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年三月,更始帝劉玄以消滅竄賊王莽為由,帶著綠林軍浩浩蕩蕩北上,按照劉玄的想法,綠林軍可以兵分兩路,從兩個不同的方向分別向新朝發動進攻。勝敗兵家事不期,為了穩妥起見,劉玄自己率領的部隊負責進攻宛城;而劉秀部則要攻打昆陽。他們的對手將是王莽手下幾十萬精銳大軍。
綠林軍是中國歷史上名聲最響的軍隊之一,王莽對其不可謂不忌憚。可能是勢在必得,又或許為一爭朝夕,根據史料的說法,王莽派遣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將軍嚴尤率領四十二萬大軍迎戰。對外宣稱兵甲有百萬之眾,以至于《后漢書》在評價這段歷史時也毫不吝嗇的夸贊,“除了秦漢以外,在中原再次見到如此盛大的出師還是第一次。”話雖如此,但人多并不意味著仗就能打贏。
聯系歷史背景,這一事件牽連到兩場戰役,它們分別是昆陽之戰和宛城之戰。當時的劉秀已經打到昆陽,昆陽告急,除此之外這四十多萬軍隊還抽不開身,他們的首要目標為宛城;如果放棄昆陽,即使從宛城繼續南下,有劉秀這樣一個不安分的將領,前者也勢必會在自己屁股后面增添麻煩,甚至威脅到王尋手下這支大軍的存亡。
另一方面,莽軍如果轉頭援助昆陽,則宛城將自身難保。在此情況危急之時,王尋向王莽建議可以效仿古人圍魏救趙之策,將重兵部署在昆陽一帶,這樣就可以強迫綠林軍回防增援,靠著人多打人少的優勢將劉玄的軍隊全部殲滅。有意思的是,對王莽來說,宛城被圍攻,對劉玄而言,昆陽幾乎也稱了囊中之物。雙方都可以圍困對方給予壓力,從而形成對自己有利的戰況。
王莽手下的將軍嚴尤與綠林軍交手數次,他非常明白該果斷的時候選擇猶豫一定會吃虧,所以急忙獻計。嚴尤以為,昆陽易守難攻,一直消磨于此勢必會錯失良機,與其這樣還不如將主動權放在自己手中,打劉玄一個措手不及。可惜他的話王尋沒聽進耳朵里。后者被巨大人數優勢的表象迷惑了。王尋令手下強攻昆陽城,彼時劉秀手中僅有不到一萬的綠林軍,對于昆陽,他很清楚不是守得了守不了的問題,而是自己能堅持多久。索性,昆陽比宛城淪陷的晚。
隨著戰況的愈發焦灼,駐守昆陽的一個將領王鳳本想要投降,卻遭到新朝大司空王邑的拒絕,不光如此,莽軍還拒不受降,最后深陷戰爭泥潭無法自拔。早前劉秀帶領十三名騎兵突圍至定陵求援,大老遠借救兵回援昆陽。正是由于王邑的任性才迫使昆陽內部的將士死守到底,堅持到了援兵的到來。劉秀先是散布宛城失守的假消息,又鼓勵自己幾千人的部隊向嚴尤軍主動發起進攻,最后聯絡昆陽內部的殘兵,共同將四十萬莽軍打散,得王尋首級。兩萬人打贏四十萬,這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神話。盡管如此,我們卻發現中國七十二名將中并無劉秀的大名。所謂名將,就是在某個方面領先其他同僚的人物。在這場堪稱奇跡的沖突中,史料雖給予劉秀很高評價,但并不能說這場戰斗是劉秀一人扭轉乾坤,甚至可以說他的作用并不是無可替代,要達到孫武張良那種級別,還是有一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