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瑰寶,在中國已經擁有了上千年的歷史,是中國各族人民都喜愛的一種飲品,且其發源地也是在中國。西漢典籍《桐越》中有記載,在古代四川貿易活動中有一個"賣茶買茶"的習俗,于是中原茶文化逐漸散播到華夏各地,為中國統一后,茶文化在北方的蔓延作了促進作用。
飲茶文化在蒙古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是蒙古文化中最有影響力的一種。直至十七世紀,蒙古金帳汗贈送俄國沙皇的禮物中包含茶葉,這之后茶葉便開始傳入俄國,并在俄羅斯掀起一股飲茶之風。
蒙古民族有一句諺語說,可三天無食,不可一日無茶。這足以證明飲茶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且蒙古族的飲茶方式以及風俗習慣也是傳承延續了數千年,但其確切時間眾說紛紜。
蒙古族一直生活在遼闊無際的大草原中,早期的蒙古民族為了適應草原的遷徙生活,其飲食的結構較為簡單,奶酒是他們的主要飲品。后來,隨著蒙古帝國的不斷擴張,逐漸與中原文化接壤,他們的飲食文化也逐漸豐富多樣起來。至忽必烈建立元朝,實現國家統一時,南方的文化陸續傳入北方,其中就包括茶文化,是以蒙古族人民就有了喝茶的機遇。
就當今現存的比較正式的文獻中并沒有十分詳細的的十三世紀末之前的蒙古族飲茶記載,所以有些資深的民俗類專家推測,唐宋期間,在與遼國的接觸中,中原內陸的飲茶文化就已經對蒙古族的飲茶習俗產生了影響。蒙古茶在元代時形成,并逐漸成為其民族的一種習慣。
蒙古族地源遼闊,擁有數種特有的野生茶葉,如文冠果茶、杜李茶等。古代的蒙古民族,常在七月份采摘速敦茶和榛樹茶的茶葉,再用山梨樹葉來和榛樹葉制造茶葉。由此可見,榛樹茶在當時十分常見,這種野生山茶是特定條件下的北方獨有茶種,由當時的游牧民族發現并進行加工生產。后期隨著大量國外茶的引入,這些野生茶也逐漸淡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
據《黑龍江外記》記載:"土人熬飲黑茶,間入奶油、炒米,以當飯",
此處"土人"代指蒙古人,可見,到了元代,蒙古族流行"蘭膏"、"酥簽"等用奶制品制成的奶茶。不同地區的蒙古人民制作奶茶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放牧地區的蒙古族人先熬磚茶,再熬鮮奶,將其與炒熟的米混合飲用;其他地區熬好磚茶后濾掉茶葉,再兌上牛奶熬制飲用,更有甚者在熬制過程中添加精鹽,使得奶香氣味濃郁非常。這種奶茶不僅擁有豐富的營養,還含有各類人體所需的無機鹽,長期飲用還能夠幫助人們降低血壓,促進消化,消除疲勞,提神醒腦。
蒙古地處中國的北部,因歷史以及地理等因素,飲用紅茶的時間較晚,至明清時期,經濟文化繁榮,交流日益密切,蒙古的飲茶習俗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常牧區的蒙古族盛產牛奶,所以他們習慣喝奶茶,而甘南地區及北方蒙古人民卻更喜歡喝酥油茶。
盛放茶飲的用具也是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特色。茶碗有樺木制作,碗面鑲銀,并雕刻有蒙古族的傳統花紋式樣,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今所用的茶具多為繁復的龍形花紋瓷碗。無論是飲用的茶具,還是制作茶飲的工具,皆精巧別致,極具蒙古民族的傳統特色。
不僅如此,茶葉在蒙古族中也是有著極高的地位。他們奉茶為"德",無論是面見尊長、婚嫁出行,還是逢年過節、走親訪友,茶葉都是表示尊重、歡迎、祈禱的重要禮品,甚至可以用作"定親禮"。除此以外,客人來訪時,煮茶、倒茶、遞茶以及茶具的完整度、擺放位置都特別地講究,足以見得蒙古民族是一個崇尚禮節、注重德行的優秀民族。
典籍《神農本草經》上有言:"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
茶葉不僅有著豐富的營養,還具備藥用價值,是俄羅斯最受歡迎的飲品之一。自1638年由蒙古傳入后,沙皇立即就喜歡上了這種獨特的茶飲,是以茶飲就登上了俄國宮廷的歷史舞臺,隨后走進俄國貴族家庭。
到了七十年代,茶飲興起,為了滿足對茶葉的需求,莫斯科商人開始做起茶葉的進口生意,中國無疑成為當時主要的交易國家。一直到十九世紀中期,莫斯科境內的茶葉專賣店就已達到一百多家,茶館甚至達到了三百多家,茶飲已經進入俄羅斯人民的日常生活,且日漸形成期獨特的茶飲文化。
俄羅斯人飯后通常都要再來一杯茶飲,甚至工作時間也要來一杯,因此形成了喝上午茶喝下午茶的習慣,并且他們喝茶的時候,喜歡搭配各種小零食,比如蛋糕、餅干、甜面包等,所以俄羅斯人經常用茶飲代替三餐中的一餐。而且他們在喝茶的時候也喜歡聊天說笑,此時的茶飲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他們進行社交的一種方式。不僅如此,茶飲所帶來的意境,可以讓獨自飲用的人享受寧靜安逸,并在這種悠然的狀態下進行思想上的洗滌升華。
中國人最愛喝經典的綠茶,而風俗習慣同我們有著顯著不同的俄羅斯人卻酷愛紅茶,但紅茶在俄語中翻譯過來的意思卻是"黑茶"。這是因為,紅茶沖泡出來的顏色看起來較黑,而俄羅斯人民也愛喝顏色同樣泛黑的釅茶。
相同,隨著茶飲的流行,茶炊也開始發展起來,其制作工藝與花紋式樣都在不斷完善。據記載,十八世紀中下期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具有俄羅斯本國特色的茶炊。當時很多家庭都喜歡外出野炊,茶炊的出現就為人們享受愜意的野外茶飲提供了便利。
俄羅斯人普遍愛吃甜食,所以他們在喝紅茶的時候習慣加糖,不過他們更喜歡喝加了蜜的茶,而且他們不是將蜜直接混入茶中飲下,是先用茶勺將蜜送入口中含住,再貼近茶碗喝茶。有時也用各種果醬代替蜜,喝的時候茶氣氤氳,加之茶飲本來就甜味十足,喝茶的時候又是身心放松的時候,很容易就讓喝茶的人產生幸福感。
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海路受種種因素影響不再暢通,絲綢之路也就逐漸淡出,新辟出的茶道成為了俄國對華貿易的重要保障。在此期間,俄國對茶葉的大量需求,也促進了中國內陸對俄貿易通道的開發,于是出現了著名的"萬里茶道"。
"萬里茶道"一共擁有有兩條路線,一條是以福建為起始,通過水路沿西北穿過江西、湖北,在漢口聚集后,由漢江商路走到襄陽再往北而上;另一條則是以湖北的安化為起點,也是至漢口聚集后,再一路往北,穿過蒙古的沙漠戈壁,途徑經烏蘭巴托,最后到達中俄邊境交匯之地——恰克圖。由此可見,中國的飲茶文化就是從"萬里茶道"走進俄羅斯人民的生活當中,蒙古族的飲茶習俗,包括茶飲種類、制作方式、飲茶禮儀等,也是通過這條著名的通道影響著俄羅斯人的飲茶方式。
俗話說:"眾口難調,各有所好"。即便每個民族的文化習俗天差地別,但有一個觀念是各民族共同具有的——茶葉是清新益體的健康飲品。千百年來,本著對飲茶的喜愛,茶文化就是蒙古族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對生活的的積極態度,茶文化已經深深地烙印在蒙古族的血脈之中,撥動著他們的情感琴弦,表現出了蒙古人民堅強勇敢的精神,更表現出蒙古民族樸實的民風和優良的傳統,以及對品德修為的崇尚之情。
因此,我們要發掘并保護蒙古族的傳統民俗和精神文化,呵護中華傳統文化大家庭中少數民族文化特有的風俗習慣,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索延伸,了解其文化的源來源去,借鑒他國吸收轉化我國優秀文化的方式,學習他國的創新式消化外來文化,在延續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大膽陳新,讓其在這個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得以更好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蒙古風俗鑒》
《黑龍江外記》
《茶經》
《中俄茶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