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中,太史公記載了竇嬰、田蚡和灌夫三個人的人生糾葛。其中竇嬰的人物形象非常鮮明,這是一個與當時社會潮流格格不入的人,他渾身上下充斥著脫胎于儒家文化的游俠精神,“舍生取義”、“堅守綱常”的特點在他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司馬遷贊他為“賢人”,痛恨田蚡迫害“二賢”,但實際上,竇嬰的悲劇不僅僅由田蚡造成,完全從道德倫理上來分析竇嬰、田蚡二人是站不住腳的。
究其根本,竇嬰的人生悲劇在于他無法融入當時那個復雜的西漢社會。在思想上,西漢上層統治階級所一直推崇的黃老思想受到質疑,以漢武帝為首的新生代統治階級開始推行儒術,這就必然導致和原統治階級之間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在政治上,漢武帝之母王太后和漢景帝之母竇太后在關于“誰是第一外戚”這個問題上也發生了激烈的斗爭。
竇嬰特殊的身份注定了他不可能從這樣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脫身而出,竇太后是他的姑母,這就直接在竇嬰的身上打上了“竇氏外戚”的標記,同時他是栗太子的老師,這也讓他無法脫離皇權斗爭的漩渦,他所結交的田蚡是武帝的舅舅,這又與王家外戚扯上了關系,另一方面,他還是漢武帝推行儒術的急先鋒,這樣的身份必然會招致保守派的攻擊。
魏其侯竇嬰畫像
在西漢政局變化的大時代中,竇嬰是勇往直前的弄潮兒,但由于他奉行著與時代格格不入的“游俠精神”,最終沒有能夠逃脫被時代淘汰的命運。竇嬰被“竇氏外戚”、“王氏外戚”和皇帝三方勢力排擠,也是由于其奉行的“游俠精神”所導致的,那么竇嬰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被“游俠精神”所挾裹著淪落的呢?
竇太后是漢景帝的母親,她雖然不如呂后一樣出名,但她在西漢的政壇上仍然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由于她喜愛黃帝、老子的學說,所以才奠定了景帝一朝仍奉行“黃老學說”的主基調。可以說,只要竇太后在,竇嬰就有能力在西漢政壇中站穩腳跟,但他非但沒有主動依靠這棵大樹,反而還將竇太后推離。
一、梁王事件
梁王是竇太后的小兒子,也是竇太后最喜歡的兒子,竇太后喜歡梁王到了什么程度呢?她甚至希望景帝可以立梁王為太子,在景帝殺掉梁王之后,竇太后悲哀至極,嚇得景帝不知所措。而竇嬰就是因為在與梁王相關的事件中與竇太后發生分歧,導致竇太后對其感到不喜。
太后由此憎竇嬰。竇嬰亦薄其官,因病免。
據《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記載,景帝在一次飲酒之后,誤言“千秋之后傳梁王”,竇太后聞得此言喜不自勝,一旁的竇嬰卻給太后澆上一盆冷水,直言景帝沒有資格打破“父死子繼”的傳位規則,更不能擅自傳位于梁王。這一番話讓竇太后開始憎恨竇嬰,而竇嬰不僅不退讓,還直接稱病罷官。
在這樣的一件小事中,竇嬰的儒家思想、游俠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與太后意見發生分歧,并不是為了討好景帝,而是為了“堅守綱常”,在被太后所厭惡之后,他“亦薄其官,因病免”的做法更是游俠“不重利”的表現,但很可惜的是,這件事對他的人生影響極大,甚至推動著他進入了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
二、推行儒術,激怒太后
竇嬰喜好儒術,這和他的游俠精神脫不了干系,“不重利而重義”、“舍生而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儒家思想正是游俠精神的來源。竇嬰出生于外戚勢力卻不倚仗外戚,在宮中做大臣卻不討好皇帝正是說明了他所信奉與推崇的是真正的儒家。
現在一談到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人們想到的必然是漢武帝與董仲舒,這是由于董仲舒是推行儒家的成功者,而竇嬰卻是“儒家思想”與“黃老學說”激烈斗爭過程中的失敗者。漢武帝登基之后即開始著手推行儒術,竇嬰以丞相身份全力支持漢武帝。
武帝劉徹畫像
在皇權至高無上的封建社會中,皇帝是不能被作為最直接的打擊對象的,剪除皇帝的羽翼才是打擊皇帝最有力也最有效的手段。身為漢武帝推行儒術過程中的得力助手,竇嬰承擔了來自以竇太后為首的“黃老學說”支持者的有力打擊。
太后好黃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趙綰、王臧等務隆推儒術,貶道家言,是以竇太后滋不說魏其等。
據《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記載,武帝初年以推崇儒術為名對竇氏外戚所實施的打擊失敗了,竇嬰雖然是竇氏外戚的一分子,卻堅定的站在了武帝陣營,所以他被竇家所徹底拋棄,這才導致了“魏其失竇太后,益疏不用,無勢”的后果。
竇嬰活躍于景帝、武帝時期的西漢政壇,在景帝時期,他臨危受命被拜為大將軍,屯兵滎陽,為平定七國之亂立下大功,之后更是被封為“魏其侯”,在武帝時期,他擔任丞相,配合漢武帝推行儒術,是宮中的紅人,但由于他的“游俠精神”,景帝、武帝二人都先后對他廢棄不用。
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在于,竇嬰始終沒有明白他被提拔不是因為他有功,而是因為他合了皇帝的心意。
一、景帝立太子事件
竇嬰在七國之亂時被景帝拜為大將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曾經在梁王事件為景帝解了圍,景帝恰好通過七國之亂的機會提拔竇嬰,使竇嬰免受竇太后的打壓。但梁王事件中,竇嬰的主觀目的并非為景帝解圍,而是為了強調“倫理綱常”的重要性,他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迎合景帝,也就注定了他與景帝必然會有分歧出現。
諷刺的是,竇嬰因“景帝立太子”而受景帝青睞,也因“景帝立太子”而受景帝排擠。
竇嬰不支持景帝立梁王為太子,雖然這只是景帝的玩笑話,但竇嬰堅定的態度仍然使得景帝頗為滿意。但當景帝決定換掉栗太子時,竇嬰卻持反對的態度,且和當初反對梁王一樣堅定。竇嬰還是那個竇嬰,但景帝卻站在了不同的立場上,這也注定了竇嬰此處“堅守綱常”的行為將會為景帝所不喜。
孝景帝曰:“太后豈以為臣有愛,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
以至于后來竇太后念舊,希望景帝提拔竇嬰做丞相時,景帝以竇嬰“沾沾自喜,多易”為由拒絕了太后的請求。但這真的是景帝拒絕讓竇嬰擔任丞相的理由嗎?恐怕不然,此時竇嬰在朝堂上的支持率是很高的,大臣們認為沒有比竇嬰更合適的了,竇太后也認為竇嬰可以,但景帝偏偏不批準。
此時的竇嬰還有平定七國之亂的功績在身,仍被景帝雞蛋里挑骨頭,而七國之亂前竇嬰平平無奇,景帝卻毅然決然的拜其為大將軍。由此可見,竇嬰之升在于順應景帝心意,竇嬰之降在于逆了景帝心意,升降皆與個人能力無關。
至此,竇嬰失去了景帝的青睞。
二、武帝放棄竇嬰
竇嬰曾經因為反對景帝換太子而被景帝所不喜,這就意味著竇嬰曾經反對劉徹做皇帝。但武帝登基之后并未對此多加追究,反而重用竇嬰。竇嬰在景帝時期沒有當上丞相,反而在武帝一朝當上了,這是由于竇嬰推崇儒術,而他的這種主張與漢武帝“高度集權”的政治目標是相符合的。
提到武帝與竇嬰就不得不提到“東朝廷辯”,這件事發生在竇太后對漢武帝第一次推行儒術的打擊之后,由于竇嬰以丞相身份配合武帝,所以他也是竇太后的打擊對象之一,此事之后竇嬰徹底丟掉了竇太后的保護,也丟掉了丞相之位,他的人生已經在走下坡路。之所以還是發生“東朝廷辯”,在于竇嬰想要為自己的好友灌夫討一個公道。
對于漢武帝而言,“東朝廷辯”不僅僅是竇嬰和田蚡兩人的對峙,更是一場對王氏外戚的公開打擊。武帝即位之后非常想要親政,但在擊倒了自己的祖母竇太后之后,自己的母親王太后家族又一躍成為政壇統治者,對于這樣的變化武帝非常氣惱,“東朝廷辯”正是針對王家的一次打擊。這意味著,“東朝廷辯”時,武帝是站在竇嬰一方,而非自己的舅舅田蚡一方。
上怒內史曰:“公平生數言魏其、武安長短,今日廷論,局趣效轅下駒,吾并斬若屬矣!”
但可惜的是,此次辯論并沒有達到漢武帝想要的效果,一干大臣中只有汲黯明確表示支持魏其侯竇嬰,而其余很多平日里站在竇嬰一方的人都不敢做聲,據《漢書 竇田灌韓傳》記載,武帝因為群臣的舉動而格外氣憤,甚至說出了“吾并斬若屬矣”這種話。
由此可見,武帝始終是站在竇嬰一方,但為何他最終還是放棄了竇嬰呢?
灌夫鬧酒
原因還是出在了竇嬰的“游俠精神”上,戰國時代有養賓客的習俗,而信奉“游俠精神”的魏其侯竇嬰自然也沒有丟掉這個傳統。但對于武帝來說,這種舉動是不可以容忍的,尤其是當田蚡將竇嬰的這種行為提到了明面上之后,就更不能肯定竇嬰了,因為這是與漢武帝“高度集權”的大一統帝國藍圖相悖的。
武帝站在竇嬰一方不過是為了打擊自己的母族外戚,但武帝不能因為對付王家而肯定竇嬰的“游俠精神”,這無疑是在為日后的大一統埋雷,養賓客就意味著擁有社會不穩定因素,所以這種東西是絕不被允許的。正因為如此,武帝也最終放棄了竇嬰。
被皇帝拋棄的原因
竇嬰連續被景、武二帝放棄,原因無他,皆是在于其所信奉的“游俠精神”與景帝、武帝二人想要達成的目標不一致,所以他就成為了一個凄慘的犧牲品。
王家外戚中與竇嬰關系最密切的莫過于武安侯田蚡,太史公撰寫《史記》時,將竇嬰與田蚡寫入同一個傳記,無疑是將二人捆綁了起來。田蚡的小人嘴臉襯托出了竇嬰“游俠精神”的高大,但也讓人著眼于竇嬰、田蚡二人作為貴族間的斗爭,而讓人忽視了竇嬰平定七國之亂、推行儒術的功勞。
徹徹底底的死對頭
竇嬰因為一味地堅守儒家思想,信奉游俠精神而將竇太后越推越遠,也因此而受景、武二帝的冷落,但至少竇太后、皇帝等人是曾經重用過竇嬰的,只不過竇嬰的觀念與他們相去甚遠,所以不重用竇嬰,但也不至于迫害竇嬰,而王家不一樣,他們對于竇嬰一直持痛恨的態度。
造成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有二:
竇嬰是栗太子的老師,所以在景帝欲換掉栗太子時挺身而出反對景帝。景帝因為自己被反對而討厭竇嬰,武帝劉徹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但武帝劉徹的母親王太后卻始終記住了竇嬰的這個舉動。所以后來“東朝廷辯”之時,王太后才會不斷給武帝加壓,迫使武帝下決定。
而田蚡則純粹是小人嘴臉,在自己身份低微時“往來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但在竇嬰沒落之后,他便不復從前的尊敬,更是多次戲耍竇嬰。因此才引發了后來的“灌夫鬧酒”以及“東朝廷辯”,可以說,田蚡是竇嬰之死的推手。
王家外戚在“竇嬰之死”中承擔了巨大的責任,一個原因是由于竇嬰交友不慎,結識田蚡,另一個就是他本身的“游俠精神”導致他在一些事情上不讓絲毫,所以才會因為太子事件被王太后所記恨。
“游俠精神”就是導致竇嬰悲劇的核心所在,在西漢統一天下,國富力強的時代,“游俠精神”已經被時代所淘汰。秉承著與時代所不兼容的精神,竇嬰在竇太后、景帝、武帝等處遭受冷落,被竇氏外戚、王氏外戚所排擠,徹底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他在七國之亂中立下功勞,在武帝推行儒術的過程中擔任急先鋒,但他最終還是失敗了。處在一個復雜多變的社會,竇嬰沒有能夠做到融入這個社會,反而是被“游俠精神”所拖累,最終落得個凄涼的結局,連自己的功勞也少有人銘記,這不也很可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