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同時也是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后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頒布退位詔書,正式結束了封建帝國統治。清廷的退位,從表面上看似一片平靜,其實在暗地里也有不少“反對者”,他們中大多以皇親國戚為主,其目的不僅要維護朝廷的尊嚴,更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所抗爭,今天咱們就來聊聊當年堅決反對清帝退位的四位晚清重臣。
第一位:愛新覺羅·善耆,他是清朝十二個鐵帽子王之一,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肅武親王豪格的后代,當年在庚子之變中,他的王府被八國聯軍一把火徹底燒毀,隨后清廷為了補償他的損失,特意將崇文門正監督這個肥缺給了善耆,要知道這個職位到底存在多少油水,我說一個人物,你就知道了,這個人就是和珅。后來,善耆坐上這個位子后,朝廷還特意規定了上繳稅款由歷年的30萬兩降為12萬兩,余下的盡可以收入善耆的個人腰包,但偏偏善耆不領此情,他不僅沒有同流合污,還嚴查貪污受賄,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崇文門監督收納的稅金扣除正常支出后,竟還剩高達60余萬兩,善耆自己沒有留下一兩,反而全部上繳了國庫。
武昌起義爆發后,清王朝的統治陷入到了土崩瓦解的狀況之中,善耆堅決反對南北議和與清帝退位的要求,但無奈自己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權勢,最終在袁世凱的逼迫下,溥儀宣布退位,而善耆卻在川島浪速的慫恿下,全家逃到了旅順,繼續為復辟清朝而努力,并將自己最小的一個女兒金壁輝(川島芳子)送給了川島當養女。1922年3月14日,善耆因病在旅順逝世,享年56歲。
第二位:愛新覺羅·溥偉,他是道光帝旻寧曾孫,恭親王奕訢之孫,在家族關系上屬于溥儀的表哥,曾被列為光緒皇帝的繼嗣人選,后在慈禧死后,他與攝政王載灃策劃誅殺袁世凱未遂。武昌起義爆發后,溥偉反對再次起用袁世凱,認為他的危害絕對不比革命黨小,后來歷史證明,溥偉看人的眼光還是挺準的。“宗社黨”成立后,溥偉主張罷黜袁世凱,組建“戰時皇族內閣”,由鐵良任總司令,組織忠于清室的軍隊與革命軍展開決戰。
后來,清廷召開御前會議,討論溥儀退位之事,溥偉雖竭力反對,但仍于事無補,等到正式退位那天的時候,溥偉突然在大殿之上叫嚷道:“只要有我溥偉在,大清就不會亡!”說完,溥偉就離開了,隨后避居京郊戒臺寺,后又轉移至德國占領的青島生活。九一八事變后,溥偉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當即決定和日本人合作,徹底走上了賣國的不歸路,1936年10月10日,溥偉死在了新華旅社內,時年56歲。
第三位:穆爾察·鐵良,他曾為榮祿幕僚,滿洲鑲白旗出身,辛亥革命爆發后,鐵良與兩江總督張人駿死守江寧,江寧陷落后,鐵良逃到了日本兵艦上以求保命,雖成功保住了性命,但卻遭到了免職。“宗社黨”成立后,鐵良與溥偉等人站在了同一陣營,不僅反對袁世凱,還反對南北議和與清帝退位,但奈何自己已無官職,只得用嘴來叫囂幾句。溥儀退位后,鐵良寓居天津,重點開始尋找日本這一“外援”,并時往來于青島、大連及日本等地,與肅親王善耆等策劃復辟清室。九一八事變后,鐵良參與并策劃挾持了溥儀前往奉天成立“偽滿洲國”,后于1938年病死在了天津,時年76歲。
第四位:愛新覺羅·良弼,他是道光年間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的大學士伊里布之孫,早年曾留學于日本,畢業回國后,良弼一路官至禁衛軍訓練大臣。武昌起義爆發后,良弼站在了“宗社黨”的一邊,堅決主張鎮壓革命軍,和反對起用袁世凱。后來,良弼在回家途中遭到了同盟會京津保支部殺手彭家珍的炸彈襲擊,被炸傷了左腿,雖未即死,但還是因傷重于1912年1月29日身亡,臨死前,良弼嘆言:“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歷史的發展最終還是印證了他的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