社會中的男女往往在6歲左右就已經訂婚,而在此之前,他們可能從來沒有見過面。
因如此,古羅馬人的訂婚儀式往往會淪為兩個家族之間結盟或利益交換的渠道。比如古羅馬大名鼎鼎的凱撒大帝就曾經為了與龐培達成政治同盟而將早有婚約的女兒轉嫁給了龐培。
凱撒
訂婚儀式完成后并不意味著馬上就要舉行婚禮,因為這個時候的結婚雙方往往都太過年幼了。所以訂婚之后,往往需要數年的等待,等到雙方都達到法定婚齡,才能締結婚姻。
這一點算得上是古羅馬法律中一個相對開明的地方,但任何規矩都要服從于社會局勢。
奧古斯都
古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后,隨著連年戰爭,國內人口大規模減少。為了遏制這一趨勢,帝國皇帝奧古斯都就曾頒布《帕皮亞·波拜亞法》規定
“訂婚兩年內未完婚的,其婚約無效”
當結婚雙方達到法定年齡后,婚禮的籌備就要開始著手了。古羅馬婚禮的第一步就是選定婚禮舉辦的日子,這一點與我國相當類似。不過在這一點上,古羅馬執行的更為嚴格。
眾所周知,共和國時代之后,古羅馬陸續接收了大量的外邦人。雖然在一開始,古羅馬從統治階級到底層市民都對這批人比較排斥,但隨著相處時間的日久,古羅馬人也開始漸漸接受外邦人的信仰和文化。
但是不同信仰文化之間對日期的看法不同,如果選擇一個錯誤的日子結婚,往往會被認為是魯莽而愚蠢行為。所以古羅馬人在挑選結婚日期這件事上尤為慎重,甚至要專門請教精于此道的學者和祭司。
當日期選定好后,古羅馬人的婚禮就可以正式進行了。嚴格來說,古羅馬婚禮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新娘在娘家時的禮儀、新娘在路上的禮儀和新娘進入夫家的禮儀。
新娘在娘家時要向自己的家神獻上自己幼時的物品,并在母親和姐妹的幫助下打扮成專門的結婚妝容,之后便在父親的房間里等待新郎的到來。
新娘在路上時,需要聘請專門的隊伍,舉著火把,“保護”新娘進入夫家。不過有意思的是,這個時候新郎會扮成強盜將新娘搶走,之后由新郎將新娘帶回自己家中。
新娘進入夫家的禮儀更加繁瑣,包括觸摸油和脂肪、被人抬進家門、拋撒堅果糕點等。但這些禮儀的目的都是為了祈禱新娘進入夫家后能給夫家帶來幸運和福氣。
從上述禮儀可以看出,古羅馬人舉辦一場婚禮的花費是非常大的,所以完整的古羅馬婚禮往往只有上流人士才能支撐的起。而平民的婚禮程序則十分簡單,有時甚至只需要向所信仰的神靈禱告即可。
羅馬上流社會婦女
但是即便如此,古羅馬的婚禮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現代婚禮的程序和規范。像現代婚禮中的婚紗、花童、起誓等因素都是從古羅馬婚禮中得到的靈感。
既然有結婚那就必定會有離婚,雖然此事有些犯忌諱,但離婚制度也是古羅馬婚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羅馬王政時代和共和早期,離婚是相當少見的。
因為那段時期是古羅馬父權和父權的巔峰,丈夫和丈夫的父親對妻子擁有絕對的掌控力和支配權。所以離婚權掌握在男方手中,女方根本沒有權力提出離婚
男方掌控離婚權局面的形成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婚姻因夫妻日常矛盾而破裂的風險。
在早期的古羅馬社會,真正能導致夫妻雙方婚姻破裂從而離婚的只有妻子與人通奸或者妻子準備謀殺丈夫等少數情況。不過要是真的發生這種情況,妻子被夫家殺死的概率遠遠大于離婚。
由此可見,古羅馬早期社會的婚姻制度完全就是建立在對女性殘忍壓迫基礎上的。然而這個制度雖然毫無公平可言,但確實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婚姻的穩定。
這個說法是對比古羅馬共和后期和帝國時代的婚姻亂狀而得出的結論。
萬民法頒布后,原來的有夫權婚姻制度從根本上受到重創,無夫權婚姻和姘合婚姻開始崛起。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原有的夫妻地位差距開始縮小。
女方不僅開始擁有離婚權,而且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開始獨立于男方存在。最典型的體現就是,女方擁有自己獨立的財產權和對父親財產的繼承權。
這個變化不僅提高了女性的自主權和話語權也讓離婚這個敏感話題變得日?;?。
在當時,一個論斷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婚姻只是男女的結合”。
所以在這個時期,男女雙方都不再為離婚而感到羞恥,很多夫妻甚至會因為對某件事情的看法不同而選擇離婚。
羅馬家庭
對于古羅馬婚姻制度的研究是我們了解古羅馬社會人文傳統和風土人情的一扇窗戶。雖然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們依然無法展現古羅馬婚姻制度的全貌,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這個瑰麗的文化寶藏終究會展現在世人面前。
參考文獻:《法學階梯》
《萬民法》
《市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