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它開紀傳體記史的先河,它是史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因為作者采用的寫人記史的方法,極大提高了歷史真實性,書中內容成為后世的第一手史料,被無數次采用。“史記”中按照人物的重要性,分別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等不同等級的記敘方法來記錄不同的歷史人物,如“秦始皇本紀”、“越王勾踐世家”、“老子韓非列傳”等。
在《史記》當中有兩位世界著名的古代先賢,那就是孔子和老子,他們分別記錄在“孔子世家”和“老子韓非列傳”中,這在某種角度上說明孔子比老子更重要,社會地位前者高于后者。按照我們今天的看法,老子應該比孔子在思想、哲學等方面要高出很多,為何在《史記》當中的位置卻比孔子要低呢?真的是司馬遷眼光有問題,還是其它方面的原因呢。
決定老子和孔子排名的主要是朝廷因素,司馬遷創作《史記》時,當時朝廷已經把儒教列為正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為當時的既定方針。而推動這一運動的主要官員是董仲舒,因為漢武帝對他十分信任和賞識,他被賦予了極大的權力,特別是在輿論管理方面。而董仲舒又是司馬遷的老師,在很多方面對這個學生影響很大,對老子孔子兩位先哲的記敘排序絕對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排序歸排序,兩位先哲在司馬遷內心中的分量卻跟在《史記》中的排位完全相反,我們可以從文本中字里行間的描述就可以看出來。太史公把老子放在了列傳第三篇,排在前面的是“伯夷列傳”和“管晏列傳”,沒什么太多具體內容,寥寥數語便結束了。而介紹到老子,太史公立馬熱情洋溢起來,滿滿的溢美之詞。文中還專門描述了孔子向老子問道的全程經過,并通過孔子的言論,把老子狠狠夸了一通,以此來表達作者因為排序問題而產生的內疚之情。
孔子向老子問道
在“老子韓非列傳”中,還專門對儒家和道家之間的矛盾進行了分析,最后以“道不同不相為謀”和一切“皆源于道德之意,而老子甚遠矣”來貶儒崇道。這樣的描寫在當時獨尊儒術的大環境中,可謂是十分大膽,但也從中看出了老子在太史公心中的真實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