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最近是不是也有這樣困擾?
晚上早早睡下,凌晨卻總是無故醒來
一看時間,才凌晨一兩點呢!
但翻個身卻再也睡著了...
半夜總是“自然醒”?
中醫認為,人體十二條經脈對應著十二個時辰,由于時辰在變,經脈中的氣血在不同時辰也有盛有衰。
養生要順應自然,順應體內氣血運行規律。在相對應的時辰里,本臟腑的氣血最旺盛、功能最強。如果經脈氣血運行出現異常,就會產生一系列問題。
凌晨1點到3點是肝經當令,如果肝功能受損,肝經不暢或肝火旺,在氣血流注到肝經的時間段,就會火上澆油,自然把人喚醒。且常會伴有心煩意亂、脾氣暴躁以及郁郁寡歡等不良情緒。
進入春季,除了睡眠直線下降外,許多朋友還會出現眼睛干澀紅腫、易口渴、眩暈頭痛、口舌生瘡、便秘等癥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肝火旺盛」。
春季為何更易“肝火旺”?
如果一個人脾氣很大,總是躁動不安,我們會說他“肝火太旺”。但其實肝火旺的產生與季節、飲食、體質、性格等因素密切相關。
到了春天,人體新陳代謝會增快,肝臟的分解、合成、排毒等功能也會明顯增加。特別是清明過后,萬物升發,人體氣機順應季節而疏泄。若此時某一環節運行不暢,肝氣不舒,郁而化火,則會出現肝火偏旺,容易上浮。
這是身體的一種本能,是由于肝氣上沖,才讓我們容易急躁;肝火旺還有一種表現,就是莫名感到心煩和焦慮,發生的頻率遠超其他季節。
肝經病癥的表現
在春季肝經是尤其容易出現障礙的。《黃帝內經》稱肝為“人體的將軍”,這位將軍的任務就是率領“軍隊”,抵御體內累積以及體外不斷入侵的毒素。
如果肝經出現了異常,身體即會呈現各種不適的癥狀,如臉色不佳、喉干、惡心、腰痛、焦燥、缺乏決斷力等。
01
兩脅下痛引少腹
“脅”指從腋下到腰上的部分;“少腹”指肚臍以下的肚子,“引少腹”就是指使得小腹也會疼痛。
因為肝經也從小腹處經過,所以它也會造成小腹的疼痛,同時“令人善怒”。這些都屬于肝經的實證病。
02
目無所見
“肝受血而能視”,就是說如果肝血足,人就能看見東西,所以當人兩眼模糊的時候,實際上是肝血不足的表象。
03
腰痛不可俯仰
有些人腰痛得很厲害,彎腰都特別難受,如果有這種情況,大家可以去按摩一個穴位——太沖穴,它是肝經的一個很重要的穴位,在大腳趾旁邊。
如果一個人經常生氣,太沖穴就會有疼痛感,所以大家每天晚上洗腳的時候,按摩太沖穴,可以把疼痛揉開,只要太沖穴不疼,這條經脈就沒事了。
04
嗓子疼痛
如果肝病發展嚴重了就會“嗌干”,即嗓子會疼痛。
咽喉是“要道”,因為凡是上腦的經脈,統統都要經過這個狹窄的通道上去,肝經也是循著咽喉處走的。所以咽喉病并不是小病,而是重病。
05
口干口苦
如果肝氣外泄,一直上亢,條達之性過分,酸收之性不足,人就會口苦、口干,比如有些人早上起來口會很苦。因為肝膽同源,苦,也是病變的一種表現。
06
面塵脫色
即臉上沒有光澤,好像蒙著一層塵土,而且面無表情。
“色”代表一種表情,比如“喜怒形于色”,就是喜怒在臉上會顯現出來,如果不顯現,“脫色”了,就是肝血虛的表現。
07
胸滿嘔逆
人經常會氣逆,打嗝,氣往上涌。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按摩胃和肚子,能夠先解決一下,即氣上逆時,你就讓它下行。
假如人郁悶得很嚴重的話,膻中穴就會被堵,這時,我們可以用大拇指往下捋膻中穴,讓氣能夠降下去。
肝經出了問題,可能引發很多問題,這里不再一一列舉。因此平時我們一定要注意養護肝臟、疏通肝經等。
疏肝理氣,推肝經
解決肝經堵塞的問題看上去比較費勁,但只需要你的舉手之勞——每天推推肝經即可。
操作方法:
大腿的內側有肝、脾、腎三條經絡,中間就是肝經。
我們沿著大腿內側肝經的位置,稍用力向前推到膝關節處,反復推動40-50遍,然后換另一只腿同樣的手法。
可以隔著衣服推,也可以在皮膚上,涂抹適量潤膚油推進。
我們可以順著肝經循經路線慢慢按揉,如果有疼痛點,一定要通過局部按揉、刮痧、拔罐或者艾灸的方法,將肝經上的疼痛點消除掉!
建議大家每晚19點到20點,推一推推肝經,不僅可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去肝火,還可以改善面部氣色。
除了推肝經外,大家還可以敲打腋窩,《黃帝內經》中提到“肝有邪氣,其氣留于兩腋”,因此疏肝理氣要多拍打腋窩,每天拍10分鐘,可以調整氣血,排出“肝邪”。
肝經堵塞,揉穴位
肝在五行中屬木與春相應,因而春氣通肝。在春天,肝氣旺盛而升發,人的精神煥發。
把肝這個解毒工廠經營好,人才不會得病,這里特別推薦三個腳上的穴位【陰包穴、行間穴和太沖穴】。
01
陰包穴
我們可以探查肝經上的易堵塞穴位——大腿內側的「陰包穴」。
在大腿內側正中線上,膝關節上方大概1巴掌寬的地方,如果肝經有堵塞,那這個位置不僅是痛,還可能會感覺到硬。
大腿的外側,和陰包穴對稱的,是膽經的「風市穴」,也很容易堵塞。
有的朋友,在按揉外側的風室穴和內側的陰包穴時,會打嗝、排氣,感覺很痛快,這都是好的反應。
02
行間穴
「行間穴」是一個火穴,肝屬木,木生火,如果肝火太旺,就需瀉其心火。而行間穴就是一個瀉心火的穴位。其位于大腳趾和二腳趾縫上。
春天肝火盛,會導致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舌尖長泡等癥,這表明火已經從肝經進入到心經,多揉行間穴,就可以把心火從這里散出去了。
03
太沖穴
「太沖穴」很好找,在腳背上大腳趾與二腳趾結合的地方向腳腕脖子方向推,推到兩個骨頭連接的盡頭就是太沖穴。
按揉方法就是仔細找到最痛的點,然后從太沖穴向行間穴的方向推揉,就可以把肝火發出去了。
疏通肝膽經,對于女性來說尤其重要。因為中醫認為,肝藏血,女性朋友如果肝火過旺,肝氣郁結,那么月經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所以建議各位女性朋友:把大腿內側的陰包穴,大腿外側的風市穴,以及足面太沖穴等這些肝經的易堵塞穴位給疏通好。
每一個穴位,每天2-3次,每次點按1-2分鐘即可,堅持一個星期,痛點會慢慢消失。
降火疏肝的蔬果茶飲
中醫養生學理論認為「春與肝相應」,因此,春季是養肝護肝的好時節,我們可以多吃一些應季的食物。
降火推薦大家多食用:苦瓜、白蘿卜和綠豆湯、西紅柿、黃瓜、梨、西瓜、新鮮綠葉蔬菜、橙子、柚子、杏仁、葡萄、蘋果、山楂、荸薺等。
飲食忌食辛辣油膩食品,燒烤、羊肉、魚肉、狗肉等容易上火的辛溫性燥烈食品最好不吃。
中醫一直強調以食治病,藥食同源。肝臟在春天容易脾氣火暴,最需要溫柔安撫。而想要讓肝臟健康回歸,大家不僅要學會疏通肝經、按揉要穴,更需要一杯養肝降火的茶飲——甘草醫生明甘茶。
01
8味天然草本
甘草醫生明甘茶,甄選8大道地藥材,藥食同源,多重配比,原料可見,食在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