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
這兩句是著名科幻小說《三體》中得出“黑暗森林法則”的兩條重要宇宙公理。這兩條基于宇宙這個目前人類已知最大尺度單位的基本公理,其實如若放在地球上也一樣適用。為何?因為地球大小是確定的,陸地面積是確定的,人類可生存空間也是確定有限的,因而某種意義上而言,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地球版的黑暗森林法則:對于地球上的各個民族或者國家,只有不斷擴張才能滿足本國或本民族的發展需求。
所以縱觀全球,我們會發現其實大部分國家和民族都有一段擴張歷史。無論這個國家是大是小,它都有為了生存向外拓展的需求。這其中就有我們的鄰居—朝鮮。朝鮮如今分裂為了南韓與北朝鮮,在當今世界秩序的約束下(或者說自身實力限制)已沒有了公然的領土擴張行為。但在歷史上統一的朝鮮卻一直有向北拓展的行為。這其中就有本文解析探究的咸興以北地區的爭奪歷史!
一、西晉崩潰前中國中央王朝的統治史!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在漢武帝滅衛氏朝鮮的次年在其故地設立了四個郡進行管理,這四個郡分別為:真番、臨屯、樂浪和玄菟郡。其中玄菟郡設立時疆域最廣闊,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個, 大約是今蓋馬高原及其周邊平原、朝鮮咸鏡南道、咸鏡北道以及中國遼寧東部、吉林省東部一帶,郡治大體在咸鏡南道境內(即今朝鮮咸興市附近)。
玄菟郡建立時其境內主要的居民為沃沮人。沃沮,是東北地區漁獵部落的名稱,又被稱為勿吉、窩集或烏稽,都是“勿吉”的音轉,意為“森林部落”,也是滿族的先祖。西漢時期雖然遷入了部分漢民充實郡縣但主體民族并未改變。西漢末年,隨著王莽篡漢引發的社會動亂讓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尋覓到了獨立的機會。很快在玄菟郡內崛起的高句麗部落開始大肆擴張,并最終導致玄菟郡名存實亡,而境內的沃沮人亦轉而成為了高句麗的部屬。
然而此時高句麗實力依然不強大,因此當劉秀一統天下建立東漢后便立刻表示臣服。面對已然老實的高句麗,東漢光武帝采取了懷柔政策:將玄菟郡完全遷入了遼東地區,默認了高句麗對原玄菟郡轄區的所有,由此咸興以北地區開始進入了高句麗統治時期。而東漢之后的魏和西晉時期,統治者也是很好地繼承了漢對高句麗的宗主權。期間高句麗雖曾趁著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想火中取栗,但卻很快被割據遼東的公孫氏政權打服,于是不得不繼續蟄伏。
二、西晉崩潰至唐高宗再征服的獨立階段!
西晉崩潰后,高句麗再次脫離中央王朝管轄開始了獨立發展。而作為高句麗重要部屬的沃沮人的生活地—咸興以北地區亦是高句麗王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根據地。十六國時期,雖然高句麗曾被慕容氏的燕國打擊到瀕臨崩潰,但依然借著長白山及咸興以北地區的根據地得以保存并重新強盛。至北魏時期,高句麗以確立了遼河以東地區的統治地位并介入了朝鮮半島,成為了東北亞地區的強大霸權。
高句麗對咸興以北地區及遼東半島的有效控制亦是如今部分韓國人對咸興以北地區所有權及對遼東半島申索權的歷史依據。但必須指正,高句麗一直為我國東北地區的割據政權,非源于朝鮮半島的古國。高句麗人并非是朝鮮人的祖先,所以朝鮮人不對高句麗人有繼承權!
三、唐高宗的短暫征服與渤海國-遼朝-金朝-元朝的有效控制
由于高句麗的強大讓中原王朝對其一直忌憚萬分。自隋殤帝至唐太宗、再到后來的高宗,一連隋唐三位帝王不斷對高句麗進行打擊。終于在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滅高句麗,高句麗故地為唐所有,咸興以北地區及長白山地區自西漢末年痛失之后再次為中央王朝統治。但唐朝的統治如曇花一現,隨著武則天執政,東北地區的契丹部落發起了叛亂。借著契丹人的叛亂,高句麗故將后裔靺鞨人(靺鞨即沃沮在唐時的稱謂)首領大祚榮叛唐自立建立渤海國。長白山地區以及咸興以北地區成為了渤海國統治核心。而自渤海國起,后續征服渤海國的遼朝、推翻遼朝的金朝、征服金朝的蒙元,均在該地區建立了有效統治。
元朝時期在咸興以北地區設有雙城總管府,對該地區進行了有效管理。但這種管理在元明交替之際發生了變化!
四、元明交替,朝鮮向咸興以北地區擴張的機遇!
1368年,朱元璋北伐成功,元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瓦解。但在東北地區,元朝太尉納哈出依然掌握著一只逾20萬人的軍隊,并得到了元朝忠實的屬國王氏高麗的支持。這讓朱元璋如刺在喉,十分難受!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明朝恩威并用的手段下,元朝遼陽行省的實際統治者納哈出降明,東北地區包括咸興以北地區的雙城總管府名義上為明朝所有。而次年,企圖為元朝奪回遼陽行省的王氏高麗被派遣出征的大將李成桂回朝政變篡權。李成桂奪權之后即上表朱元璋表示臣服,元朝在東北亞地區勢力完全被清除!
隨著元朝退出東北亞地區,壓迫在朝鮮頭上的中央強權頓時消失。而名義上正統繼承元朝國柞的明朝朱元璋并不熱衷于對外擴張。而且為了約束子孫對外發動戰爭,還特意將朝鮮列入了不征之國。這給了朝鮮對外擴張的極大機遇!
五、朝鮮獲得向咸興以北地區開拓的法理依據
1392年李成桂篡位王氏高麗,建立李氏朝鮮。明太祖朱元璋及通過“靖難之役”成功奪權的明成祖朱棣時期,朝鮮多次派遣使臣歪曲謊稱雙城總管府管轄的咸興以北地區為其“舊疆”。雖然前期朱元璋怒斥朝鮮歪曲史實,帝曰“高麗舊以鴨綠江為界,今飾辭鐵嶺,詐偽昭然。其以朕言諭之,俾安分,毋生釁端。”,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在元雙城總管府基礎上建立鐵嶺衛的打算。鐵嶺衛最終內遷至遼東,由此朝鮮成功阻止了明朝政府欲在雙城總管府基礎上建立“鐵嶺衛”的行動。后明成祖時期,朱棣滿足于朝鮮的“事大至誠”,并亦是出于對侍奉過元朝的女真人防范,一句“朝鮮之地,亦朕度內,朕何爭焉?”,最終劃定咸興以北圖們江以東地區為朝鮮所有。朝鮮終于獲得向咸興以北地區擴張的法理依據!
六、明朝時期朝鮮對咸興以北地區的蠶食
其實早在王氏高麗后期,元朝正式覆滅之前,高麗已經開始了向北的拓展。1356年高麗攻陷雙城總管府, 高麗樞密院副使柳仁雨被高麗恭愍王任命為“東北兵馬使”進攻掃蕩雙城總管府屬地。占領雙城總管府后, 高麗又繼續北進,相繼攻占了曷懶甸之戰時設立的咸州、當時屬元朝合蘭府(今朝鮮咸鏡南道的咸興)。王氏高麗時期的拓展為李氏朝鮮繼續拓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1416年至1449年,朝鮮強行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置“東北六鎮”,李氏朝鮮開始了對咸興以北地區的征伐,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的中國領土完全喪失。從朝鮮大臣韓亨允對朝鮮中宗的匯報中可見朝鮮對這些地區的垂涎。“咸鏡道本非我地,而于前朝避役之民,皆歸其地矣。至我世宗朝,始設六鎮,而野人愿托以生焉。”1433年朝鮮世宗對明朝轄下的建州衛女真人發動進攻,掃蕩了鴨綠江、圖們江南岸的女真據點,逼迫女真人西遷、北移,在其舊地設置了“西北四郡”和“東北六鎮”。而當時的明朝皇帝宣宗對于朝鮮的越界進攻定性是“遠夷爭競”,坐視朝鮮的蠶食。當然,這種態度也算是明朝皇帝對朝鮮的傳統思路。
七、咸興以北地區再爭奪的可能:朝鮮與建州女真的累世恩怨!
咸興以北圖們江鴨綠江以東地區活動著的女真部落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建州女真,另一個是白山女真。前者就是滿清王族誕生的女真部落,因此朝鮮與女真之間的恩怨很容易引發后續清朝對朝鮮的打擊。
1433年朝鮮對咸興以北地區的掃蕩主要針對的就是建州女真和白山女真。不過鑒于明朝支持朝鮮,已經名義上是明朝衛所長官的兩部首領明智地選擇退回鴨綠江與圖們江以西,損失不大。且鑒于咸興以北及長白山地區原始森林茂密,因此朝鮮掃蕩之后仍然有部分女真部落越境活動并攻擊朝鮮要塞。
15世紀,東北地區生存環境轉向惡劣使得女真部落,尤其是建州女真越來越有求于明朝政府。但明政府出于對女真部落的打擊并未大規模援助。因此建州女真在時任衛所長官即部落首領董山(即清朝王室祖先)的帶領下劫掠遼東。這引來了明政府的強力打擊,明政府聯合朝鮮進攻建州女真,使得建州女真人口大減,董山也被俘殺。這次打擊就是著名的“成化犁庭”。
這算是朝鮮與建州女真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然后出乎意料,當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反明之后,將主要仇恨放在了明朝,并未對朝鮮進行大規模打擊。當其死后,繼任者皇太極雖然發動了對朝鮮的戰爭,但戰爭的目的僅限于將朝鮮打服,并未索求咸興以北的領土主權。而待到清朝定鼎中原建立了大一統王朝后,完全沉醉于中原地區的繁華,完全忘卻了白山黑水。清朝皇帝亦反而將東北地區劃為祖宗禁地,禁止漢人移民開墾,就這樣那片失去的土地被遺忘了!
后記:清初原本有索回咸興以北地區的機遇,但清朝皇帝輕易地放棄了。如果此地還在,則對中國有著不可言喻的重要戰略價值,畢竟此地有著豐富的戰略資源,同時此地重要港口清津亦是與海參威齊名的優良不凍港。然而終究往事如煙,或許失去的真的只能接受它失去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