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果我們身上有一些閑錢,可能會用來“投資理財”,比如買點基金、股票、期貨、債券什么的,對不對?在電子化時代之前,基金、股票、期貨、債券都是一張張標有價格的紙片,所以叫做“有價證券”。宋朝的有錢人又是怎樣“投資理財”的呢?他們也會買點“有價證券”!
宋朝繁榮的市場貿易
“什么?宋朝也有‘有價證券’?”
“有的。”
“這倒是第一次聽說。那,宋朝人可以買到哪些證券?”
“比如,可以買度牒。”
“度牒?度牒又是什么?”
“度牒就是古代出家人的身份證明,唐朝、宋朝、明朝時,你想出家當和尚、當尼姑、當道士,需要向官府申請一份度牒,擁有度牒的出家人,才是合法的出家人。”
“如此說來,這度牒與有價證券哪有什么關系?”
“莫急,聽我慢慢說。”
唐朝時期出家人出家時須向官府申請度牒,申領度牒時還要向官府繳納一定的工本費。但到了宋朝時期由于常年征戰致使國庫空虛,為適當緩解財政壓力過大這一問題,朝廷便將度牒當做特殊商品進行出售,且價格不菲。
北宋中期,一道度牒的售價是120貫錢,一貫錢差不多是500元人民幣,120貫錢大約就是五六萬元,很貴吧?北宋末,度牒價格漲到220貫,南宋初,又漲到500貫。你想申領到一份度牒,需要掏一大筆錢。
宋朝時期的“度牒”
度牒的價格在宋朝的市場上如此昂貴,有人愿意為它買單嗎?有,而且很多。宋朝人愿意掏出一兩百貫錢甚至四五百貫錢去買一張度牒是想出家去當和尚嗎?那自然不是,在《水滸傳》中有一橋段中對度牒的使用做了描述。
“花和尚”魯智深,原本并不是和尚,而是一名“提轄”,本名也不叫魯智深,而是叫做魯達,是宋朝的基層公務員。后來在渭州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鎮關西”而惹上人命官司,一路逃至代州的雁門縣,被當地富豪趙員外收留避禍,魯達也深知長久躲藏在別人家里也不是辦法。
一日,趙員外找魯達商量:
選自:《水滸傳》第三回 趙員外重修文殊院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
趙員外:“魯提轄,這幾日有好幾個公差來到雁門縣,聽說是在追捕提轄,鄰舍街坊打聽得緊,只怕要來村里緝捕。趙某有個主意,教提轄萬無一失。離此間三十余里有座山,喚做五臺山。山上有一文殊院,方丈智真長老是我弟兄。我曾許愿剃度一僧在寺里,已買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只是不曾有個心腹之人了卻這條心愿。此地雖可安身避難,但卻要剃發為僧,只怕提轄不肯。”
魯達:“灑家本事該死的人,但得一處安身便了,既蒙員外做主,灑家情愿做了和尚。”
趙員外將此事安排妥當后便帶著魯達來到了五臺山,魯達在此剃度出家當了和尚,法號“智深”。至此魯達改名為魯智深,這個名號也填上了度牒。
趙員外將此事安排妥當后便帶著魯達來到五臺山剃度出家當了和尚,法號“智深”。至此魯達改名為魯智深,這個名號也填上了度牒。魯智深的度牒,是趙員外送給他的。趙員外當初之所以向官府購買了度牒,是因為他曾在五臺山的文殊院許愿,要剃度一名僧人在寺里。
宋朝紙幣:交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是為了在寺廟中還愿。由于度牒在宋朝是可以轉手買賣的,且價值相對穩定。反觀宋朝的紙幣受通貨膨脹的影響在逐步貶值,宋人便因此將度牒當做“投資理財”的工具。宋人將家中的閑錢置換成度牒,幾年后再轉手賣出就彌補了因通貨膨脹所造成的損失。
“曰楮幣耳,宋有交子、會子、關子、錢引、度牒、公據等名,皆所以權變錢貨,以趨省便。”
就如現代社會,如果貨幣大幅貶值的話,人們通常便會將手上的現金變換成紙黃金、國庫債等能夠保值的證券。而且,從總體趨勢來看,宋朝的度牒價格還是一路上漲的,一轉手就可以賺到一筆錢。
所以,宋朝的土豪在度牒價格相對低廉的時候,會大量搶購度牒,等到度牒漲價時再拋售。北宋末期,度牒的交易價一度跌到九十貫一道,當時的富豪就大量購入、屯積度牒,之后,度牒價格漲至一百多貫一道,炒賣度牒的富戶因此大賺了一筆。宋朝的度牒是不是跟我們今天炒股票差不多?所以說,宋朝的度牒其實就是一種“有價證券”。
宋朝熙熙攘攘的貿易市場
除了度牒之外宋朝還有其他證券嗎?自然是有的。
宋朝的“茶鹽交引”是商人到鹽場、茶場批發茶葉、食鹽的憑證,類似于提貨單。在宋朝茶葉、食鹽實行專賣制,茶鹽商人要想拿到茶葉、食鹽等貨物必須先向官府交納一筆錢,這筆錢中包含了若干斤茶葉或者若干斤食鹽的批發價,以及相應所需的稅費。
官府根據商人所交納的費用,為商人派發相應價值的食鹽交引或者茶葉交引。這些茶鹽交引是印刷出來的票據,上面印著“憑票可以領取多少斤食鹽、茶葉”的面額,蓋了官印還有獨特的防偽設計。
商人拿到茶鹽交引之后,就可以到官府指定的鹽場、茶場批發食鹽、茶葉,然后再販運給零售商或者消費者。當然,你也可以不去提貨,而是轉手將這些茶鹽交引賣給其他商人,因為宋朝的茶鹽交引是允許轉手的。
事實上,很多擁有茶鹽交引的宋朝商人出于種種原因,他們往往不會用茶鹽交引提貨,而是直接將手里的茶鹽交引賣掉。如:跑到官方指定的鹽場和茶場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或者急需一筆現金等。也有一些負債的商人會直接使用茶鹽交引來還債。
宋朝海上絲綢之路
由于交引可以轉手,宋朝也因此形成了一個發達的交引交易市場,出現了交易鋪,類似于今天的證券交易所。有錢的商人在交引價格走低的時候,就大量買入交引,等到交引價格上漲時,再轉手拋售出來,賺取差價,就如今天的人炒期貨。
北宗時期便出現了一種非常先進的商業貿易形式。北宋莆田地區的荔枝在剛開花的時候,從事水果貿易的商人就率先與荔枝種植戶立券,并預付定金,等到荔枝成熟時節,商人再來收貨。水果商與種植戶所簽訂的購買合約,相當接近于現在期貨市場的“遠期合同”。
《荔枝譜》中記載:“初著花時,商人計林斷之以立券。若后豐寡,商人知之,不計美惡,悉為紅鹽者,水浮陸轉以入京師。重利以酬之,故商人販益廣,而鄉人種益多,一歲之出,不知幾萬個億,而今人得飫食者蓋鮮矣,以計斷林鬻之也”。
前往世界各地從事貿易的包買商
宋朝貿易在立券合同訂立后,雙方均不得單方面改變交易的價格與數量。這些簽訂遠期合同的商人,基本上都是“包買商”。包買商是在同時期歐洲社會變革中而廣泛興起的,是推動歐洲工商業走向資本主義生產的強大動力。
在宋朝繁榮的市場貿易中也出現了包買商的角色,宋朝包買商的出現意味著宋朝商業資本正在向產業資本轉化,資本主義生產的曙光已經在宋朝的地平線上顯露。如果當時宋朝的統治者將“遠期合同”這一新型貿易形勢規范化和標準化,將貿易“立券合同”實現券、商分離,且允許立券合同在市場中可自由交易,那么期貨貿易市場在宋朝時期便將誕生。宋朝的金融市場之發達,真有點超乎我們的想象!
參考歷史文獻:
《宋史》
《宋代貨幣與貨幣流通》
《世界經濟千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