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左傳·襄公十四年》節選
馬首是瞻,意思是服從指揮,把某人當做自己的領導,結成團隊,用粵語說就是“看你做頭”。
本以為這是一個“當仁不讓”式的正能量成語,后來發現還是頭腦簡單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紛爭,這世上可不是只有一匹馬。
上回書說到遷延之役,晉國帶著一批諸侯國去找秦國報仇雪恨,結果以退兵草草收場。
這其中有多少貓膩,多少曲折人心?看這篇文段的時候,總覺得是在看《職場百科》,這些人的行為和思量,不要太經典了!我們且來細細品。
公元前559年,那年夏天,晉國要打秦國,要一雪前恥,于是集結一大票諸侯國兵力,浩浩蕩蕩的大軍出發了。
當時,這批軍隊最大的頭,理論上是晉國國君,但是晉悼公沒有隨軍出征,而是呆在國內。原文里交待這一句,其實就是在說,本次任務,真正讓人信服的權威馬首是不在軍中的。
本次聯軍由晉國六卿扛旗引領。
六卿由上到下的官權排位是:
中軍將、中軍佐;
上軍將、上軍佐;
下軍將、下軍佐。
將,是主將,佐,是輔佐。
佐的直接上司是與他同層的將。
可以說,晉國國君之下,就是中軍將最大,此次統領帶兵的中軍將,是剛上任不久的荀偃。
及涇,不濟。
聯軍浩浩蕩蕩來到涇河邊上,卻沒有渡河前進。
考題來了。
為什么不渡河?是誰在努力周旋?誰在駐步不前?
下面是《遷延之役》為您帶來的十種職場形態經典示范:
(一)觀望保守派——魯國大夫 叔孫穆子
面對諸侯軍隊舉步不前、軍心不穩的情況,晉國大夫叔向決定走動走動。
他先去找的魯國代表,叔孫穆子。
叔孫穆子回給他一首《詩經》里的詩歌:《匏(刨)有苦葉》。
此詩是講一個待嫁女子在河邊著急期盼心上人來迎娶自己。無論水深水淺她都有勇氣渡河,但是又有所顧忌,害羞矜持,所以選擇等待,等情人來找自己。只要情人主動,自己便會隨他而去。
一聽這歌,叔向就明白了。
魯國目前觀望不前也是跟大局而已,對晉國別無二心,只是如果晉國沒有明著下命令,那么魯國自己也絕不去做那出頭鳥。
這種思想在現今職場中,應該是很典型的一派,不是不愿意做事,而是不愿意擔責。
背叛?倒不至于。
主動?也絕無可能。
他們要的就是,由別人開口,說出一個命令或一個承諾,然后自己做一個拿吩咐做事的助手。
他們覺得不用出腦力,出了錯也怪不到自己頭上。因為萬一出了問題,他就可以:
“我不知道啊,我是按你說的做的,不關我事反正你負責?!?/p>
不愿意擔責,會演變成不愿意動腦,不愿意動腦再演變成不愿意動手,等到什么都不愿意付出了,活著也就等于死了。
志在自保者,恐會習得一身賴皮本事。
志在掌舵者,世界則越闖越大。
當然這里魯國的舉動無可厚非,打仗是玩命的,當時軍心有異,選擇觀望等待命令是較為明智合適的做法。
于是叔向讓人開始準備船只,命懷有此意的魯國軍隊和莒國軍隊先渡過河去了。
(二)積極向上領頭羊——鄭國司馬 鄭子蟜(攪)
人,其實都是明白人,只是有人不愿意做明白人,不愿意說些明白話,生怕有所牽連。
鄭國代表鄭子蟜,去找衛國代表北宮懿子,表達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與人而不固,取惡莫甚焉!
與人交好卻不能堅定心意,沒有什么比這個更讓人厭惡的了!這樣的話,要把國家社稷置于何地?
即是說,既然大家約好了跟著晉國來到這里找秦國打架,就按照原計劃行動啊,三心二意干啥呢。
北宮懿子聽了很高興,感覺自己找到了組織。這種物以類聚,也是一種幸運吧。
這里的鄭子蟜,就是職場中的第二種人類,有一定的責任感,對于團隊對于工作希望自己能夠有所建樹有所助益,不愿意被第一種人類同化,看不慣的會忍不住說出來,也許是私下組一個群在群里說。
這種人的好處就是,打開天窗說亮話。
裝傻的人和你說話,不是執著于解決問題,而是執著于周旋,純浪費生命,消耗精力。
此處會產生分支:看得明白,是否會付諸行動呢?或者只是過過嘴癮,喜歡“表示強烈譴責”罷了。
好在鄭子蟜屬于行動派,他拉上北宮懿子,一起去找其他諸侯國代表,勸說大家一起渡河。
雖然沒有詳細的記錄,但是面對各懷心事的諸侯國代表,少不了的就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言明利害,再灌點雞湯贊詩,最終成功讓諸侯聯軍動身渡過涇河,駐扎下來。
有主見,有行動力,有影響力,就算不是做領導,和這樣的人做同事一起工作,會很順暢。
可惜他是鄭國人,鄭國的政治平臺給不了他更大的鍛煉空間。在市級本地私企中再怎樣風生水起也是小打小鬧。
(三)兩種可能性——衛國大夫 北宮懿子
如果鄭子蟜不來找北宮懿子,那么北宮懿子會是第二個鄭子蟜,還是第二個叔孫穆子?會去勸說其他人,還是等著別人來勸?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有些人顏色未定,容易被感染,所以兩種都有可能。到底以哪一面示人,就看命運讓他先遇見誰,得到誰的引導,他就會傾向哪一種屬性。
某些剛剛步入職場的小白,他所接觸的辦公環境、同事、前輩,讓他見識到的是哪一種“真相”,給他帶來的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教化,潛移默化中決定著他會混成什么樣屬性的人。
胡歌說:“我很幸運,我可能比更多的人更早的知道了什么樣的演員才是真正的演員”,初入人間即遇見榜樣,真的很幸運,希望每一個小白都有這份幸運。
現在播報一條突發新聞,秦軍利用涇河上流的優勢,在河水里投毒,致使晉軍一方死傷眾多。
就算是面對這樣的處境,鄭子蟜毅然決然以進為守,率領鄭國軍隊前進,就連之前心里有些小九九的諸侯聯軍也都跟從鄭國前進。
可見鄭子蟜在眾人心中確實有很高的才能和威望。
雙方對峙于棫林,不獲成焉。
此處的“成”,意為講和、和解、平定。
不獲成焉,沒有獲得平定。就是雙方交戰了,晉方沒能打敗秦方,沒能獲得勝利。
來看看 不獲成焉 的另外一種有趣的翻譯:不能讓敵軍秦國屈服講和。
這句翻譯看第一次,沒明白在講什么;
看第二次,好像是說晉方占了上風,秦國就算想要講和都沒機會了;
看第三次才明白過來,其實說的是,本次交戰,晉方沒本事讓秦國屈服,那意思就是沒打贏唄。
這翻譯可真給面子,愣是沒讓人覺得晉方有什么問題。
(四)瞎指揮的大老板——晉國中軍將 荀偃
一鼓作氣,是不錯的戰術,破釜沉舟,也是不錯的戰術,都是意欲速戰速決時可以考慮的,兩個戰術的共同點之一是:使用者本身必須具有一言九鼎的號召力。
而這個條件,此時的晉國中軍將荀偃,是不具備的。雖然他確實是本次出征大軍中的一把手。
且不說上任時間短,還因其有弒君前科,晉悼公一直有心提防打壓他,所以此時荀偃的地位,真沒有到那說一不二的份量。
但是,為了盡快結束戰事,提高取勝的機會,也是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他使了一險招:
“眾將聽令!明天凌晨雞叫的時候就套車整裝,把水井填了,把灶臺鏟平,別想著還會回來!一鼓作氣,此戰,唯余馬首是瞻!我的馬頭方向就是全軍前進的方向!”
此招一出,勝負就在一瞬間。
結果是他輸了,不是輸給秦國,而是輸給自己人。因為底下的人不配合,扭頭收兵回國去了,留他一個在風中搖曳。
他只好搬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品德,做個檢討:
“目前的對戰情景不容樂觀,我的命令確實是有過錯,后悔哪里還來得及,現在一部分主軍力已經離開了,剩下的人馬留得越多,也只是給秦軍送俘虜人頭而已。全軍撤退回國吧。”
本來意氣風發說要報仇,結果在諸侯聯軍眼皮下灰溜溜退兵了,絕對是荀偃乃至晉國的一大恥辱。
遷延,意為退卻、徘徊等。為本次事件取名為“遷延之役”,就是來自晉國人的官方吐槽。
這樣一個hold不住屬下的領導,是不是也很眼熟?
你有沒有遇到過自以為很懂行實際上就是在瞎指揮的領導?一開始還據理力爭,捍衛專業,后來為了息事寧人就只剩附和點頭了。
唉,請供上人民幣,紀念那逝去的堅毅。
當然了,雖然這次因為沒有思慮周全而被屬下打臉,是很糗,但荀偃其實沒這么差,還是有實力的。
(五)架空一把手——晉國下軍將 欒黡(演)
要說這欒黡,真是橫到沒分寸。
平時怠慢點也就算了,現在是什么情況啊,對戰秦軍久戰不下,還有這么多附屬的諸侯國看著,就這樣甩臉走人,合適嗎?
再說了,有什么意見你好好提,真逼到荀偃收回命令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他沒有給荀偃這個機會,直接丟下一句話就走人,還能不能好好說話好好合作了?
欒黡說:
“唯余馬首是瞻,看你的馬頭行事?晉國的軍令,從來沒有過這樣的話。
余馬首欲東,我的馬頭還想向著東邊呢?!?/p>
于是就帶著自己的人馬,直接回國去了,回國去了,國去了,去了,了。
“馬首是瞻”的成語故事真是讓人英雄氣短,“唯余馬首是瞻”這么霸氣的命令,下面接著的,不是一呼百應,不是一言九鼎,而是“余馬首欲東”如此任性野蠻的尷尬。
在職場中為什么有些人明明官位低人一等,卻總是可以肆無忌憚的欺負上司呢?
《瑯琊榜》言皇后說出了真相:“那個賤人這幾年不把我放在眼里,歸根結底,還不是因為陛下恩寵。”
這就是癥結所在,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啊。在BOSS眼里,人家是心腹,你是大患,縱使你官大又如何?說話不算數啊。
正牌上司VS關系硬的同事,面對這種斗爭,最慘的是處在下一層的人。要是一不小心選錯了隊……
(六)站隊的重要性——晉國下軍佐 魏莊子
下軍將欒黡走了,那么他的直系下屬,下軍佐怎么辦好呢?
頂頭上司和直接上司吵架分派,怎么選才不至于送死?
下軍佐魏絳(醬)選擇跟從直接上司,也帶兵走了。
他就沒考慮過要等頂頭上司荀偃的命令嗎?有,但是一番思量后,他還是跟了此時更為關鍵的人。
“荀偃命我們這些做下屬的在工作中要跟從自己的主將,那么對于我這個下軍佐而言,主將就是下軍將欒黡,按照荀偃的教令,我是要跟從欒黡才對。遵循了荀偃的教令,也就等于是選擇了跟從荀偃了?!?/p>
且不說這樣的辯詞,觀眾接不接受,但是比起荀偃,欒黡明顯是更加不好惹一點。
這樣的一時權衡,在職場博弈中尤為重要,因為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啊。君子報仇,講究埋線十年。小人報仇?直接扎心啊老鐵。
站隊的選擇,某個時候比實干還重要。
此處的站隊,當然不是指那些主動挑起事端,鼓動拉幫結派的站隊,而是當事情已經發展到了這一地步,領導層已然鬧翻,那么如何在如此難堪的境況下,保住自己?
雖然棄大主將而去是不對,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魏絳的選擇在當時來說也算是一個合理的決定吧。
在職場派系斗爭中,你能活幾集?活得是否舒坦?站隊的智慧也是很重要的。
看《甄嬛傳》里的安陵容,就是反面教材。一開始站甄嬛,受了華妃不少折辱,日子過得不好。后來站皇后,結果甄嬛反手就是一個女主光環,照樣叫她不好過。
人家站隊她站隊,人家都是利益分享者,就她把日子過得心苦身也苦,唉,性格使然。
話說,那些因為不喜歡角色而去攻擊演員的人,真的有病。安陵容這個人物被陶欣然演繹得很經典很經典,百看不厭。
(七)送死的愣頭青——欒針
有時候啊,在職場上陣亡,不是被人暗算被人中傷,而是自己不夠成熟,卻很夠沖動,愣頭青一樣的,自己把自己送上戰場。
剛入職場的時候,有沒有試過自己沖動多嘴多事而壞事的?
上一篇文中就說到,欒黡的弟弟欒針和范匄(蓋)的兒子范鞅,在本次戰役中,大隊馬都準備退兵的時候,他們頭腦沖動非要組隊去敵軍中開片。
結果,滿腔熱血霎那間從唯心概念變成了唯物概念。
如上一篇文中所述,經過此事,欒氏和范氏就此結下梁子。
(八)沉默的大多數——其他諸侯
讓我們來關注一個一直被忽略了的群體:
究竟是誰!在大軍臨河的時候起了關鍵的消極影響?
究竟是誰!讓鄭子蟜和北宮懿子苦口婆心勸說才肯渡河?
究竟是誰!渡與不渡都影響著整個諸侯聯軍的行軍決定?
且看原文描述:
于是,齊崔杼、宋華閱、仲江,
會伐秦,不書,惰也。
向之會 亦如之。
衛北宮括,不書于向,書于伐秦,攝也。
《左傳》也叫《春秋左氏傳》,它的存在是為了給《春秋》這本史書做注解,所以經常會在《左傳》的文中看到有這樣的描述:“這個歷史故事講完啦,而《春秋》這本書在評論這段歷史的時候,是這樣寫的……為什么會這樣寫呢……”
這里也是這樣,這一段是為了解釋《春秋》中作如此描述的用意。
大致翻譯就是:
當時還有一些諸侯國也有參與了遷延之役,《春秋》記載這段歷史時卻故意沒寫出來,是因為那些國家對待此次戰役的行為態度過于消極懈怠。
就好像《春秋》對之前的向地盟會那段歷史的記載,也是這樣,無功者不書。
而衛國的北宮懿子,之前在向地盟會時,到場了卻沒有被《春秋》記載,就是因其不作為。但是在這次的遷延之役中,因其輔助的功勞,于是《春秋》就花了筆墨去寫他的戲份。
可見對于歷史的記錄,那些筆者未必是客觀的,反而是帶有很強的主觀性。
在本次戰役中,被《春秋》故意忽略而被《左傳》故意點名的不作為的諸侯國,有齊國、宋國。這兩個諸侯國本身實力就不算弱小,相信帶起節奏來,是相當有效的。
那個“仲江”應該也是個人,只是沒有像前面兩個一樣冠有國名,或許也是宋國的,身份有些恍惚,不重要就暫時不糾結吧,知道的同學請指教。
沉默者就無用嗎?呵呵,這可是大多數啊,“不出頭”也是個“大頭”,不可忽視。
有時候,不出頭的大多數,表示默認,表示許可,表示抵觸,表示不合作,表示拖著耗著,還有三人成虎的恐怖能量,無論代表什么,就是不代表“真的沒意見”。
人人都有意見,只不過選擇說與不說。
相信在聯軍去到涇河邊上時,軍中已經漂浮著各種各樣的意見。這些漂浮著傳來傳去的聽說和猜疑,在無形中打散了聯軍的向心力。雖然未必會有人挑破這個事實。
但是,不挑就不破,這恰恰是解決問題最大的阻礙。
來到涇河邊時,他們不約而同的選擇了不渡河,在經過一番勸說后,又改變了想法,紛紛渡河去。
可見,他們一開始不肯渡河,并不是非此不可。
既然不是非此不可,為什么當時會對聯軍的前進產生這么大的阻力呢?
這就是沉默大多數的力量,堪比經濟學中無形的大手,潤物無聲的大招。
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這種所謂的沉默大多數,都是常駐軍,可以說他們很堅固,也可以說他們很頑固。往好的方向帶,那就是一股正能量,反之,社會就會亂,大亂。
(九)腹黑回馬槍——范鞅
不要以為今天意氣風發,就可以肆意欺辱他人,你永遠不知道,明天與回馬槍哪一個先到。
范鞅因為欒黡發狠,外逃去了秦國。后來秦國又推舉他回了晉國。
為啥秦國愿意推舉他回國?晉國逃亡者范鞅與秦國之間有一場對話。那一場對話,遠看是智者評時局,走近了看,其實就是一次交易。
秦景公問范鞅:
“晉國的大夫誰會先滅亡?”
人話翻譯:要打敗晉國,就要打敗晉國實權集團——六卿,他們當中誰是破局的弱點?
范鞅當然聽得懂,身在他國,不拿出一點祭品,怎么能讓人家幫自己呢。回答:
“欒氏,因其驕奢蠻橫?!?/p>
人話翻譯:只要你保我回晉國,我有辦法可以鏟除欒氏,那么我報了仇,你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看到的局面。
范鞅繼續說:
“雖然欒黡是過分驕縱殘暴了,但是欒氏要遭殃的禍亂恐怕不會發生在他身上,而是發生在他的兒子欒盈身上?!?/p>
人話翻譯:您看,我的報仇計劃是這樣的,我會以欒盈為切入口,由此把欒氏連根端掉。
秦景公:“為什么這樣說呢?”
人話翻譯:復仇計劃可不可行,你說詳細一點。
范鞅回答:
“欒黡的父親欒書在民眾間很有聲望,深得民心。父財子享,靠著民眾對欒書的愛戴,愛屋及烏,其子欒黡再怎樣驕橫都可以被原諒。而孫子欒盈還年輕,在他的善意還沒能大面積傳達到群眾眼前的時候,他老爸欒黡就會早早的把祖輩留下來的好感給敗光,父債子償,于是乎,欒盈就要承受老爸欒黡作下的惡果了?!?/p>
人話翻譯:嗯,這就是我的報仇計劃書,你看,我選擇對欒盈下手,是有依據有保障的。
話說欒黡真是坑娃啊,他也不想著給兒子留一點好名聲,兒子就算再有本事,這補倉的速度也趕不上他揮霍的速度。
秦伯以為智言,為之請于晉而復之。
白話翻譯:秦景公覺得范鞅說的話,是有智慧有見識的,于是替他向晉國請求,讓其回國并恢復官職。
人話翻譯:秦景公通過了范鞅的報仇方案,達成交易,讓他回國去實施了。
后來的事,上一篇已經有講,這里就不贅述了。總之就是范鞅聯合自己的姐姐,也就是欒盈的媽媽,一起把欒氏給端了。后來欒盈回國來報仇,失敗,族滅。
以上,這類比的九種職場人,有沒有很熟悉的感覺?像是在工作中遇到的某個人,也像是在狗血電視劇里看到過某個角色。
其實古文古人,和我們現代人距離很近很近,隨時可見證人生百態,見證人心百轉。
人性有多精彩,人生就有多精彩。
最后的感慨就是,在職場中遇到一個講合作不扯皮的團隊,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