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就會腳后跟開裂、疼痛,嚴重的甚至出血,影響走路。大部分認為腳后跟開裂只是皮膚太干燥了,一般都不會對其有所重視,但其實腳后跟開裂有幾種情況,還是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有所重視。
●皮膚干燥、缺水:這是一般腳后跟開裂最常見的一種原因。到了氣候干燥,很多人又不愛喝水,不及時補充水分,就會導致人體內水分不足,表現在皮膚上就是皮膚干燥、起皮、起皺,一摸還有一層白花花的“鱗”,而在腳上,就容易表現為后跟開裂。
改善對策:日常除了要多喝水,也要在足部涂抹潤膚霜,能夠緩解皮膚干燥缺水的癥狀。并且在冬季洗澡不要太勤快,以免皮膚表層油脂流失過多,引起皮膚干燥、瘙癢。
●體內濕氣重:這是腳后跟開裂的另一個原因。為什么濕氣和開裂也有關系呢?如果身體內濕寒嚴重,就會導致津液缺少,氣血不足、淤堵,血液血環變慢,氣血不能滋養皮膚,從而出現皮膚的干燥。特別是下肢部分、足部。因為中醫認為:清氣在上,濁氣在下,人體內瘀血、水濕都會表現在下面,如果濕氣重,冬季就會表現為足后跟的干燥、開裂,嚴重的走路都疼痛。
改善對策:濕氣是個很纏人的東西,不然也不會有“千寒易除,一濕難去”的說法。冬日里氣候干燥,天氣寒冷,人們的活動量減少,喝水又少,加上空調暖氣的使用,飲食又偏于油膩重口,很容易加重濕氣。要祛濕,就要針對這些一一改善,多喝水,多運動,另外可以每天用溫膽湯泡腳: 茯苓30克、陳皮6克、法半夏6克、竹茹6克、枳實6克、炙甘草6克。如果屬濕寒體質(舌苔發白,有齒痕舌,畏寒怕冷,經常腹瀉,小便清長),可以加5片生姜。 濕熱體質(舌苔厚膩發黃,舌尖發紅,有齒痕舌或舌體很胖,尿液發黃,愛長痘等),就不要加生姜了。 堅持泡一段時間,就能感覺到身體的明顯變化。
●腎氣不足:《黃帝內經》說:“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人體的腎經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后,進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內側,如果腎氣不足,足跟也會表現為開裂、疼痛。看腎氣足不足,也可以按揉腳底涌泉穴,如果松垮無彈性,則是腎氣較虛弱。
改善對策:冬主收藏,是養腎最好的時機,而艾是純陽之物,用艾灸來扶陽補腎,是很理想的方法。艾灸提升了腎陽,腎血下行,腳后跟得到了滋養,干裂就有所好轉。可以艾灸的穴位:關元穴、氣海穴、腎腧穴、三陰交、太溪穴、涌泉穴。也可以在每晚洗腳后用雙手手心搓雙腳腳心,直到手心腳心都發熱,可以很好地刺激到涌泉穴,從而達到強腎通經的效果,自然后跟開裂、疼痛也就好轉了。
●糖尿病足:糖尿病的并發癥多達100多種,因為長期高血糖,導致身體組織出現異常,包括未梢神經感覺障礙及植物神經損害,使下肢血管發生病變,而糖尿病患者抵抗力降低,容易導致細菌感染等多種因素,從而產生糖尿病足,癥狀包括疼痛、潰爛、開裂、出血,不僅限于足跟位置,整個足部都可能出現此癥狀。如果患上糖尿病足截肢率高、致死率高,而且病程很長,治愈困難。
改善對策:糖尿病患者出現足跟開裂、疼痛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務必要及早預防,積極就醫。除了嚴格控制血糖,患者和家屬要每天堅持足部,勤用溫水洗腳,水溫不要高過37度,對于腳部的老繭、雞眼、嵌甲等異常一定要及時適當地處理,穿合適的鞋襪,不擠壓腳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