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漢武帝并沒有重用董仲舒(大概是因為漢武帝并不想只用儒學),有個說法是公孫弘嫉妒董仲舒的才華,就推薦董仲舒到漢武帝的哥哥膠西王劉端那里當國相。劉端這個人兇狠殘暴,中央派到他那里的官員常被殺掉。公孫弘想借劉端的手干掉董仲舒,但沒有成功,劉端覺得董仲舒是個儒學大師,所以對他很尊重。公孫弘跟董仲舒一樣,也是選賢良文學選上來的。這里說說漢代的選官方法,主要是察舉制,就是自下而上的推選人才。我們知道夏、商、周實行的“世卿世祿”,但到春秋戰國時就不能用了,因為這時侯諸侯爭霸,正是需要人才。而那些繼承爵位的,每天不愁吃不愁喝,大多沒什么才能。所以到戰國時采用“軍功爵”制,誰打仗厲害誰當官,因為這時候戰爭多。到了漢朝,不怎么打仗了,就采用“察舉”的方式。不管是“軍功爵”制也好,“察舉”制也好,都是給普通人機會,當然這時“世卿世祿”也存在,但主要不是為了選官。一個社會,只有給普通人參政議政的機會,才能保持穩定。漢代的“察舉”科目有兩種,常科和特科。常科最重要的是“孝廉”,特科里最重要的“賢良方正”。“察舉”制在漢武帝時達到完備。董仲舒、公孫弘等都是通過這種途徑進入漢武帝的視線。
公孫弘出身很低,當過獄吏,還放過豬,他學習《春秋》時已經四十歲了。等到被推1薦,他已經六十歲了,是個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漢武帝讓出使匈奴,但公孫弘這件差事做得不好,所以沒有用他。過了幾年,漢武帝再選賢良文學,公孫弘又被推薦上去,他在對策中提了八條:“憑才干任職;不聽沒用的意見;不造沒用的東西;不奪民時妨礙民力;有德者進無德者退;有才者上無才者下;犯罪的受到相應的懲罰;賢能的應該受到獎賞。”評定出來,公孫弘得了個下等,但漢武帝覺得很好,把他提到第一。這樣就開啟了公孫弘的仕途。
公孫弘這個人很善于迎合,上朝的時候,即使他認為不對的事,也不當場爭辯。有個人叫汲黯,他跟公孫弘正好相反,汲黯很直爽,看不慣的就說。田蚡做丞相時,二千石的官員都去拜見他,汲黯見田蚡卻不行拜禮,行拱手禮。漢武帝選賢良文學,說我想怎樣怎樣,汲黯說:“陛下心里有很多欲望,卻裝出一副仁義的樣子。”漢武帝氣得退朝了。別人對汲黯說你怎么能這么說話呢!汲黯說:“天子設立輔佐他的大臣,難道是讓他們阿諛奉承,拍馬屁的嗎?”
汲黯
所以汲黯看不慣公孫弘,他當著公孫弘得面,對漢武帝說:“齊地人狡猾不老實,先跟我們說好了的事,找到您面前就變卦了,這是對您的不忠。”漢武帝問公孫弘,公孫弘說:“了解臣的人認為臣是忠君的,不了解臣的人認為臣是不忠的。”言下之意就是說汲黯不了解他。漢武帝認為他說得有道理。
還有一次,汲黯說公孫弘這個人很虛偽,位列三公,俸祿這么高卻蓋粗布做的被子,想要沽名釣譽。公孫弘也不掩飾,說:“是有這么回事。九卿中關系跟我最好的就是汲黯,可他今天說的,正好說中了我的弱點。身為三公之一而用粗布被子,的確是想要沽名釣譽。可我聽說管仲做齊國的國相,娶了三個不同姓的女子為妻,奢侈程度可以跟國君相比,他是對上僭越國君。晏嬰做齊景公的國相,一頓飯不吃兩個肉菜,他的小妾不穿絲綢的衣服,齊國也治理得很好,他是向下比照平民。現在我公孫弘當御史大夫,用粗布被子,使得九卿以下到小吏沒有了貴賤之別。我還要感謝汲黯,如果不是他,我的這番話也不會讓陛下聽到。”漢武帝反而更加信任公孫弘。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讓公孫弘當丞相,但公孫弘沒有爵位。所以漢武帝下詔把平津鄉的650戶封給公孫弘,爵位就是平津侯。從此以后,這成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