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年前,元好問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道盡天下戀人的情真意切。然而緣分自有定數,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緣分未到,千絲縷萬種情也都是一廂情愿。緣分盡了,所有美好的一切也只能煙消云散。
幾千年來,愛情一直是個永恒話題,說不盡,道不明。有關愛情的詩詞多如牛毛,有佳偶天成的快意瀟灑,也有相隔兩地的朝思暮想。可是并非所有的愛情都有完美的結局,當明月照窗臺,映人花不開時,再美好的深情也只能付諸東流。就像千年之前霍小玉和李益一樣。
天寶年間,李益出生于西北邊塞隴西姑臧,后因安史之亂其父舉家徙居關內,亂平之后就定居洛陽,長期的動蕩不安讓年少的李益特別沒有安全感,因此他讀書格外用功,只希望于以后進士及第,足登廟堂。可惜戰亂后的朝堂處處勾心斗角,黨同伐異,想不問出身只憑一己之力榜上有名難如登天。因此十幾年的科舉他屢次名落孫山,可他沒有放棄,依然堅持,為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安全歸宿以及他與霍小玉的忠貞約定。
霍小玉原是霍王府上的婢女的女兒,十五歲時,霍王死了,霍小玉和她母親都被趕出王府,淪為娼妓。代宗大歷初,十六歲的霍小玉遇到了時年二十幾歲的李益。他的柔情蜜意,溫柔體貼瞬間讓她傾心相愛。可是霍小玉也明白,自己的地位無法和李益真正在一起,于是她和李益約定:“妾始年十八,君才二十二,迨君壯室之秋,猶有八歲,一生歡愛,愿畢此期。”霍小玉希望和李益一起相愛八年,之后任由李益選取名門閨秀為妻,自己出家為尼。但是,世間最不可靠的就是約定,人心易變,更何況還有名利之誘。
大歷四年,李益終于高中,為了自己的前途,他漸漸與霍小玉減少往來,霍小玉天真地以為他是在備考兩年之后的制科考試,便很少去打擾他。大歷六年,李益考試優異,授官鄭縣主簿。為了自己的前途,他毫無猶豫同意與世家大族,豪門勛貴的盧家之女成婚,并且極力躲避霍小玉不肯相見。霍小玉相思成疾,不久就郁郁而終。
得知此事后,李益的心雖有絲絲波動,但終歸消弭于無形。或許在他心里,霍小玉只是一時的心靈慰藉,算不得真愛,可惜霍小玉卻把他當成了自己生命里的唯一,一心只希望他好卻換來如此結局。時也,命也。
世人得知此事后,鋪天蓋地的謾罵讓李益留下了心理陰影,他開始有了絲絲愧疚,可惜花兒謝了有再開的時候,生命凋零了就再無復還的機會。他的愧疚,無奈只能埋藏在心里,長久的壓抑讓他郁郁寡歡,他時常做夢,夢見霍小玉死在自己面前他卻無能為力。他愿意自己會追隨她而去,可終于有一天他釋然了,夢里霍小玉跟他道別,希望他余生照顧好自己,來生還希望可以遇見他。醒來后的李益哀痛難忍,恨自己薄情,替霍小玉不值,傷心寫下《寫情》告慰霍小玉。
寫情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阿難喜歡一位女子,對佛陀說:我愿化身石橋,受那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她從橋上經過。可惜霍小玉化身石橋,李益卻并未從她身上走過。
世人都說愛情好,唯有傷心少不了。也許霍小玉應該想到從此愛心無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遺憾的是她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