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影視作品的演繹中,神秘的清代后宮被一次又一次地展現在世人面前,而皇帝臨幸后宮妃嬪的方式,在導演和編劇的腦洞大開中也被演繹得五花八門。對照清朝歷史文獻的記載,相較于《甄嬛傳》、《如懿傳》這等隨時隨地、隨興而起的臨幸演繹;甚至《延禧攻略》中乾隆皇帝和魏瓔珞于露臺成事的荒唐橋段;《宰相劉羅鍋》中乾隆皇帝于后宮的具體表現,似乎更貼近于歷史事實。
《延禧攻略》后宮劇照
《清代野記》中,曾經詳細介紹過清代皇帝臨幸后宮妃嬪的整個流程:
第一步:翻牌子
每日晚膳,除“患病、信期妃嬪”外,“凡妃子之備幸者皆有一綠頭牌,書姓名于牌面”,一般會有數十個或者十余個綠頭牌,被敬事房太監(jiān)放在一個大銀盤中供皇帝選擇。如果皇帝無心臨幸,便命退敬事房太監(jiān);如果有心臨幸,則選擇屬意者,“取牌翻轉之,以背向上”。
第二步:事前背宮
選中侍寢妃嬪后,便進入了具體的“背宮”流程。根據《宮女往談錄》的記載,皇帝選中侍寢妃嬪,敬事房太監(jiān)就要打著燈籠去召喚。“妃子早已恭候了,稍事修飾,太監(jiān)在前面導路,貼身的侍女在后面護送,就這樣進入皇帝寢宮的偏殿”,而真正的“背宮”只發(fā)生于偏殿到寢殿的短短數步距離。
來到偏殿以后,侍寢妃嬪“洗梳妝一番,褪去衣物,喊聲承旨”,再由敬事房太監(jiān)“背”到寢殿,并非東宮到西宮的背著妃子滿處跑。
第三步:過程控制
為了防止皇帝沉迷后宮、荒廢朝政,清朝制定了一系列嚴苛的臨幸約束制度和機構,敬事房就屬此類。皇帝的臨幸過程“如時過久”,殿外侍候的敬事房太監(jiān)就會高喊“是時候了”。如果皇帝不聽,“則再唱,如是者三”;再不聽,就大聲背誦《圣祖訓》提醒;再不聽,就請中宮皇后出面勸諫。
《清稗類鈔·宮闈類》就有著“文宗宿孝欽所,數日不視朝,孝貞乃頂祖訓至宮,命人請皇帝起聽訓”的相關記載。
第三四:事后背宮
整個過程結束后,敬事房太監(jiān)根據皇帝“留或不留”的指示,進行相關操作;然后,于檔案上詳細記錄“某月某日某時皇帝幸某妃”,以備將來查驗懷孕日期之用。最后,才是侍寢妃嬪的原路返回。
而且,根據《清代野史大觀》的記載:“天子欲行幸諸妃嬪宮,先時由皇后傳諭某妃嬪,飭令伺候,然后大駕始前往。諭必鈐皇后璽。若未傳諭,或有諭而未鈐璽,大駕雖至,諸妃嬪得拒弗納”。也就是說,除中宮皇后的宮殿外,皇帝想要駕臨妃嬪宮殿也必須經過皇后的首肯,而且必須具備皇后出具的“許可證明”方可。
可既然如此,為何在清朝官方文獻中,還有著皇帝令后宮妃嬪“同閱章報”、“代筆批閱奏章”甚至“書案同樂,枉顧祖制”的記載?
那是因為除了“背宮”這種傳統(tǒng)的皇帝臨行方式外,清代皇帝對于后宮妃嬪還有著一種至高恩寵方式——“走宮”!這種被宮女們評價為“最得寵的待遇,旁人羨慕不已”的“走宮”在《宮女往談錄》中,有著詳細說明:
宮廷制度,皇帝處理政事的屋子嚴禁妃嬪進入。妃子女扮男裝后,經皇帝特許,可以進入這個屋子給皇上磨墨捧硯,也可以跟皇上說古談今,但不能談朝政,也可以談談詩詞書畫,也可以陪皇上下盤棋。
也就是說,諸如《延禧攻略》、《甄嬛傳》中魏瓔珞和甄嬛在皇帝批閱奏章或者讀書練字時于一旁服侍的橋段演繹,并非杜撰,而是依據了部分歷史事實的。
在清朝的歷史上,至少有三位大名鼎鼎的后宮妃嬪曾經獲得過此等殊榮:順治皇帝之董鄂妃(孝獻皇后)、咸豐皇帝之懿貴妃(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之珍妃。
董鄂妃
這位“后宮晉升速度紀錄保持者”,之所以被順治皇帝寵上天際,很大一部分原因來源于她在“走宮”期間對順治皇帝的莫大慰藉、鼓勵和幫助。董鄂妃薨逝后,順治皇帝就曾評價她“事朕,晨夕候興居,視飲食服御,曲體罔不悉”;順治皇帝批閱奏章時,董鄂妃也經常服侍在旁,“展卷研磨,侍奉湯茶;令同閱,以不敢干政為謝”。
“走宮”的特殊恩寵和“走宮”過程中的優(yōu)秀表現,讓董鄂妃進入到一個盛寵不斷的良性循環(huán)中,并最終成為了順治皇帝的唯一。
慈禧太后
“東南太平軍起,英法同盟軍至”,身為一國之君的咸豐皇帝卻“置不顧,方寄情聲色以自娛”。原本就因為早產導致先天不足的咸豐皇帝,在如此荒唐的生活中,自然落得體弱多病,手不能握、心不能思。而此時為咸豐皇帝生育了皇長子載淳的葉赫那拉氏,便成為了擁有“走宮”特權,可以協(xié)助皇帝批閱奏章的寵妃。
正是有了這段特殊經歷,才有了慈禧太后掌握朝政大權以后的得心應手、應對自由。
慈禧太后劇照
珍妃
《宮女往談錄》中,曾經詳細介紹了光緒皇帝妃嬪——珍妃“經常穿好了男裝等候召喚”的“走宮”過程。只不過,光緒皇帝和咸豐皇帝、順治皇帝這等握有實際統(tǒng)治權的皇帝不能比;擁有“走宮”特權的珍妃,自然也得不到董鄂妃、懿貴妃的美好結局。珍妃之所以被慈禧太后雖不容,固然有著“隆裕后不得志于德宗,遷怒珍妃”的客觀原因,但珍妃在“走宮”過程中的種種干政表現,才是讓其真正命喪黃泉的主觀原因。
不管是“背宮”還是“走宮”,都是皇帝對后宮妃嬪的恩寵,更是后宮妃嬪“可遇而不可求”的追求和渴望。但從董鄂妃、慈禧太后和珍妃三人的不同結局來看,“走宮”雖為至高榮寵,但卻也是致命利器,乃系一把“雙刃劍”。
珍妃“走宮”劇照
能讓珍妃擁有“走宮”特權,卻不能保護因此為其帶來滅頂之災的光緒皇帝,也只能無奈感嘆:吾欲負汝去,毛羽何摧頹;吾欲銜汝去,口噤不能開!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一·后妃》、《宮女往談錄》、《清稗類鈔·宮闈類》、《清代野記》、《清代野史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