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科目興廢一直備受中國科舉史研究的關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科舉制,在隋唐時期得到確立并發展,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是選拔人才途徑的合理化進程,科舉制中下分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科目,進士、明經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但是俊士科就較少出現在大家視野,且史書記載相關史實過于簡略,后人對俊士科的情況已并不明了。
俊士科是面向庶民的入學選拔考試科目??∈考纯∈可?,創立于隋煬帝時期一直到唐末結束。封建社會經濟發展,新的階層的出現等,參政權也會隨之變化,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趨于面向庶民,其中,從唐代俊士科演變等可探知一二。
若要探究唐代俊士科的設立,最為直接的便是從新唐書的選舉篇以及唐六典中篩選,只是這兩本史書中對此的記載卻甚少,且不明了。
《新唐書·選舉志》記載“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曰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于有司而進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經,有俊士,有進士,有明法, 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而明經之別,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有學究一經,有三禮,有三傳,有史科。此歲舉之常選也......”
前人對如此羅列科名已有分析,表示并不周嚴,也有認為其表述邏輯不清楚,所述各科不夠確切等,將俊士列為歲舉常科,于其他典籍中卻未見記載,的確令人疑惑且容易忽略。
1、俊士科設立,你知道多少
對俊士科最為直接的兩條史料分別出自王定?!短妻浴分芯硪弧督y序科第》和卷一五《雜記》中所記載的相關內容,但僅見于武德四年敕令和武德五年貢舉考試。除了唐初開科有俊士科以外,唐朝其他典制史籍甚至奏章等文獻都未見俊士科的蹤影,因此后人研究科舉制時大多認為并無單獨的俊士科,清代史學家王鳴盛對于《新唐書·選舉志》中的俊士科就曾表示“若進士與俊士,實同名異”。這樣一來,關于俊士科的存在都出現了爭議,更別提其最初設立以及后來的發展。
關于記載唐朝科舉制最為權威的史籍非《唐六典》莫屬,其中就有記載“凡諸州每歲貢人,分為六類:一秀才、二明經、三進士、四明法、五書、六算......凡此六科,求人之本,必取精究理實而生為第。”,可若是俊士科為常舉科目為什么這里只記載了六科而不是七科?若有俊士科,當時社會上定然有不少俊士及第的人,可是《唐六典》中對此卻絲毫沒有記載,豈不是很奇怪?由此只能推斷當時貢舉??撇⒉淮嬖诳∈靠?/strong>,但是早期典籍又確有記載俊士科,估計是另一種方式設立和存在的。
可以確定的是俊士科是設立過的,雖然它是選才入學,但其終歸也是屬于科舉制下。科舉制的創立是社會進步,選士制發展的結果。隋朝統一全國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進行了改革。鑒于前朝四分五裂的政局,加強中央集權至關重要。
首當其沖的便是官制和與官制密切相關的選士制,原因有三:
總的來說這也是軍士科設立的大背景,為了更好的服務中央集權統治的產物。
2、選拔科目的突破,俊士科做到了
由俊士科設立的探析中可知,俊士科非唐代貢舉常科,那么一些早期史籍記載的俊士又是什么樣的科目呢?原來,俊士科是面向庶民的四門學部分學生的入學選拔考試,設立專面向庶民的選拔科目,其實可見科舉制的一些弊端,各種人才選拔制度發展一定時期都會顯現漏洞,在封建社會,人才選拔大權最終都會以達官貴族為主,而俊士科的設立的確對于這一現象會有所改善。
相對于貢舉常科的那六科來說,俊士科只是具有??频牟糠挚颇繉傩?/strong>。唐代六學生員定額,《唐六典·國子監》記載,國子學生三百人;太學生五百人;四門學“學生五百人,俊士八百人”,“四門博士掌教文武官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之為生者,若庶人子為俊士生者”。對此,《新唐書·選舉志》也有些許記載,“以庶人俊異者為之”。
由此可見,唐代俊士科的確面向的是庶人選拔,發展過程中掉出常科序列,許是與其針對的對象有所關聯,庶人,平民之子通過科舉翻身的確可以,但是難之又難,及第本就艱難,再加上無背景無錢財無師資,連同著考取科目都不是很受重視。
雖說四門學是由隋煬帝創設的,但俊士最早作為人才類別名稱是在周代。
《禮記·王制》曰“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
俊士之名由此可知,其為面向庶民的選拔考試更加確定。在“士庶天隔”的魏晉南北朝,進入中央官學學習的一般都是王公貴族子弟的特權,庶人根本沒有途徑,這也是反映當時政權分割,政治混亂的局面,權力完全掌握在貴族手中,各民族文化交融也有所影響。而梁武帝則打破這一局面,唯才是舉,這絕對是選才制度一大進步和革新,一定程度上是對漢代太學平民性的一種回歸。
當然,畢竟是在一個君主專制統治下的封建社會,生員由庶人組成的俊士生們即使才華橫溢,但身份地位還是不如那些靠祖父官蔭進入官學的四門學生。新入學的學子都會行束修禮,長幼為序,各絹三匹,四門學生各絹兩匹而俊士生則只有一匹,從這束修禮可以看出俊士生的地位的確不如其他出身的四門生,只等同于一些地方官學學生。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國子監就是向中央輸送人才的一個機構,官位一般直接在國子監內進行升轉,這一方面俊士生不僅要求更高,身份還比四門學生更低一級,《新唐書》中便有提到四門生的補位關系。總的看來,這一科目也可以單獨列為一個面向庶人的選拔制度了,雖然有待完善,但也是對封建社會選拔制度弊端的一種彌補和突破。
從政權四分五裂的魏晉時期到隋唐,全國統一,社會調整,經濟水平提高等,促使選士制度有了一大進步和突破,非常主導的因素還是在于統治者的決策。俊士科或者說俊士制度的設立發展,根本上是與當時社會相適應的產物。
1、俊士科停置的背后是科舉與國學的矛盾
關于俊士科發展和它設立一樣不是一帆風順,關于其中間有所停置的記載,《通典》中“(天寶)十二載七月,舉人不得充鄉貢,皆補學生,四門俊士停之。”如此記述,《舊唐書》中的《禮儀志》中也有相同記載,這兩處是唐代僅有關于俊士停置的記載,除此之外再沒有明文下令停廢俊士科的記載。
天寶十二年停置俊士科,但并不代表俊士科從此退出唐代歷史。據說當時是為了扭轉官學衰弱的局面,令天下舉人入學,舉人是什么身份,是科舉制下選拔出來的鄉試第一,繼續往上考試及第后可直接任官職的,但是由于當時官學衰弱,便令天下舉人入官學就讀,這一舉措是導致俊士科被停置的直接因素。所以其實也可以看出,停置俊士只是暫時的舉措,待到局面有所改善,恢復鄉貢,舉人可以繼續應舉時,那么俊士科自然也會再次恢復。
但是從唐初至唐末,俊士科也的確是隨之不斷衰弱。究其根本自然還是與社會變化有關,轉折就在唐代盛世的階段,社會經濟發展,文化繁榮,開放的社會不僅僅是對外,也體現在國內的包容,處于盛世之下,上下層社會的流通速度有所加快,科舉制無疑發揮重要作用,影響力更是日漸拔高。選舉人才方面,便有體現生徒與鄉貢的矛盾變化,科場從以前的重生徒輕鄉貢轉變為重鄉貢輕生徒,生徒地位大不如前,科舉及第中生徒比例也不斷下降,這背后牽扯的便是國子學的地位受到明顯動搖,官學衰弱,俊士科也面臨廢止。
2、俊士科發展起伏也是一面鏡子
科舉制會越發流行備受推崇,非常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四門學俊士科中的庶民俊才入學或入士的艱難程度,若是作為生徒選送進入官學就讀,身份地位遠不如那些得到父輩官蔭的同僚,畢業后進入仕途更是不如他們,而如果直接應科舉及第進入官場則順暢方便的多。且之后社會上更是直接出現“廣文館”這樣類型的學館,不論背景地位,廣納才子,所教授的內容也是與四門學相似,性質也與俊士一般無二,這對俊士科的存在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挑戰。
從俊士科的演變存亡中可看到唐代教育選士的特征以及社會特性。唐代盛行這樣一句話“國之大柄,莫先擇士”,可見唐代對選士的重視程度。不說唐代貢舉常科,且看唐代貢舉俊士科的地位浮沉,體現的不僅僅是考試選才制度的演變,更是社會不同階層的勢力比拼。科名不僅僅是個人追逐,而是一個家族甚至勢力集團的競爭,科名關乎士庶在社會上的興衰,所以一直以來都是各個階層的關注焦點。
俊士科雖然不是貢舉???,但也具備部分科目屬性,而且面向的是庶民對象,極大牽扯著平民子弟的入士前途等,所以由俊士科演變存亡也能夠對唐代社會特性得到一定程度了解,體現的便是寒門庶族致士要求、參政權也面向庶民開放的一個趨勢發展。
綜上所述,這個在史籍上記載不多的唐代俊士科也是我們認識唐代選士制度探究社會的一個窗口,選士制度不斷的進步,科舉制是在封建社會下最具有合理性的選士制度,與之相對應的國子學設立也是如此,當然也是擺脫不了封建社會中的一貫弊端——祖輩官蔭,而面向庶民選拔的俊士科則一定程度緩和了這一矛盾,是那個社會開放包容在教育方面的體現,也是參政權面向平民開放的體現,對推動中國教育和選士制度進步有著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