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對曹丕、曹植的考察仍在進行著。
這種考察有時是在有關的官員當中進行的,此即后人所謂的“密訪群司”。
具體方式,即與有關官員面談,或采取“問卷”方式,發出信件,讓人們回答對丕、植的看法。
有時的考察則只在丕、植兩人之間進行??疾斓姆绞剑嗍怯刹懿儆H自出題,派專人送至丕、植處,規定時間交卷兒。
這種“出題答卷”的考試似乎曹植總是勝者。一來他的文才本就在曹丕之上;二來他有楊修這位“猜題高手”做幫手,預先就能寫好答辭以供參考。
常常是曹操的題目送出不大一會兒,曹植的答辭就交了上來,如此敏捷的思辨委實令人吃驚!
曹操就想:子建也許貪圖快捷而答辭粗糙吧?然而閱覽之,不僅不粗糙,且精妙得很呢!
就說那篇《形勢不如德論》,那篇《樂毅論》,特別是那篇回答他的《問君子能補過》吧,你瞧:“對曰:甚哉,圣人待天下之通且恕也。朝而為盜總跖,暮而為伯夷,圣人不棄也。孟僖子之過也,其悔亦晚矣,雖然,圣人不棄也。日:猶愈乎卒而不知悔者也……仲尼之少也賤,天下莫知其為圣人。魯人曰:此吾東家丘也……”
寫得真是太好了!他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絕,且暗暗嘆曰:“此子之智,孟德所不及也!”
然而曹操掩卷深思,又懷疑曹植有“作弊”之嫌,遂令人暗地調查。
果不其然,曹植的論文中還真有楊修捉刀代筆的成分呢。
曹操感到受了愚弄,對楊修頓生嫉恨,對曹植的寵愛程度也大大降低了。
而與這種“出題答卷”式的考試同時進行著的“密訪群司”,情況看來對曹植也很是不利。
曹操曾給負責“選舉”(舉薦人才)的東曹掾崔琰等發函,就立太子一事征求意見。
別人的回函都是密封了的,唯獨崔琰的敞開著。
崔琰的兄長乃曹植岳父,按說他是該給曹植說話的,豈料他的回答卻是:“竊聞《春秋》大義,立子以長;五官將丕仁孝聰明,宜承正統?!?/p>
意猶未盡,最后又添了句:“琰至死守此理也?!薄苤猜犝f此事,差點氣昏過去。
尚書仆射毛玠曾任過東曹掾,他也接了曹操的函件。他的回函是:“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廢立(太子)大事,非臣宜聞也?!?/p>
雖表明這種事他不宜發表意見,但從前面那話來看,擁護曹丕的態度不是明擺著嗎?
虎賁中郎將桓階也是被咨詢者。
他素與曹植的密友丁儀不和,因而“答卷也很明確:“今太子(直稱曹丕為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內,仁圣達節,天下莫不聞。而大王以植問臣,臣誠惑之。”
還有一位邢頤,字子昂,官職為曹植的“家丞”,按一般道理他應該是擁戴曹植的;然而恰恰相反。他同樣因了曹植信任丁儀特別反感。
他的“答卷”是:“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深重察之?!?/p>
而發表意見最起作用,一錘定音的,還是太中大夫賈詡。
賈詡在曹操的謀臣中論位次僅次于荀彧、荀攸。然而荀彧四年前自殺了,荀攸也于前年病故了,他的重要性就特別突出了。
曹丕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特地登門拜訪賈賈詡,請教“自固之術”。
賈詡是何等明白人?他曉得這“自固之術”無非是保住其太子地位之術罷了。
但曹丕問得含蓄,他也不可答得直露,遂冠冕堂皇地對之以:“愿將軍恢崇德度,躬行寒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人子之道!如是而已。”
就如此幾句泛泛之言,竟使得曹丕醍醐灌頂,恨不得頂禮膜拜,表示“一定要以先生之教,深自砥礪”。
兩人經過談話,彼此已心照不宣。
翌日,曹操專派人將賈詡請到王府。他先令近侍退下,爾后向賈詡征詢立嗣意見。
賈詡卻故作懵懂,對問話也不接。曹操又重復了一遍,可賈詡仍久久沉默,不置一詞。曹操便微顯怒意,又大聲催問:“我問你話呢!你何以不答?”
賈詡這才裝出從沉思中猛醒的樣子,說:“臣剛才正想一件事情,未來得及回答。請殿下恕罪!”
曹操問:“你想的什么?”
賈詡不緊不慢地說:“我正想袁本初、劉景升父子呢……”
他這回答含蓄而高妙。
他是要提醒曹操:袁紹不立長子袁譚而立幼
袁尚,劉表不立長子劉琦而立此子劉琮,結果最終都釀成禍亂!大王萬不可重蹈覆轍啊……”
“呃,原來如此!”
曹操哈哈大笑,已經是心領神會,太子之位遂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