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孔明和鳳雛龐統是劉備手下最為人爭議的謀士,事實上他們都出自同一位老師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司馬徽是三國時代不世出的人物,程昱、徐庶、孔明、龐統四人都或多或少受過他的指點。
這一層關系使得諸葛亮和龐統關系頗為微妙,一方面他們是師出同門的校友,而另一方面他們又是互相競爭的對手。
以才華來論的話,這四個人的順序是:龐統、諸葛、徐庶、程昱,最好的證明就是四人出山的第一戰績:西川、荊州、樊城、阿東。
但就實際的成就來看,這四個人的順序是:諸葛亮、程昱、龐統、徐庶。
產生這樣重大差異的根本原因在于這四人的陰陽層次不一樣,
諸葛亮陰謀第一,程昱次之;
而龐統陽謀第一,徐庶次之。
以真實才華來論,諸葛亮自己都承認龐統"高于自己十倍",這個可不是諸葛亮的自我謙虛,事實完全就是這樣。
赤壁之戰結束之后,龐統在耒陽以自己的真才實學征服了劉備,而不是靠魯肅以及孔明的推薦信,可以說龐統是水鏡先生最聰明功課最好的學生。
但在陰謀方面,諸葛亮完全可以甩龐統幾條街。
諸葛孔明之所以借著吊孝周瑜的名義去東吳延請龐統,是有著自己的政治打算的。
第一,諸葛亮拿得下荊州卻對西川束手無策,他深知才智高自己幾倍的龐統有這個能力;
第二點則是他要在劉氏宗親面前表現自己忠厚的形象,以借此獲得劉氏一族的信任。
但是龐統出色的才華逐漸威脅到了諸葛亮,諸葛亮要尋找機會除掉他,而劉備則在這一次交鋒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仁義之心大發的劉備釋放了泠苞,差點使得龐統功虧一簣,這就給了諸葛亮可乘之機。
諸葛亮和龐統就泠苞問題產生了分歧,而劉備選擇站在諸葛亮這一邊,這使得龐統徹底寒心。
龐統在此時也是騎虎難下,一方面他的本性忠厚,沒有篡位謀反之心;
另一方面他已經沒有退路了,只能以自己的死來惡心劉備。
龐統之死其實有著非常深的打算,而不是表面上的代替劉備 。
首先的一點就是,龐統作為一個有血性的讀書人,他勢必要維護自己的尊嚴,而絕對不能臨陣脫逃。
對于一個戰士來說,最好的死法就是命喪疆場。
第二點,龐統寄希望以自己的死來改變西征的性質,他要將這一場原本是"侵略性質"的戰爭改變成為"復仇之戰",這一點還是為了劉備做打算的。
而第三點則是龐統改乘了自己的馬匹為劉備的馬,將自己的死因一部分歸結于劉備,這樣諸葛孔明就不會被責怪。
而第四點則是"落鳳坡"這個地名的選擇,龐統還是要安慰劉備一下,表明他的死亡是天意,怪不得任何人。
而龐統要遠離魏延走小路,則是有意暗示諸葛亮和劉備:你們對不起我。
龐統之死是一場明面上的自殺,以他的才智在三國來說是沒有對手的。
龐統死在了諸葛亮的攻心陰謀上,同時劉備的做法讓他太失望了。
而一生只善于陽謀的龐統過于忠厚,他不可能明顯地做出謀反的動作,只能設計了這樣一場報復行為。為什么說他是報復行為?
龐統雖然不清楚諸葛亮的進一步措施,但他心里清楚劉備必定將大權下放到不如自己的諸葛手里,蜀漢的大業在諸葛亮的手里是一定會以失敗告終的,事實也證明了如此。
龐統的這種報復行為后來被諸葛亮削去了,在孔明與司馬懿對峙之時,孔明已經暗自投靠了司馬。
蜀漢軍中的臥龍鳳雛一忠一逆,劉備沒有這個才華去駕馭他們。
真正能夠駕馭龍鳳的是司馬昭,鄧艾與鐘會二人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