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萇本是前秦帝王苻堅麾下的一員大將,但是在公元385年擒殺苻堅,不僅進攻長安登基為帝,國號仍為秦,史稱后秦。
姚萇雖然是后秦的開國君主,但是因為擒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前秦帝王苻堅,隨后更是“掘苻堅尸,鞭撻無數”,這種行為他招來了一片謾罵之聲,說一聲“不忠不義”也不為過。
那么,姚萇為什么選擇背叛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苻堅,選擇將他殘忍殺害,隨后更是過分地“掘苻堅尸,鞭撻無數”呢?先排除他本人的私欲,我們試著從當時的形勢來考慮姚萇做出這樣選擇的原因。
1、苻堅與姚萇之間的過節
姚萇是出身羌族,是羌族首領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個兒子,也是魏武王姚襄的弟弟,是一個從少年時期就渾身透出一股機靈勁的孩子,長大之后也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所以族里有什么大事的時候,姚萇也會作為智囊一般的存在參會,給出寶貴意見。
《晉書》記載:“少聰哲,多權略,廓落任率,不修行業,諸兄皆奇之。”
擱在現在那就是很能引起別人羨慕嫉妒恨情緒的人了。
公元354年的時候,姚萇的哥哥姚襄在和東晉的征西大將軍桓溫戰斗時戰敗,隨后西走平陽,進駐杏城,在杏城招兵買馬,積累了一定數量的部眾跟隨。
姚襄也是一個不甘于寂寞的人,兵敗東晉之后又跑去招惹前秦,最終被秦王苻生派出的一員大將鄧羌擊敗。
所謂兵不厭詐,鄧羌使人在城外筑壘布陣,激得姚逃出城門,最終身死。作為姚襄的弟弟,眼看著哥哥被殺,沒有辦法只能率領余部對前秦投降。
要說這姚萇是心甘情愿投降的嗎?我認為很大的程度上是被迫的,所以,歸降于前秦只不過是緩兵之計罷了,事后一有時機他還是會另謀出路的,而事實也正如此。
姚襄
苻堅是氐族人,前秦政權奠基者苻洪的孫子,前秦的開國君主苻健的侄子。
苻洪當年也是靠著東晉起家,先是自封為秦王,為兒子苻健建立前秦夯實了基礎,等到苻洪去世之后,兒子苻健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力量,于是自立為王,在長安稱帝。
老苻家隨著苻健的登基而飛黃騰達,苻健的父親因為有功被封為東海王,也就是說,如果不出意外,苻堅就會是下一任東海王,就算不是,地位肯定也差不到哪里去。
苻堅身上的傳奇之處就在于他從小就表現得與眾不同,別家氐族的孩子在玩泥巴,在學騎射時,他跟爺爺苻洪說要讀書,而且因為聰明過人的腦袋瓜學習成績還向來不錯,因此很受爺爺苻洪的寵愛,也因為有淵博的學識遠見的卓識,所以他結交了很多當世豪杰。
那些豪杰可能當時沒有什么作用,但是在后期卻都是能給苻堅登上帝位添上一層助力的。
人才在那個兵荒馬亂群雄割據的年代是非常重要的,成大事者怎么能少得了人才輔助呢!
2、苻堅與姚萇宿命的相遇
苻堅和姚萇這兩個民族不同的人,原本應該各自安好,相安無事的,但是奈何當時的形勢絕對不允許出現這樣平和的現象。
公元354年,苻堅的父親東海王苻雄去世,于是苻堅子承父業,成為了第二任東海王。
前秦當時在位的還是他的叔叔苻健,這個一心報效國家的人當時并沒有自立的心思,但是也因為他的淵博知識而吸引了很多豪杰與他相交。
這樣平靜的生活終結在公元355年,隨著苻健的去世,前秦皇帝的位置被苻健的兒子苻生收取囊中。
苻生當了皇帝之后想的并不是自己身為一個帝王要如何夙興夜寐加強本國的綜合國力,反而殺人如麻,成為了一個弒殺如麻的暴君。
苻生在任期間,出身羌族的姚襄聯合前秦境內的羌人,打算來一個里應外合占據關中,當時前秦派出了苻堅、苻黃眉和鄧羌等人一起鎮壓,最終殺死了姚襄。
姚萇身為姚襄的弟弟,最終在前秦的威逼利誘下,選擇了對前秦投降。這是苻堅和姚萇最初的,宿命一般的相遇。從某些方面來說,苻堅對姚萇除了知遇之恩外,還有救命之恩。
在姚萇叛變殺掉苻堅,苻堅的臣子徐嵩在被姚萇一方的人俘虜之后,曾經大罵他們,其中就有“汝姚萇罪當萬死,苻黃眉欲斬之,先帝止之。授任內外,榮寵極矣”這樣一句話。也就是說,當初姚襄戰敗前秦軍隊之后,苻黃眉是想要來一招趕盡殺絕的,是因為苻堅惜才,阻攔了下來,這才有了后來的姚萇。
除了救命之恩,苻堅對姚萇也很是看重,這一點從姚萇歸順苻堅之后立下的赫赫戰功就可以看出了,如果不是出于對姚萇的信任,苻堅又怎么可能會將重要的事情交給姚萇呢?
苻堅對姚萇可以說是非常信任了,為什么這樣姚萇還是選擇背叛苻堅,并最終殺了自己的救命恩人?這就要考慮一下當時姚萇所處的環境,也就是整個后秦的局勢問題了。
1、淝水之戰戰敗后,前秦爆發內亂
如果說淝水之戰之前的前秦是一個整體,那么淝水之戰失敗產生的后續影響幾乎對前秦政權產生了毀滅性的打擊。
苻堅兵敗淝水之后,他領土之內的民眾給他送飯菜,并且不求回報,苻堅也想“痛改前非”。
回到長安之后,苻堅于是下令鍛煉兵器并監督農務,撫順孤老及陣亡士兵的家屬,試圖通過這些措施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以待重建國家秩序。但是蠢蠢欲動虎視眈眈的臣子們卻并沒有給他重新來過的機會。
淝水之戰前秦戰敗,傷亡慘重,因此元氣大傷。
苻堅當初統一北方時候在時間上是比較倉促的,統一北方沒過多久就對東晉挑釁,所以說前秦的國家根基其實并不是很穩,那些被武力鎮壓的民族打心底里對前秦還是不服氣的,滅國之仇誰能輕易接受得了呢?
淝水之戰失敗后,就是大廈將傾。
果不其然,因為忍受不了前燕宮廷斗爭的慕容垂選擇投奔前秦,苻堅收留并重用了慕容垂。但是,淝水之戰戰敗后,前秦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慕容垂反而選擇了背叛當初收留自己的苻堅,回去復國了。
這對于一直以來十分信任慕容垂的苻堅來說算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一個人如果被一個自己以前足夠信任的人所背叛,他們對于和慕容垂一樣原本“非我族類”的姚萇,苻堅又會抱有什么想法呢?
就算苻的態度還是和以前一樣,但是作為臣子的姚萇卻難免要多想一點,為自己的以后考慮。為了能夠不被苻堅以各種手段打擊報復,選擇先下手為強是一個比較符合他當時處境的選擇。
2、苻睿敗死華澤,苻堅誅殺傳信之人
苻睿是誰呢?他是苻堅的兒子。苻睿身死,苻堅一怒之下將姚萇派去傳訊的信使斬殺,這是姚萇選擇背叛苻堅的另外一個原因。
接上回,公元384年,因為淝水之戰戰敗,前秦最終還是爆發了內亂,當初投奔前秦的慕容垂選擇豎起大旗,重立燕國。
他建立后燕政權之后,帶領丁零、烏丸眾20余萬去進攻鄴城,在關東地區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之后的一個月,后燕的將領慕容泓帶領好幾千的鮮卑騎兵,打敗了前秦的將領強永,使得后燕的勢力愈發強盛。
身為前秦大帝的苻堅怎么能眼睜睜地看著這樣挑釁自己的尊嚴呢?于是他派出幾個兒子,包括苻睿在內,一起去征討慕容泓,當時姚萇身為司馬也跟隨苻睿一起出發。
苻睿這個人,仗著自己有一個當皇帝的爹,加上本人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所以實在不喜歡聽從氐人姚萇的建議。
姚萇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不然苻堅當初也不會選擇在苻黃眉手下救下他留為己用了,但是可憐的苻睿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他不聽姚萇“鮮卑皆有思歸之志,故起而為亂,宜驅令出關,不可遏也。夫執鼷鼠之尾,猶能反噬于人。彼自知困窮,致死于我;萬一失利,悔將何及!但可鳴鼓隨之,彼將奔敗不暇矣”的勸告,一意孤行,領著鮮卑騎兵截擊,最終沒有打敗慕容泓不說,自己反倒死在了華澤。
姚萇當時沒有多想,面對少主子的出師未捷身先死,他選擇是人快馬加鞭趕回長安向苻堅謝罪,哪知道苻堅一氣之下就將對方誅殺了。
也對,自己的兒子被殺,身為父親的人怎么可能忍得了情緒,指不定在苻堅眼中看來,我兒子之所以會死全是你們這些廢物保護不力!
這下可把本來內心就極為忐忑的姚萇嚇破了膽,我是跟隨苻睿一起出發來討伐慕容泓的,雖然說我給了他建議,是他自己不聽,所以她的死其實跟我沒有多大關系,但是苻堅心里肯定不這么想。
為了不和那個報信的人有一樣的下場,我還是先逃走吧!于是他最終逃向了渭北。
除此之外,苻堅還是殺掉姚萇哥哥的人,他的內心不可能一絲芥蒂都沒有,對苻堅做到全身心的信任與依托的。
綜合以上的環境因素,可以說姚萇反秦是一件偶然加必然的事情,他殺掉苻堅的行為只能說恩將仇報,但是后來“掘苻堅尸,鞭撻無數”的這種行為則實在為世人所不容。
都講究入土為安,連去世之人都不讓他安寧的人,怎么會有廣闊的胸襟去善待自己的子民呢?所以,“不忠不義”這個詞追隨著他千秋萬代也是他應得的。
參考書籍:
《晉書》
《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