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tǒng)”王朝的概念源自孔子編撰的《春秋》。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后,東周王朝日漸衰微,從西周的“號令天下,莫敢不從”變?yōu)椤盎⒙淦疥柋蝗邸保锰弥芑竿蹙尤槐秽嵡f公的軍隊射了一箭。但孔子的態(tài)度始終“尊周”,以周王朝為正統(tǒng)。
什么是正統(tǒng)呢?無非就是具備“合法性”,或者說“名正言順”。這牽涉到古代的一個概念“名分”。
孔子和顏回像
嚴格來說,“正統(tǒng)”兩個字需分開解釋。在西周時期,古人就有一種觀念,“君子大居正,王者大一統(tǒng)”,意思是君子看重居身、處位的“正”,王者看重天下一統(tǒng)。對君王而言,兩者一樣重要,缺一不可。總之,王者希望擁有被天下普遍認可的名分,否則就不是正統(tǒng)。
取代東周的秦朝是否“正統(tǒng)”,后世就有爭議。更不用說東漢之后,三國到兩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分裂四百年,自稱皇帝的梟雄層出不窮。究竟誰是正統(tǒng),誰是”僭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就拿南北朝前期來說,北魏和東晉都宣稱自己才是正統(tǒng)王朝,對方不具備合法性。后世的史學界也對此各執(zhí)一端。如果依據(jù)《春秋》的觀點而言,西晉屬于正統(tǒng),但北魏和東晉都不算正統(tǒng)。
東晉傳承自西晉,為什么西晉是正統(tǒng)而東晉就不是呢?主要原因有兩點。
配圖
首先要從西晉說起。有人說,西晉篡奪曹魏的政權,為什么是正統(tǒng)呢?
如果從皇權傳承的脈絡來看,西晉的天下取自于曹魏,而曹魏取自于東漢,漢取于秦,秦取于周。既然兩漢都是正統(tǒng),曹魏迫使?jié)h獻帝“禪讓”,獲得了名分最“正”的皇權。雖然曹魏未能統(tǒng)一天下,西晉卻做到了。
從秦朝取代東周算起,皇權更迭已經(jīng)失去了《春秋》推崇的“大公大義”,總是以強力手段或者巧取豪奪的方式輪換,一脈相承傳到西晉。所以西晉雖然短命,其正統(tǒng)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認可。當然,曹魏和西晉時期,有不少頗具氣節(jié)的士人反對他們的正統(tǒng)地位,這是在所難免的。就像周朝取代商朝,伯夷、叔齊寧可餓死,也不認可周朝的合法性。這個問題另當別論。
配圖
西晉的國運只有五十年,歷經(jīng)四任皇帝。第三任皇帝司馬熾和第四任皇帝司馬鄴都死于“五胡亂華”的劫難。司馬熾是司馬炎的兒子,他死后,在長安被擁立的晉愍帝司馬鄴是他的侄子,并不是儲君的身份。不過在那種朝不保夕的戰(zhàn)亂里,立晉愍帝無可厚非。
東晉就不一樣了。晉室南渡之后,以瑯琊王氏為首的名門大族擁立了司馬炎的侄子司馬睿為帝。但晉元帝司馬睿顯然不是西晉指定的繼承人。東晉的國號雖然不變,只不過是江南的豪強勢力和南渡的北方勢力妥協(xié)后成立的政權。
而且東晉的皇帝們自始至終都被權臣壓制著,堪稱最孱弱的王朝。東晉不但不能統(tǒng)一天下,還無意北伐,只是喊喊口號或者做做樣子,直到南朝宋的一代雄主劉裕崛起,才真正決意北伐。因此,東晉既不“正”,也不“統(tǒng)”。
東晉地圖
有人說,平王東遷,東周依然是正統(tǒng),為什么晉室南遷就不是正統(tǒng)了?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
周平王是西周的法定繼承人,遷都洛陽的時候,仍然是周天子的身份,天下諸侯國也承認周天子的地位。除了鄭莊公率先挑戰(zhàn)周王室的權威,春秋霸主齊桓公和晉文公等人奉行的是“尊王攘夷”,維護了天下的安定。東周殘喘數(shù)百年走向滅亡,被大一統(tǒng)的秦朝取代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東晉的晉元帝沒有合法繼承人的身份我們已經(jīng)說過,無需贅述。還有一個地理的因素,也是東晉不能稱作“正統(tǒng)”的原因。
配圖
這里還以周平王東遷做比較。當時西周王朝的國都在鎬京,位于陜西西安。早在周成王時期,周公就營建了洛邑。周王朝分封天下諸侯,王室自身也享有“邦畿千里”的領地。洛邑本來就是一個陪都,還在周王室自己的領地內。所以平王東遷雖然也是躲避戰(zhàn)亂,但人家是在王室領地之內遷都。
東晉則是在西晉徹底亡國之后,偏安江南,在洛陽千里之外的建康(南京)立國。這當然和平王東遷的性質不同,起初連江南的豪強勢力都不太認可新生的東晉。嚴格來說,東晉和北方的割據(jù)政權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誰也別說自己是正統(tǒng)王朝。
那么,誰才是下一個正統(tǒng)王朝呢?當然是結束南北朝對峙局面的大隋朝。
不過,從中原文化的角度而言,人們普遍還是偏向東晉的,畢竟其延續(xù)了中原文化的火種。所以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里,在西晉滅亡后,仍以東晉王朝紀年。至于元朝和清朝的問題,情況又不一樣,也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內。
最后聲明,這只是筆者的一家之言,如果您不認同本文的觀點,希望海涵。
參考文獻:《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