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這一部長篇小說,使宋江成為人們心目中不朽的藝術形象。熟讀《水滸傳》這部著作,知道108位好漢聚義梁山泊,威震天下。但梁山好漢在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后進行過好幾次平叛。先是北上抗遼,然后討伐田虎、王慶,最后替朝廷征討割據江南的方臘,在前三次出征時,梁山都是凱旋而歸,沒一個喪了性命的。在出征方臘的時候梁山102位好漢陣亡59個,病死10個。
宋徽宗在位時昏庸無道,當朝大臣皆是童貫,蔡京一伙貪得無厭之人,各級官吏貪墨成風,導致民不聊生,各地暗謀起義。那么實際上與《水滸傳》的描述是否一致呢?
宋江是鄆城縣人,宋江帶著梁山泊活下不去的漁民扯了反旗,真正的逼上梁山。元代陳泰在《所安遺集·江南曲序》中說“宋之為人,勇悍狂俠”。
宋江因為平時仗義,結交了不少江湖好漢,在當地百姓中頗有威望,所以集結了一幫人。當時的宋江起義軍團的活動區域主要在東平府至沂州(山東臨沂)之間,奉行的是流寇主義。什么叫做流寇主義呢,就是基本上以搶劫為生,搶了這里就跑,搶了那里就躲,打一槍換一地,宋江等人輾轉攻打各處州縣。因此,宋江也被稱河北劇賊、京東賊,淮南盜。
這樣的草寇在當時來說很多,宋朝不可能出去用正規軍對付他們,宋江面對的多是宋朝維持治安的地方部隊。但是當地的官軍缺乏戰斗力,打不過宋江這樣的草寇,一時之間讓他們人聲名遠播。
北宋的亳州知府侯蒙,覺得宋江有過人之才,想讓朝廷把他招安,再讓宋江前去討方臘,以便將功贖罪,但不幸的事侯蒙死亡。于是張叔夜受了朝廷使命派兵征討,命令探子刺探軍情,得知宋江跑到了海邊搶劫了十多艘大船準備從海上攻打州郡,便連夜招募一千勇士,先埋伏在海濱,然后派出輕兵誘敵。
宋江被海邊的勇士燒了戰船,截斷退路,合圍之后,官兵焚燒掉宋江的船,眾人失去了斗志,張叔夜伏兵盡出,當場抓獲宋江的副手,宋江知道打不過,痛痛快快地投降了。《宋史》記載:“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
方臘是睦州青溪人,即今天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方臘在宣和二年(1120年)借助明教的信仰形式“蠱惑”民心,假托"得天符牒" ,在睦州發動起義,百姓受夠朝廷的剝削,紛紛響應,起義不到10天人數就已經擴大到了幾十萬,在宗教(摩尼教)的鼓動下,各路義軍紛紛匯集方臘麾下。
方臘有政治頭腦,自稱圣公,定年號為永樂,建立起了一個政權 ,“有組織有預謀”地開始了他的發宋之路。
方臘起義僅僅兩個月,于十一月攻占青溪,十二月,義軍連續攻下杭州、歙州等6州52縣,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所到之處百姓紛紛迎接方臘,當地官軍難以匹敵,連連被擊退,方臘的起義軍有著割據半壁江山之勢頭。因為當時宋朝經濟重心命脈在蘇杭江浙一帶,卻正是方臘他們的主要活動地點,讓宋徽宗非常的頭疼。
于是宋徽宗把調出精銳軍隊,由童貫率領精銳禁軍十五萬人,攻打方臘,要知道起義軍戰斗力肯定不如北宋的精銳禁軍,方臘起義軍被打敗。宣和三年五月,方臘本人及政權主要領導被俘,八月被押赴汴梁處死。此后余部堅持到宣和四年三月,最后一只殘部被圍殲,轟轟烈烈的方臘起義正式宣告被全部鎮壓。
《水滸傳》小說里描述:宋江征方臘是在宣和四年,然而實際上在宣和三年,方臘起義軍就被擊敗了。宋江起義集團,沒有固定地盤,在外到處流竄搶掠,是流寇,最后被張叔夜臨時招募的一千名勇士打掉。方臘起義則震動東南,甚至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權,占領地盤上比宋江大,最后面對的是宋朝最精稅的十五萬禁軍。
《續資治通鑒》這樣描述方臘起義:“凡破六州、五十二縣,戕平民二百萬。所掠婦女,自賊洞逃出,裸而縊于林中者,相望百馀里。”可見方臘起義給宋朝帶來多大的麻煩,宋江的起義還不到方臘的領頭。
本文由通史花椒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