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路徑特征、 推動因素與歷史意義:


摘  要: 北朝民族認同的進程坎坷而光輝, 值得深刻總結與反思。 其進路既具有民族認同
的共性, 又呈現出統治民族及統治者的主動性、 堅定性與創造性等鮮明個性。 理論基礎的具
備、 民族分布的巨變、 君臣能動合力的形成、 農業經濟主體地位的確立等諸動因, 共同指向北
朝民族認同的實現。 而 “大造區夏” 的突出特色, 顯示出北朝民族認同既是一種自覺的華夏
文明認同, 接續與光大了華夏文明, 又是歷史上中華認同的具體表現形式, 使中華民族從未間
斷的一體化進程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并有力地推動了南北統一。 可以認定, 北朝民族認同是中
華民族認同的一個歷史典范。
關鍵詞: 北朝; 民族認同; 拓跋鮮卑; 文明認同; 中華認同
中圖分類號: K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獻編號: 1001-778X (2016) 05-0040-08
    北朝民族認同之路經歷了一個艱難的心路歷
程和曲折的實踐過程, 富有特色和歷史意義。 對
北朝民族認同之路進行回顧、 總結和反思, 概括
北朝民族認同之路的特征、 尋繹北朝民族認同得
以實現的動因、 歸總北朝民族認同的歷史意義,
自有其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迄今未見有專文討
論北朝民族認同之路的特征; 對北朝民族認同的
推動因素的探究, 也只散見于多篇主旨和側重點
各異的論文中, 尚缺乏系統的專論; 而對于北朝
民族認同的歷史意義的總結亦付諸闕如, 相關探
討基本上是從民族融合的視角展開的。 所以, 有
必要專文就上述問題詳加歸整與研究, 以使這一
重要的歷史過程和歷史現象得到理論性的提煉與
升華。
北朝民族認同的實現結果和呈現形式, 是華
夏民族共同體形成 (民族融合)。 一定意義上來
說, 北朝史, 就是一部通過文化認同從而實現民
族認同與融合的歷史。 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的內
核與表征, 所以某種意義上, 二者是一體的, 本
文探究北朝民族認同的路徑特征、 推動因素及歷
史意義時, 常需要以文化認同來說明。
一、 北朝民族認同之路的特征
北朝民族認同之路, 既不失不同民族走向民
族認同的路徑共性, 又不乏鮮明的個性。
(一) 共性特征
北朝民族認同的模式具有以下共性特征:
差異性。 北朝民族認同的進程存在地域之間
的不均衡, 邊遠的六鎮等地遠遠落后于作為改制
中心地域的洛陽及其周邊地區。 北魏后期的六鎮
反叛及以后北魏政權的滅亡, 與這種差異性的存
在有密切關聯。 統治者及洛陽統治集團中的一部
分人, 走在了拓跋鮮卑全族民眾的前面, 從積極
方面來說, 是為民族整體性與漢族實現對新民族
共同體的認同起到了引領作用, 但由于北方邊鎮
的步伐沒有跟上, 一定意義上也加速了拓跋鮮卑
自身的分化與撕裂。
階段性、 漸進性。 道武帝已定下學習漢文化
的基調, 道武帝時代是北朝民族認同的起步期。
文成帝、 獻文帝時期變化明顯, 孝文帝時期則進
入加速期。 又如制度文化認同方面, 北魏先是用
古代中原的方國名命名了一些將軍號, 如楚兵將
軍、 衛兵將軍, 但因這些將軍號本非漢制所有,
不久又被取消, 反映了制度文化認同過程中的階
段性、 漸進性特點。 北朝共有兩次民族認同的飛
躍: 孝文帝改制后, 民族認同的快速增進; 六鎮
鮮卑南下后對孝文改革的延續和深化, 使民族認
同快速變遷與重構。 這些都反映出北朝民族認同
漸進中有躍升。
曲折性、 復雜性。 由于無法與保守的鮮卑貴
族達成改制意向的一致, 為了創造適宜改制與實
現南北統一的文化環境, 孝文帝遷都洛陽。 而六
鎮鮮卑一直趨向于保守原有的鮮卑認同。 整合過
程艱難曲折。 六鎮反叛及爾朱榮發動的 “河陰
· 0 4 ·
①作者簡介: 段銳超, 陜西理工大學圖書館館員、 博士 (陜西 漢中, 723000)。
之變”, 對作為北魏政權重要基礎的士族和漢化
鮮卑形成沉重打擊。 又如東魏北齊時期, 語言文
字認同出現曲折反復, 鮮卑語在東魏北齊一度比
較流行。 但這些曲折終究改變不了北朝民族認同
的歷史趨向。
層次性、 系統性。 北朝民族身份認同與文化
認同作為北朝民族認同的一體之兩面, 同時演
進, 而包括物質文化、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等層
面的文化認同及其所包含的各個方面, 如歷史文
化、 語言文字、 制度、 習俗、 價值觀念等的認同
皆依次展開, 全面推進和完成。 與之相應, 建立
在共同文化之上的共同民族心理素質形成, 形成
了對新的民族共同體的民族認同。
競爭性、 選擇性、 側重性。 兩種文化由互相
隔絕、 獨立發展的狀態, 全面接觸后, 激烈碰
撞, 博弈競爭。 新的文化體系對原來的兩種文化
資源的擇取不是舍此取彼或各取一半, 文化認同
亦非對原漢文化體系的認同或全盤漢化。 作為雙
方一致認同下的鮮漢共同體文化體系, 總體上是
以漢文化為基礎, 同時吸收鮮卑文化之精髓, 如
服飾、 音樂、 民族精神等而形成的。
唯一性、 單向性與融合性的并立。 在兩個民
族走向認同的環境里, 緊密的經濟政治聯系, 使
兩種性質的民族文化成分無法被長期雙重肯定,
認同主體不可能長期在兩種文化之間轉換角色。
文化的雙重認同只是暫時的, 對許多種文化元素
而言, 最終只能擇取其一, 非此即彼, 這是由其
單向性、 排他性決定的。 更能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的文化成分才能存續。 兩種文化都有部分成分失
落, 這是文化和民族自身發展的必然代價。 如語
言文字認同走過了從雙語認同到單語認同的道
路, 而對漢語的單語認同中并不排斥鮮卑語元素
的融入。
必然性。 緊密互動的兩種文化、 兩個民族,
文化同一、 民族融合是必然的結果。 進入中原的
拓跋鮮卑陷入底蘊深厚的漢文化汪洋大海中, 與
過去文化環境的聯系逐漸被割斷。 鮮卑文化離開
了其適宜的土壤, 在漢文化的優勢環境中無法落
地生根, 拓跋鮮卑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特
性必然發生轉變。
群體性。 北朝民族認同也是群體性的行為,
但可以由個體反映出來。
此外, 還有文化性等其他共性特征。
(二) 個性特征
北朝民族認同之路除了具有兩個民族走向民
族認同的共性特征外, 還具有一些突出的個性
特征。
1?? 統治民族及統治者的主動性、 統治者的
堅定性和創造性
北朝民族認同的推進與完成, 并非自下而上
的社會矛盾倒逼或者強敵進攻外推的結果, 而是
在拓跋鮮卑統治者主導和引導下漸次完成的, 具
有明顯的主動性、 積極性、 自覺性、 內生性和人
為建構性特征, 這是北朝民族認同模式的一個獨
特之處。
社會發展的客觀進程決定民族認同的進程,
但主觀的努力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北魏初
期, 統治者在認識到儒家思想文化對于鞏固政權
的意義后, 即積極主動地學習儒家文化并征聘一
批漢族士人、 儒者參政。 北朝君臣通過汲引、 發
揮與運用儒家思想文化中的華夷民族認同觀念,
來實現修齊治平的目標。 孝文帝深具憂患意識,
與時俱進, 自覺、 主動地剔除本民族一些較為落
后的文化成分, 通過漸進的文化改造, 積極引領
了民族共同體的建構, 把對本民族的認同升華為
對華夏民族共同體的認同。 當然, 這一認同對于
鮮卑部分保守的貴族及民眾來說, 過于超前, 在
他們那里, 體現為被動性。
因自感于本民族文化總體的落后, 孝文帝急
于改造文化、 移風易俗, 從而為實現南北統一的
宏大目標奠定基礎。 在這種使命感和緊迫感的驅
使下, 以不凡的擔當和壯士斷臂的勇氣, 果敢堅
定地推進改制, 遇阻不回, 富有堅定性、 創造
性、 前瞻性和跨越性, 加快了文化認同和民族認
同的進程。 其中自然也有功利性、 強制性的成
分, 所以這一認同是一種自然認同與強制認同并
存、 交錯的民族認同實現形式。 不過, 北朝民族
認同不乏民意基礎, 局部的表面上的強制性是建
立在整體的自覺性基礎上的。
2?? 漢化與鮮卑化目標指向的一致性
文化認同的過程, 是對文化的選擇、 取舍、
揚棄的過程, 是文化重建與民族重構的過程。 漢
化是北朝民族融合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式。 汪高
鑫認為, 北朝民族關系的核心是漢化問題。 ① 以
漢化來詮釋北朝民族關系無疑有其客觀性、 正確
性。 但如果只看到漢化的一面或以漢化為主線解
讀這段歷史, 又會失于片面。 漢化絕不是北朝民
族認同———民族融合的唯一演化途徑和全部內
容。 鮮卑化即某些方面的局部的鮮卑文化認同,
也客觀存在于認同過程中。 鮮卑文化的漢化, 與
漢文化的鮮卑化并存, 而以漢化為顯著。 兩者都
是文化博弈中吸收對方文化養分和自身文化發生
· 1 4 ·
路徑特征、推動因素與歷史意義:對北朝民族認同的反思性考察★
段銳超★
①汪高鑫: 《魏晉南北朝民族關系與夷夏之辨》, 《史學集刊》 2010 年第 6 期。
轉化的過程, 并非水火不容、 單向輸出與接受的
過程, 而是雙向互動, 殊途同歸。 共同指向和交
叉于文化合流、 民族認同與融合的同一交點, 即
形成共同的文化體系和民族共同體。 不能認為鮮
卑化就是文化認同的障礙或反動。
拓跋鮮卑接受了漢文化的價值體系, 以漢文
化的精髓置換了大部分鮮卑文化成分。 如鮮卑語
言被漢語言文字取代, 原有職官制度中的鮮卑文
化色彩逐漸被剔除。 如內行阿干、 羽真等官職逐
漸消失, 被中原傳統官職取代。 而鮮卑文化的部
分優秀特質也被漢文化所吸收, 潛移默化地沉淀
并流傳下來, 成為民族共同體文化的一部分。 如
拓跋鮮卑及鮮卑化的敕勒人所傳唱的 《 敕勒
歌》, 以漢譯的形式流傳至今, 成為中華民族文
化寶庫中一顆耀眼明珠。 元好問 “中州萬古英
雄氣, 也到陰山敕勒川” 所吟唱出的民族精神,
無疑也有拓跋鮮卑慷慨剛健的民族之氣的凝結。
3?? 局限性
毋庸諱言, 北朝民族認同有其歷史局限性。
表現在多個方面。 試舉幾例:
如孝文帝改制, 不可避免地吸收了一些傳統
漢文化的糟粕, 而又喪失一些鮮卑文化的優秀成
分。 如拘泥于魏晉以來的士庶之分, 使許多優秀
人才因出身庶族或寒門而失去晉身機會, 就是一
例。 帶有強制性的方法與手段, 使認同過程看上
去并不是那樣自然和完美, 甚至容易貽人口實。
如有論者將北魏走下坡路并滅亡歸因于孝文帝改
制造成的文化認同變遷, 甚而將其視為鮮卑文化
的罪人。
儒家文化認同的發展, 逐漸導致拓跋鮮卑女
性地位的相對降低和禮教對其束縛的增強, 并使
其精神風貌發生了轉變。 《馮邕妻元氏墓志》 所
載元氏之語, 頗能說明鮮卑貴族婦女對儒家禮教
的認同: “吾少好諷誦, 頗說詩書。 而詩刺哲
婦, 書誡牝雞, 始知婦人之德, 主于貞敏, 不在
多能。” ① 與傳統的鮮卑婦女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受儒家禮教影響, 鮮卑貴族婦女喪夫后改嫁也不
再是一件自然的事。 據 《元純陀墓志》, 元純陀
雖然在丈夫去世后最終改嫁, 但曾經 “慨絕三
從, 將循一醮, 思姜水之節, 起黃鵠之歌”,
“兄太傅文宣王, 違義奪情, 確焉不許”。 ② 說明
鮮卑貴族婦女的守節意識已經產生。
二、 北朝民族認同的推動因素及強化途徑
北朝民族認同發生發展和得以完成, 有其特
定的社會歷史和民族關系背景, 得力于多重推動
因素的作用和強化。
(一) 歷史潮流、 內在基礎、 外部條件的作
用及民族互動的增強
1?? 十六國時期的基礎、 民族認同的歷史潮
流的作用
十六國時期是一個民族認同與融合的時代,
建立政權的少數族統治者大都提倡民族認同, 其
認同實踐影響深遠, 盡管其起初可能僅是將其作
為一種策略。 如苻堅、 慕容氏即是典型。
十六國末期崛起的拓跋鮮卑本是一個富有進
取精神的民族, 為了獲得更好的地理環境和生活
條件, 走出噶仙洞, 一路遷徙, 逐漸成為一個融
合了多個族群的民族共同體。 只是新形勢下的民
族認同, 其內涵與此前的鮮卑認同相比已發生巨
變, 能否順應歷史潮流作出積極調整, 成了擺在
拓跋鮮卑面前的巨大挑戰。
2?? 民族認同理論基礎和心理基礎的具備
我國古代儒家民族思想中蘊含的華夷民族認
同思想觀念。 如 “以夏變夷” 的民族觀、 “夷可
主夏” 的正統觀、 華夏文化正統觀、 中原地域
正統觀及華夷民族統一觀等一系列思想觀念, 成
為北朝君臣推動民族認同的思想資源與理論動
力。 他們對儒家民族認同思想的尊奉、 發揮和運
用, 有 力 地 指 導 和 推 動 了 北 朝 民 族 認 同 的
實踐。 ③
文化觀與民族觀具有一致性。 漢族士人主要
以文化而非血緣區別自身與夷狄。 在其民族觀
中, 只有二維, 即華夏之維與夷狄之維。 夷狄,
就是不開化的人群; 華夏, 意味著社會進步和文
化先進。 這其實也是進入中原的大部分少數族所
接受的文化觀與民族觀。 在他們看來, 認同華夏
文化 (漢文化) 就是向化。 這是當時的社會潮
流和鮮漢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實現的重要心理基
礎和認識基礎。
3?? 外部條件的成熟
封閉隔絕是民族賴以產生的外因。 不同民族
間的認同, 只有打破隔絕才能完成。 所以政權一
統對于民族認同順利自然的推進自有其重要性。
拓跋鮮卑進入中原, 統一北方, 為民族認同構筑
了平臺。 鮮、 漢民族成員通過長期接觸、 交往、
共事、 交流, 民族差異性逐步縮小, 民族認同感
逐步增進。 特別是離散部落政策的長期推行及三
個階段的多次民族大遷徙 (平城時期的徙民、
遷都洛陽、 六鎮鮮卑南下), 使民族分布格局轉
· 2 4 ·
 思想戰線    2016 年第 5 期 第 42 卷 №?? 5,2016 Vol?? 42



趙 超: 《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2 年, 第 129 頁。
趙 超: 《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2 年, 第 261 頁。
段銳超: 《北朝君臣對儒家華夷認同思想的汲引、 發揮與運用》,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 年第 2 期。
為錯居雜處, 兩種文化有條件全面深入地接觸和
碰撞。 據統計, 從拓跋鮮卑建國到北魏分裂, 移
民次數近 200 次, 移民總數至少達 500 萬人。 ①
孝文帝遷都及六鎮鮮卑南下, 是拓跋鮮卑兩次大
規模的遷徙, 最終使鮮卑文化失去了適宜扎根和
生長的土壤, 為民族認同的完成提供了成熟的客
觀條件。
4?? 民族互動的深入, 促使認同感加深
族際通婚也促進了彼此交融。 族際通婚不僅
在鮮漢上層, 也及于底層, 如高歡曾以山東寡婦
配被俘的西魏軍人。 與漢民族聯姻, 提升了血緣
認同。 施光明認為, 廣泛的民族通婚, 形成了一
張婚姻關系網, “夷夏有別” 的觀念在人們頭腦
中日趨淡漠, 心理隔閡逐漸消失, 新的中華民族
觀由此形成。 ②
北魏政權建立前后, 鮮卑統治者即開始招引
漢族士人效力。 進入中原后, 更是大量延聘士
人。 北朝的軍政集團不以民族區分, 而以政治立
場和政治利益區分。 各個軍政集團的組建與發
展, 在一定范圍內, 促進了鮮漢聯系和交往, 成
為民族認同———民族融合進程的一種依托。 北朝
后期的這種集團, 以孝武帝集團、 高歡集團及關
隴集團等最為典型。 高歡集團主要由懷朔鎮勛貴
聯合燕趙大族組成; 關隴集團則由主要由武川鎮
勛貴與關隴、 河東等地的漢族豪強組成。 宇文泰
以其獨特的軍事組織形式, 并借助地域身份認同
等方式, 凝聚兩種力量。 廣大中下層鮮漢兵民也
在部落解體、 部落兵制終結后, 走到一起。 劉國
石認為, 西魏北周的府兵制使北魏乃至十六國以
來胡人當兵、 漢人種地的格局最終被打破。 ③ 拓
跋鮮卑與漢族兵民置身于共同的社會生活和軍事
斗爭之中, 擴大了交流和理解, 增進了認同感。
經歷數代, 有了堅實的民族認同與混融的基
礎, 等到拓跋鮮卑失去政權, 反使民族認同更易
深入。 以前鮮卑身份可能或多或少是一種榮耀,
失去政權后, 拓跋鮮卑由統治民族變成普通群
體, 客觀上反而更有助于鮮漢間的溝通和華夏認
同感的加深。 原來拓跋鮮卑民族內部已經存在的
否定性快速發展, 不可阻擋。
(二) 統治者與漢族士人的共同推動
西方的情境論以情境 (工具利益) 來解釋
民族的形成、 維持與變遷。 ④ 可以用情境論來解
釋拓跋鮮卑認同的困惑、 松動與重建。 統治者大
力推動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 正是出于提升拓跋
鮮卑民族文化和國家穩定、 南北統一的需要。
1?? 統治階層的民族利益訴求和政治考量是
其推動民族認同的出發點
拓跋鮮卑進入中原, 目的是使自己的民族成
員過上高質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惠及子孫
后代。 因而必須使政權得到廣大漢族民眾的認可
和支持, 以維持和鞏固政權。 這就需要實現經濟
和社會轉型, 在轄區內實現文化認同和民族認
同, 助力于國家認同。 其遠期目標則是通過樹立
文化正統的形象, 實現國家統一和中華認同。 總
之, 在統治者的考量中, 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具
有提升民族素質、 增強國內穩定團結及抗衡南
朝、 促進南北統一的多重作用。 孝文帝曾經對大
臣陸睿說過: “欲卿等子孫漸染美俗, 聞見廣
博”, ⑤ 即指為了民族自身發展的長遠利益。 孝
文帝曾作歌曰: “白日光天無不曜, 江左一隅獨
未照。” ⑥ 抒發了渴盼南北統一的情懷。
北朝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主要推動者是拓
跋鮮卑統治者。 在內在熱情的驅動下, 他們瞄準
目標, 克服阻力, 緊抓機遇, 創造條件。 道武帝
等發其端、 定基調, 孝文帝集大成, 推進文化創
新, 做出了卓越貢獻。 其后的統治者客觀上繼承
和延續了孝文帝的改革成果和發展道路。
2?? 統治者發揮政策措施的導向作用和強制
作用
為了實現既定目標, 北朝統治者及時出臺政
策措施, 發揮其導引和強制作用。
統治者逐步取消了歧視壓迫漢人與鮮漢分立
的民族政策, 推行鮮漢一體的積極民族政策, 講
求認同, 未強求民族多元并存或鮮卑獨尊。 通過
在身份認同方面的持續努力, 如以建立血緣認
同、 擬血緣認同、 地域認同及共同的歷史記憶等
多形式建構身份認同, 消除民族邊界, 追求身份
的統一。 李克建認為, 西魏北周推行 “外鮮內
漢” 的 “關中本位” 政策, 成功地促成了鮮卑
文化和漢文化的結合, 促成了鮮卑族和漢民族的
融合。 ⑦
文化教育與學習, 可以收到將民眾的被動認
同轉化為主動認同、 自然認同之效, 是推進和增
強民族認同的利器。 北朝統治者摒除偏見、 積極
· 3 4 ·
路徑特征、推動因素與歷史意義:對北朝民族認同的反思性考察★
段銳超★







操曉理: 《北魏移民初論》,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1998 年第 6 期。
施光明: 《北朝民族通婚研究》, 《民族研究》 1993 年第 4 期。
劉國石: 《簡論西魏北周改革———兼論孝文改制未盡之歷史任務》, 《民族研究》 1999 年第 3 期。
周大鳴: 《論族群與族群關系》,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 年第 2 期。
《資治通鑒》 卷 139, 齊明帝建武元年 (494 年) 九月壬午條, 北京: 中華書局, 1956 年, 第 4360 頁。
《魏書》 卷 56 《鄭羲傳附子道昭傳》,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年, 第 1240 頁。
李克建: 《歷史上的文化整合與民族認同———以北朝后期為分析中心》,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 年第 6 期。
鼓勵和推動漢文化學習, 強化文化整合。 特別是
以儒家思想文化作為共同的文化價值體系, 使之
成為民族認同與融合的基石與紐帶。 上層的儒家
文化教育早在建國初即已開始。 統治者身體力
行, 從明元帝起, 許多皇帝的漢文化修養較深。
漢文化學習代代承繼, 漢文化修養逐代提高。 鮮
卑貴族士族化, 與漢族士人并駕齊驅, 具有了同
樣的文化身份與地位。
統治者注意發揮史學的民族文化認同功能,
北朝繼承了我國歷代相沿的修史傳統。 北魏纂修
國史, “十六國史” 的撰述也成就顯著, ① 北齊
纂修前朝史, 撰成 《魏書》, 開創設館修史的制
度, 本身也是民族史學文化認同的表現。 喬治
忠、 王秀麗認為, 在北魏諸種文化現象中, 民族
認同與民族融合最為穩定、 最為深入的因素是史
學意識及歷史觀念。 ②
3?? 北朝民族認同的完成也得力于利益契合
之下的漢族士人的推動
民族認同也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用
夏變夷”, 推行漢文化的價值觀念, 是漢族士人
的政治理想和精神支柱, 雖歷艱難, 不改其志。
如高允對拓跋鮮卑民間與皇室祭祀中使用 “魂
人” 提出嚴厲批評。 《魏書·高允傳》:
古者祭必立尸, 序其昭穆, 使亡者有
憑, 致食饗之禮。 今已葬之, 魂人直求貌類
者, 事之如父母, 燕好如夫妻, 損敗風化,
瀆亂情禮, 莫此之甚。 ③
祭祀中使用 “魂人”, 是拓跋鮮卑的一種古老禮
俗。 這種禮俗以后再未見于史, 應是逐漸被摒
棄了。
隨著九品中正制等制度的完善, 為雙方上層
提供了平等入仕的途徑, 政權結構轉為鮮漢共
治。 漢族士人積極建言獻策, 參與北魏各項制度
的創立與改進。 彼此逐漸結為血緣共同體、 文化
共同體與民族共同體。
(三) 經濟成功轉型的支撐是民族認同得以
實現的決定性因素
經濟基礎的變化是文化認同、 民族認同變遷
與重構的根本動力和依據。 北朝文化轉變和民族
認同實現的根本, 在于北朝經濟基礎的變化和各
種生產方式、 經濟模式的升降。 北魏統一北方,
進入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期。 封建制生產方式逐
漸超越拓跋鮮卑原來的奴隸制生產方式, 占據主
導地位。 而封建農耕經濟模式逐漸取代了拓跋鮮
卑原來的游牧漁獵經濟模式的主體地位。 政權的
經濟基礎發生了根本變化, 逐步走上了封建化、
農業化的道路。 多個側面均可反映出北朝農業經
濟的主體地位逐步確立和經濟封建化的進程。 如
統治者由重游牧漁獵到重農的變化、 賞賜物的變
化、 拓跋鮮卑個人生業的變化、 飲食結構的變
化、 民眾被掠為奴婢者減少及奴婢屢被放免、 俸
祿制度的變化、 相關禮制的變遷等。 下面僅從幾
個側面加以說明。
奴婢制度方面。 北魏前期, 多有將通過戰爭
掠奪的大量 “生口”、 牲畜等分賜給王公大臣、
將士的事例, 表明奴隸制生產方式和掠奪經濟仍
占主要地位。 但到獻文帝時期至北魏滅亡, 大規
模掠奪生民為 “ 生 口”, 賞 賜 群 下 之 事 已 經
罕見。
皇帝狩獵方面。 狩獵是拓跋鮮卑的傳統經濟
模式, 代國時期, 穆帝猗盧 “大獵于壽陽山,
陳閱皮肉, 山為變赤”, ④ 北魏明元帝曾 “西幸
五原, 校獵于骨羅山, 獲獸十萬”。 ⑤ 至孝文帝,
停止了狩獵。 “至年十五, 便不復殺生, 射獵之
事悉止”, ⑥ “罷山北苑, 以其地賜貧民” ⑦ 。 孝
文帝曾詔其弟元羽曰: “ 唯酒唯田, 可不
戒歟!” ⑧
又如 “ 觀漁” 之禮的變遷。 北魏初皇帝
“觀漁” 比較頻繁, 但從獻文帝時代起直至北魏
末, 再無皇帝 “觀漁” 的記載。
(四) 中華認同之下北南文化互動、 宗教和
民間信仰認同等形成助力
1?? 北南文化互動形成助力
北朝重視任用入魏之南朝流亡士人, 起到了
加強北南文化交流和增進文化認同、 民族認同的
作用, 這種任用本身也是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
表現。 北朝統治者利用這些士人轉輸漢文化, 他
們也樂意借機推介漢魏傳統制度文化, 充當南北
交流的文化使者。 比較著名的有王肅、 庾信、 王
褒等。
· 4 4 ·
 思想戰線    2016 年第 5 期 第 42 卷 №?? 5,2016 Vol?? 42








韓 杰: 《北魏時期 “十六國史” 撰述的史學成就》, 《思想戰線》 1993 年第 4 期。
喬治忠, 王秀麗: 《十六國、 北朝政權的史學及其歷史意義》, 《齊魯學刊》 2004 年第 4 期。
《魏書》 卷 48 《高允傳》,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年, 第 1075 頁。 中華書局 《魏書》 及 《北史》 標點本均將該句斷為 “今已葬之
魂, 人直求貌類者……”, 誤。 割裂了 “魂人” 一詞, 語法上也講不通。 《裴智英墓志》: (裴智英之夫拓跋榮興) “祖庫勾, 內行
阿干, 神元皇帝魂人”。 見王連龍 《新見北朝墓志集釋》, 北京: 中國書籍出版社, 2013 年, 第 182 頁。
《魏書》 卷 14 《穆帝長子六修傳》,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年, 第 348 頁。
《魏書》 卷 3 《太宗明元帝紀》,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年, 第 53 頁。
《魏書》 卷 7 下 《高祖孝文帝紀》,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年, 第 187 頁。
《魏書》 卷 7 下 《高祖孝文帝紀》,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年, 第 162 頁。
《魏書》 卷 21 上 《獻文六王列傳上廣陵王傳》,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年, 第 551 頁。
孝文帝厚遇南朝投北士人王肅, 以諸葛亮視
之, “朝儀國典, 咸自肅出”。 ① 張宏斌從北魏祭
祀制度變遷的角度來審視王肅北奔, 認為其實有
“斯文在茲” 的含義, 他帶來了制度建設和文化
建樹的模式, 表征了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歷史文
化, 與孝文帝希冀統一中國以襲華夏正朔的理念
相偕。 ② 羅新針對北朝墓志用典繁密的狀況, 判
斷當時南方文獻在北方流行。 ③ 北朝文化受南方
影響而發生積極變化。 庾信盛贊北周的文德之
治: “移風廣軒歷, 崇德盛唐年。 成文興大雅,
出豫奏鈞天。” ④ 這種景況的出現應是南北文化
交匯的結果。
2?? 宗教和民間信仰認同的助力作用
宗教作為一種思想意識和文化, 對促進北朝
民族認同作用顯著。 共同的宗教信仰拉近了彼此
的心理距離, 增強了各族信眾的感情聯系和民族
認同感。
鮮、 漢民眾基礎廣泛的共同佛教信仰, 本身
就是文化認同的一種表現形式, 反過來又成為文
化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助力。 北朝雖有過廢佛反佛
的政策, 但執行的時間較短。 道教作為一種信眾
較為廣泛的共同信仰, 也對北朝民族認同發揮了
促進作用。
3?? 北朝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相輔相成
國家是民族認同感的生發地。 長期分屬于不
同政權之下, 同一個民族內部也會導致認同的困
難; 長期共處于統一的政權之下, 不同民族才易
于形成認同。 北朝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相輔相
成, 形成良性循環。 伴隨著對北魏政權認同意識
的加強, 漢人與拓跋鮮卑之間原有的民族畛域趨
于消失, 而這種北魏政權認同, 是指向中華認同
和南北統一的。
(五) 漢文化的優勢、 拓跋鮮卑文化及拓跋
鮮卑自身特點的影響
北朝民族認同一定意義上還與漢文化的優
勢、 拓跋鮮卑自身及其文化的特點有關。
從發展的角度看, 相對于拓跋鮮卑文化, 以
儒家文化的價值體系為根基、 以皇權政治等為特
征的漢文化占據一定的優勢。 漢族在人口數量、
生產力方面也優勢明顯。 拓跋鮮卑文化則存在缺
環, 如沒有文字, 更沒有典籍, 因而也沒有背負
太多的傳統文化重負。 要提高文化素質, 借助成
熟典雅的漢語言文字是最優選擇。 對他們而言,
語言文字認同意味著民族文化成分的擴展, 文化
認同很大程度上是對較為先進的漢文化的學習和
接受。 對漢文化的向往和推崇, 使其具備了民族
認同的文化心理基礎。
所以, 拓跋鮮卑與漢族實現認同, 其遭遇的
困難要小于文化根底較深、 民族意識強烈的民
族。 從漢文化資源中汲取養分而使自己迅速壯大
是一種自然、 主動的追求。 當然, 也出現過排斥
漢文化、 抵制漢化的保守勢力和極端事例。
三、 北朝民族認同的性質與歷史意義
北朝民族認同是一種自覺的華夏文明認同,
接續與光大了華夏文明; 同時是歷史上中華認同
的表現形式, 使中華民族從未間斷的一體化進程
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并有力地推動了南北統
一。 北朝民族認同是民族認同的一個歷史典范。
(一) 作為一種自覺的華夏文明認同及其歷
史意義
前已述及, 在當時的民族觀中, 只有華夏之
維與夷狄之維二維。 認同華夏文化就是向化。 在
這樣的心理基礎和認識基礎下, 容易生發出文明
認同。 從文明的視野和歷史的縱向而言, 北朝民
族認同本質上是一種自覺的華夏文明 (中華文
明) 認同。 所認同的文明體系, 是漢晉以來的
華夏文明和文化體系的新發展, 它以漢晉以來的
漢文化為主體, 吸收了部分鮮卑文化的特質和內
在精神, 呈現出新的特性。
孫秋云從歷史上漢文明的擴展和傳播及少數
民族對漢文明的認同、 仰慕的角度, 對費孝通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理論作出解讀。 認
為, 在中華民族從分散到一體的形成過程中, 起
凝聚作用的是以漢族為代表的、 在當時國內各民
族眼中屬于 “先進水平”、 且為大家所景仰的
“漢文明”。 漢族和在中原地區建立王朝的少數
民族, 在歷史上主要是以發揮 “文化” 或 “文
明” 影響的方式, 來起到其核心和凝聚作用
的。 ⑤ 劉成有對北魏政權認同實踐中 “文明認
同” 的意義予以肯定。 他認為超越地域、 民族
的更廣泛、 更深刻的 “文明認同”, 不僅是過去
中華民族發展中珍貴的歷史經驗, 而且對于當代
中華民族 “身份認同” 問題的思考, 也具有一
定的啟發意義。 ⑥ 北朝民族認同正應作如是觀,
即視為一種歷史上華夏文明認同的表現形式, 本
· 5 4 ·
路徑特征、推動因素與歷史意義:對北朝民族認同的反思性考察★
段銳超★






《北史》 卷 42 《王肅傳》,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年, 第 1540 頁。
張宏斌: 《 “斯文在茲” ———從北魏祭祀制度的變遷看王肅北奔的含義》, 《世界宗教文化》 2014 年第 6 期。
羅 新, 葉 煒: 《 〈元華墓志〉 疏證》, 《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 年, 第 213 頁。
庾 信: 《變宮調》, 載庾 信著, 倪 璠注, 許逸民校點 《庾子山集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0 年, 第 481 頁。
孫秋云: 《費孝通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理論之我見》,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 年第 2 期。
劉成有: 《復合型民族與身份認同》,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 年第 2 期。
質上是對漢地先進的農耕文明的認同。
文明的多樣性和多元化自有其積極意義, 但
也蘊含著導致沖突的負面因子。 沖突的最終解
決, 可能還要靠認同。 在具有活躍性、 開放性和
向心力、 凝聚力的華夏文明體系的深刻影響下,
北朝統治階層有感于鮮卑文明的整體落差, 沒有
固守鮮卑文明本位, 而是對其中的落后成分予以
主動摒除, 自覺地向華夏文明靠攏, 通過各種途
徑逐漸增進與漢民族共同的華夏文明認同, 使融
合了鮮卑文明優秀成分的華夏文明成為鮮漢民族
共同體共有的文化歸依和精神家園, 最終實現了
兩種文明的對接和鮮卑文明的升華。
在 “文明認同” 的意義上, 孝文帝改制體
現得尤為突出。 他堅信這種 “文明認同” 的主
流價值及其合理性、 先進性, 在漢族士人與多數
鮮卑王公大臣的支持下, 強力推進改制, 使民族
素質快速提升。 這一舉措雖然帶有強制性, 但客
觀上推動了文明認同的進程, 在北朝歷史上具有
里程碑式的意義。 “大造區夏, 道侔姬文”, ① 是
北魏后期以至北齊時期對孝文帝的一致評價, 說
明文明認同在北朝后期已經深入人心。 改制也強
化了政權的正統性和合法性, 客觀上消弭了南北
的文化差距, 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離, 為南北統
一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礎。 南朝將領陳慶之目睹洛
陽風貌后盛贊:
自晉宋之來, 號洛陽為荒土, 此中謂長
江以北盡是夷狄。 昨至洛陽, 始知衣冠士族
并在中原, 禮儀富盛, 人物殷阜, 目所不
識, 口不 能 傳。 所 謂 帝 京 翼 翼, 四 方 之
則, ……。 ②
可見北朝認同實踐的成果也獲得了南朝人的認
同。 這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北朝后期及隋
唐時期文化發展的走向。 及至北魏及后繼的拓跋
鮮卑政權相繼滅亡, 鮮、 漢民族及其后裔的民族
認同卻愈加鞏固。 所以改制的文明認同價值也益
見光輝, 不可磨滅。 這些在后世也獲得了高度評
價, 隋代王通即高度贊揚孝文之政: “太和之政
近雅矣, 一明中國之有法”, “中國之道不墜,
孝文之力也”。 ③ 所謂 “中國之道” “中國之
法”, 即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 亦即華夏古典文
明之精髓。
將北魏走下坡路并最終滅亡歸因于孝文帝改
制所導致的認同變遷論點, 夸大了兩種文明、 兩
種文化、 兩個民族走向認同的負面意義, 而對其
正面意義選擇性忽略。 不能用狹隘的民族觀去看
待改制。 改制, 去掉的是交往屏障、 群體界限和
文明藩籬, 帶來的是文化認同、 民族認同與華夏
文明的延續與昌盛。 與其說是改制埋下了敗亡的
種子, 不如說北魏滅亡恰恰是認同性不夠造
成的。
永嘉之亂以來, 華夏文明經受了一次空前危
機。 高允在給文成帝的上書中說: “今陛下當百
王之末, 踵晉亂之弊, 而不矯然厘改, 以厲頹
俗, 臣恐天下蒼生, 永不聞見禮教矣。” ④ 但華
夏文明最終不絕如縷, 融匯了鮮卑文明及其他文
明。 北朝民族認同接續與光大了華夏文明和中華
文化, 使其繼續向前發展, 獲得了愈加旺盛的生
命力。
(二) 作為歷史上的中華認同的表現形式及
其歷史意義
北朝民族認同是歷史上的中華 (民族) 認
同的一種表現形式。 拓跋鮮卑及漢民族將其對本
民族的認同擴展和升華而為對融合而成的華夏民
族共同體的認同, 而這一民族共同體, 正是中華
民族歷史上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中的華夏民族
的一種存在形態。 這一認同是一種內向認同。 其
結果, 是原來的漢文化內涵得到擴充和更新, 是
漢文化的光大和漢民族的延續; 同時是鮮卑民族
文化內涵發生的質變和飛躍, 是鮮卑文化的升華
和鮮卑民族的新生。 漢民族與拓跋鮮卑民族最終
都整體加入到華夏民族這個大家庭之中, 其成員
以平等的無差別的個體成為華夏民族的成員, 都
是 “炎黃子孫” “中國人” “華夏人”。 拓跋鮮
卑自稱黃帝苗裔, ⑤ 北周帝室宇文氏則自認炎帝
血脈, ⑥ 《魏書》 《周書》 的記載表明其說法已
得到漢人的認同。 源懷向宣武帝上表, 有 “蠕
蠕不羈, 自古而爾。 游魂鳥集, 水草為家, 中國
患者, 皆斯類耳……” 之語, ⑦ 已將拓跋鮮卑視
為地理意義上、 文化與民族意義上的 “ 中國
人”。 許多鮮卑后裔如元稹、 陸法和、 元好問等
文化成就非凡, 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代表。
· 6 4 ·
 思想戰線    2016 年第 5 期 第 42 卷 №?? 5,2016 Vol?? 42







分別見 《魏書》 卷 66 《李崇傳》,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年, 第 1471 頁; 《北齊書》 卷 36 《邢卲傳》, 北京: 中華書局, 1972 年,
第 477 頁。
《洛陽伽藍記》 卷 2 《城東》。 周祖謨: 《洛陽伽藍記校釋》, 北京: 中華書局, 1963 年, 第 91~93 頁。
《文中子中說》 卷 5 《問易篇》, 卷 4 《周公篇》。 鄭春穎: 《文中子中說譯注》,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第 93 頁,
第 72 頁。
《魏書》 卷 48 《高允傳》,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年, 第 1075 頁。
《魏書》 卷 1 《序紀》,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年, 第 1 頁。
《周書》 卷 1 《文帝紀》, 北京: 中華書局, 1971 年, 第 1 頁。
《魏書》 卷 41 《源賀傳附子懷傳》,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年, 第 927 頁。
作為歷史上中華認同的具體表現, 北朝民族
認同使中華民族從未間斷的一體化進程發展到一
個新的階段, 在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
史上書寫了壯美的一頁, 是民族認同的寶貴思想
資源。
需要指出的是, 在當時爭正統的語境下, 中
華認同首先是一種北方中心的認同。 李磊認為,
北方文化趨同于江南的結果, 是北方社會中華意
識的彰顯, 然而這種中華意識又是以超越江南、
創造新的文化為指向的。 ① 但是, 我們更應該看
到, 北朝民族認同的現實指向, 是 “大一統”
視域下的地理意義上和民族意義上的中國認同,
這是毫無疑問的。 孝文帝遷都, 也有使自己成為
名副其實的中國皇帝之意。 拓跋澄附和孝文帝遷
都之意向: “伊洛中區, 均天下所據, 陛下制御
華夏, 輯平九服, 蒼生聞此, 應當大慶。” ② 北
朝統治者重用入魏之南朝士人, 意在轉輸漢晉禮
儀制度。 從前述南朝將領陳慶之對北方看法的轉
變可知, 南方漢人是樂見北方的這種趨同性轉變
的, 并不再以夷狄視之。
北朝民族認同推動了中國認同和社會發展,
影響了當時和后世的政治格局和歷史進程, 為南
北統一奠定了民族關系基礎與文化基礎, 開啟了
一個文化昌盛、 民族發展、 昂揚自信的大一統的
新時代, 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和永續的歷史
價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五歲登基,推行漢化,他是民族的功臣,還是民族的罪人?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方面的影響
北魏的歷史記憶整合與國家認同建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經驗探究
20. 北魏王朝:鮮卑族的文化選擇
北朝篇 · 鮮卑拓跋氏!史上最強民族大融合!「中國通史筆記」1.59
孝文帝是哪個民族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溪县| 锡林郭勒盟| 镇远县| 望都县| 金塔县| 甘谷县| 宜阳县| 铜梁县| 磐安县| 义马市| 巧家县| 嵊泗县| 青州市| 喀什市| 宁海县| 黔西县| 泸西县| 连城县| 黄龙县| 大安市| 辰溪县| 阿合奇县| 宁河县| 临沭县| 香格里拉县| 安庆市| 永川市| 宽城| 武乡县| 长泰县| 紫金县| 昂仁县| 融水| 正蓝旗| 松江区| 新化县| 广丰县| 依安县| 建宁县| 余干县| 多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