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1911年10月,武昌的一聲“槍響”是中國近代史的一道分界線,從此,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開始土崩瓦解,不一樣的時代到來了。】
其中以“秋瑾起義”和“黃花崗起義”為典型。
秋瑾手里拿的不是扇子,而是一把短刀。意思是隨時準備“拼命”
秋瑾起義
1907年秋瑾、徐錫麟準備在7月19日發動起義,結果秘密泄露,徐錫麟被捕,秋瑾遭到牽連。13日在率領學生奮勇抵抗后被俘,嚴刑拷打之后于15日被紹興知府貴福殺害。后來她女兒追殺貴福為母親報了仇。
黃花崗起義
并不是在“黃花崗”那個地方起義的,而是在廣州起義,最終烈士遺骸埋葬在黃花崗。1911年4月,黃興帶領130多名起義軍攻打兩廣總督衙門,與兩千多清軍奮勇激戰。最終寡不敵眾,黃興負傷逃到香港,其余將士大部分犧牲,其中找到的七十二具遺體埋葬在“黃花崗”。
武昌起義前的起義次數不下10次,義軍多是依靠“精英敢死隊”進行“刺殺”,由于大多沒有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不僅傷亡巨大而且收效甚微,幾乎都是以失敗告終。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第八師工程營自行起義。沒想到還就成功了,一下子拿下了湖北。前十次不成功的起義有學生發動的,有華僑發動的,有幫會發動的……這次完全不同,是軍隊“嘩變”了。
“武昌起義”后,各省相繼宣布“獨立”,最終在袁世凱逼迫下,隆裕太后抱著6歲的小皇帝退位。
退位時的小皇帝溥儀(左)
為什么武昌的“槍聲”可以震的各省獨立?
武昌起義后,為何清廷呈現出一種“破鼓萬人捶”的情景,說起原因就不能不提那個“預備立憲”。
1905年亞洲發生了件大事,日俄戰爭爆發了,日本戰勝了俄國。張之洞等大臣連忙給朝廷上書:“日俄之勝負,立憲專制之勝負也。”看,立憲國厲害吧,小國也能打過大國,咱們也“立憲”吧。慈禧太后別的不懂,朝廷沒錢了她還是懂的,如果立憲變法能解決財政問題也是好的,就開始有點活動心思了,可是又實在不愿意放棄手中大權,左右的糾結。
載澤懂太后心思,馬上撓太后“癢癢肉”:“咱們應該立憲,但是不能馬上立。咱們的子民愚鈍,要給時間訓練他們,咱們設預備期。”老太后一琢磨,我今年70多了,估計也再活不了多少年,這事可行。于是頒布《宣示預備立憲諭》。
雖說內容胡鬧,但是也還是有意義的,畢竟是中國第一部,而且比俄國還早
君上大權十四條
臣民義務九條
總結:清王朝末期一系列的“神操作”,徹底讓世人看清了大清的嘴臉。得罪了地主階級為主的“立憲派”,得罪了“漢族官僚”,只剩下“提籠架鳥”的八旗子弟跟著大清干。于是在武昌起義之后,各省紛紛宣布獨立,不愿意跟著大清這艘“到處漏水的破船”一同沉沒。但是由于各省官僚只是投機行為,并沒有完全統一認同,也為袁世凱篡奪“果實”埋下了隱患。
至于袁世凱逼清帝退位既不是“為了中華”,也并非認同“革命”,而是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等著做中國的“拿破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