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女醫明妃傳》劇照
明英宗剛剛繼位時,還是一個孩童。他的祖母張太后不滿他身邊的太監王振,裝腔作勢,打著皇帝的名義,作威作福。
有一天,張太后把王振叫到跟前,大罵王振:“汝侍皇帝不律多。賜汝死!”
意思就是:“你伺候皇帝太不自覺,作威作福,現在賜死你!”
張太后話剛落,身邊佩戴刀劍的女官立即把刀架在王振脖子上,王振嚇得渾身發抖。小皇帝嚇得哭了起來。
女官就要殺掉王振時,皇帝和身邊的大臣都下跪為王振求情。
張太后本來就是為了敲打一下王振,防止他干預政事。目的即已達到,就命令身邊女官住手。
后來,張太后隨時派身邊的女官去查看王振的情況。一旦發現王振做事不規矩,立馬叫來一頓大罵。所以,在張太后生前,王振一直活得很本分。
后人讀到這里,常常感嘆,天不助大明。如果此時張太后下狠心殺掉王振,也許就沒有后來成為大明朝國運拐點的土木堡之變。
引用這個故事,是因為這里面我們可以一窺明代女官,這個背影模糊的女性群體。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對朱氏江山進行了多重的制度設計,最大限度的保障朱明江山能夠千秋萬代。
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就是對后宮制度進行設計。這一環的目的是防止中國歷史上最為常見的一個權力威脅——后妃干政。
朱元璋規定,后妃只能來自于家世清白的平民之家。
同時規定,后妃及宮廷婦女,衣食、金錢、錢帛都必須通過尚宮先行報告,然后內監再把東西發過來。這就杜絕了后妃和外界有任何聯系的可能。
即使是生病了,也只能向醫者描述癥狀,按照癥狀進行抓藥。醫者和病患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
皇后只能管理后宮婦人。宮外的一切事務,皇后都無權插手。
為了達到肅清宮闈的效果,明太祖還制定了女官選拔的制度。選取有婦德的女子,進入后宮,輔佐妃嬪,盡最大可能保證后妃的言行符合傳統,不違規,不違制。
明太祖朱元璋欽定的女官制度在明朝前中期,的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成為女官,有以下一些硬性條件:
(1)必須出生平民之家,身世清白。家族中人沒有從事樂籍等賤業;
(2)能夠識文斷字,最起碼熟讀《孝經》、《內則》、《烈女傳》、《女戒》等女德書籍;
(3)年齡在二十歲以下,或者三十歲以上。
這里分為兩種年齡段,是為了滿足兩種需求。二十歲以下的女子,會比較注重外貌,這些女子成為后妃的可能性更高;三十歲以上的女子,主要是擔任宮廷女官,負責掌管各處事宜。她們主要是為了填補后宮各項管理崗位的空缺。
女官選擇的地域范圍頗廣,明朝中前期采選范圍包括江南地區和東南地區,就連福建和廣東都會涉及到。
純粹的宮廷女官,喜歡選擇一些無家事拖累的守寡婦人。這些婦人比起未婚女子,有過操持家庭事務的經驗,處理過夫家的人際關系,相對來說,更有經驗,更加沉穩,能夠更好地幫助妃嬪在宮廷內生活。
女官選拔中入選的比例很低。有些時候動用幾個省的力量,只能選出幾十名女官。因此總體來說,能夠通過選拔成為宮廷女官的人,個人素質出眾,熟悉各種禮儀制度,尊崇忠孝節烈的思想,又通曉文史,是出色的婦德代表人。
很多讀者都知道清朝的宮女可以在二十五歲出宮。但是明朝的女官沒有這個福氣。
明太祖規定:“婦人入宮后年至五十,愿還鄉者聽。”
意思是入宮的婦女年紀到了五十歲,如果愿意返回家鄉,就要尊重她們的意愿。
這條規定就意味著,如果沒有上位者特殊的允許,宮女要把一生的時光都貢獻給宮廷。
五十歲再出宮,宮女再無締結婚姻的可能。
那些未婚就步入宮門的人,注定一生無婚姻之愛,子女之緣。
而那些寡居的婦人,在入宮之后,就要斬斷和子女的關聯和牽絆,做一個和家庭割裂的人。
現代的職業女性,有兼顧家庭的可能和現實條件。而明代宮禁森嚴,通訊和見面都極為困難,一不小心就會觸犯宮規。
一旦入宮,從此是路人。
成為女官的代價,就是要舍棄婚姻、家庭和自由,一生都活在高高圈起的宮墻之內。
宮廷的生活,看似繁花似錦,五光十色,其實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皆不得自由。
這可能是天下最為富貴的囚籠,更不要提動輒惹禍,一不小心就會禍及家人乃至族人。
這是頂著風險在干活。
毫無疑問,入宮成為女官,個人要做出巨大的犧牲,但是這也會帶來巨大的好處。
宮廷女官并不是簡單的雜役宮女。她們不負責打掃、漿洗等體力活,而是負責具體的行政事務,是女版大管家。
明朝的后宮女官承襲唐代制度,分為六尚和宮正司,分別是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和尚功以及宮正司,全盤負責后妃的吃、穿、住、行、娛樂以及禮儀等各項事宜。
在各個部門中,又分為女史、掌、典、司和尚宮五個級別。按照前期定制,所有部門加起來,人數大約在300人。
這些女官,在宮廷生活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她們的地位低于后妃,但是可能比不得寵的后妃還要體面。
畢竟,后妃只能靠寵愛和子嗣才能贏得實打實的尊重和地位,她們則是有實權在身的人。
這些女官有些甚至會成為皇室核心成員的左膀右臂。有些會憑借崗位,代管公主府、王府或者一宮的事宜,出謀劃策,左右騰挪,令在手,權在握。
因此,明朝對出色女官的封賞頗為大方。
在入選之初,就會賞賜財物給女官,用來安頓親屬。入宮后獲得職位,還會賞賜田地,免除家族勞役和稅務,這對于古代平民家庭是很大的實惠。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洪武二十年選入宮廷的廣東籍女子陳司彩。
司彩是職位名稱,六品女官,屬于尚功。尚功部門負責女紅事情,司彩主要負責綢緞等女紅原材料的保管和分發。
陳司彩的家族憑借她的關系,不僅免除了徭役,得到了官府賞賜的土地,每個月還可以得到朝廷頒發的大米十石。
陳司彩一生未婚,逝世于永樂四年,死時大約四十歲。但是因為她的貢獻,她在家族中地位很高,死后也受到家族的祭祀。
而她的母家陳家,則以此為契機,成為當地的望族之一。
回到開頭,張太后要收拾王振時,拔刀出鞘的人是太后身邊的女官。
這說明一點,女官在明朝前中期,在宮廷的生活中較為體面。
在輔佐后妃肅清宮闈上,她們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女子賢不賢惠,能不能發揮到安定大后方“齊家”的作用,主要取決于她們是否遇到對的人。
這直指一個核心和本質:女子在古代,是依附在父權和夫權上的。這一點在宮廷生活中最為明顯。
明代后妃有一個特點,前中期皇后地位很高,雖然無法干涉政治,但是基本上受到皇帝尊崇。
后期寵妃強勢壓過皇后。皇后活得很憋屈。
明太祖和發妻馬皇后、永樂皇帝和許皇后,明仁宗的張太后,都有和丈夫一起共渡時艱的經歷,而且都是下一代皇帝的生母,因此得到丈夫尊重,地位尊崇。
這三代皇后,剛好又是傳統教育下出來的賢惠女子。地位穩固,加上丈夫尊重,她們就有機會發揮能力,好好地管理后宮。
而到了明宣宗之后,寵妃當道,羞辱中宮。明英宗很喜歡他的發妻錢皇后,但是錢皇后一生無子,被妃嬪上位的周貴妃逼得節節敗退。
甚至有人說,明朝嫡庶之別,在周貴妃開始,不復存在。
明憲宗的萬貴妃,更是站在皇后之上,成為不冠名的后宮之主。
后期宦官掌權,女官的職能和權力基本上轉移到宦官手中。出生民間的后妃本來就無根基,而和她們一體的女官,地位自然不能同前輩們相比,只能成為依附了。
有些時候,她們可能會和太監結為菜戶,身份和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明宮之中,自誠孝張太后之后,再也無法出現后妃訓斥權閹整頓后宮的一幕了。
因為女官的才能,能不能得到施展,要看后妃的權力。而當后妃的權力被皇帝和宦官剝奪時,她們除了努力自保這條路之外,再也不能有所作為了。
她們的經歷充分說明,任何依附,都是水上浮萍,毫無根基。她們的浮沉,首先是以犧牲婚姻和自由為前提,換來的一場賭博。
能不能成功,成為“陳司彩們”,太難說得準了。畢竟,能夠活到五十歲的宮女,都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前幾年言情小說,特別流行女主穿越到宮廷當宮女,贏得一眾皇子愛慕的情節設定。只是,當我們知道宮廷生活背后的真相后,可能會覺得第二天能起床去上班,也蠻好的。
起碼,炒掉老板的權力,我們可是握得牢牢的,而且這種權利,不可剝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