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過程中
大手牽小手,幸福向前走!
熟悉 大手牽小手 的朋友都知道,我們有一個強大的名校名師智囊團,麥老師就是其中一位。她是數學老師,也是一所全國知名的頂尖民辦小學的年級組長,先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Andy老師啦,嘿嘿。
最近,麥老師為 大手牽小手 貢獻了一篇經驗之談,關于幼兒園大班到小學一二年級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培養,分享給老母親們。
文/ 麥老師
今年是搖號的第一年,網上關于民辦生源落差的梗也是層出不窮,身邊許多朋友也都好奇,我們學校今年生源怎么樣。
今年我正好教一年級,說實話,并沒有一些網帖里說得那么夸張。孩子還在學習的起步期,不管學前啟蒙程度怎么樣,只要培養起好習慣,就算起點低一些,也能迅速追上來。
其實,無論您的孩子是讀對口的公辦還是去搖民辦,在幼兒園大班到小學二年級這個時間段里,只要培養一些小小的習慣,會對接下來的學習大有裨益。
01
做作業的流程
學習習慣第一點就是做作業的意識。
做作業的基本流程是:回家上廁所、吃點心 、整理桌面、削鉛筆、開始寫作業或復習、家長簽名、整理書包、自主安排時間。
回家以后可以先洗個手,上廁所、吃點心,然后把桌面整理干凈,鉛筆削好,這些準備工作全部做好,開始坐下來。
建議家長可以讓孩子用文件袋分裝三科材料,三個文件袋拿出來,放在桌子一側,按家校備忘錄上的記錄順序,一科一科作業消滅,消滅一科,就把相應的文件袋移到另一側去,等三科文件袋都移好,說明作業做完了。這樣孩子就有很直觀的感受,做了什么,還有哪些沒做。
在具體的寫作業流程上,筆頭的口頭的,該做啥做啥;如果當天某一門什么作業都沒有,可以把書打開復習一下今天老師上課時講的內容,看看書上的練習完成了沒有,還可以往后翻一翻,預習接下來一節課可能要上什么。
最后,請家長在聯絡本上簽名。
接著,自己整理第二天的書包。這一套流程是孩子每天固定要做的,這些做完了,可以給孩子一點自主安排的時間,讓他自己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有寫作業的意識,知道回家第一件事情就要把作業寫完,或者做好第二天的準備工作,才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
這個規矩一定要做好。特別有些雙職工家庭的孩子,因為一二年級作業少,感受不到學習的壓力,回家就各種玩、拖拉,等爸爸媽媽晚上回到家,盯著趕作業,馬馬虎虎過一遍,好像也能交差。但這樣到了三年級作業多了,就會很被動。
02
不要跳過朗讀
很多家長都會跟孩子一起進行親子共讀,或者有的孩子可能已經開始了自主閱讀,所以就會覺得朗讀有點小兒科,太慢。
但是,我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朗讀,要重視朗讀。
朗讀跟泛讀不太一樣,泛讀的話,就算漏看幾個字,對于整個故事的理解可能也沒有很大的差別,但是朗讀就要求小朋友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家長可以每天選一個小故事,或者說一段話,請孩子進行朗讀。剛開始可以是手指點著讀,接下來就是眼睛看讀,要求不加字、不漏字,這個對于孩子將來在解題過程中的審題能力會非常的有幫助。
很多孩子做題目時特別容易粗心,看錯、漏字、甚至漏題,但如果從小能在朗讀這關有扎實基礎的話,這些錯誤就不太會犯。
03
堅持寫日記
很多事情,可能一開始看不到回報,但是要堅持,當堅持了半年、一年,你一定會看到驚喜。
比如,寫日記。
剛開始孩子可能還不太會寫字,可以用畫畫的方式、或者拼音,簡單地寫一句話或者兩句話,甚至幾個詞,記錄下每天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鼓勵孩子善于發現身邊的故事。
慢慢地,句子越來越長,有了段落……孩子到了寫作文的時候,就不會覺得沒東西可寫。他早就習慣了記錄生活中的小事,有一雙善于觀察發現的眼睛。
04
培養傾聽的能力
傾聽的習慣非常重要,因為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需要他去聽、去理解老師的講解以及老師的指令。
現在的孩子,接觸的往往都是大量的視覺刺激,許多網課也都是用動畫、視頻等很炫的形式,吸引孩子的注意。但其實在正式的課堂上,沒有那么多視覺刺激,孩子要靠“聽”去抓取老師講課的信息。
所以,培養“傾聽”的能力特別重要。
我給 大手牽小手 的朋友推薦幾個小方法,都是在我這些年的教學生涯中,驗證比較有效的。
比如說你要出門了,出門前你可能會跟小朋友說,“來,我們先把鞋子穿好”,他穿好鞋子以后,你會再跟他說:“我們把書包背好”。背好書包以后,你可能會再繼續跟他說,“我們把帽子戴好”,這就是單一指令,你給一個指令,小朋友做一件事情。
現在可以嘗試著到多個指令,比如你可以跟小朋友說:“我們要出門了,出門之前要穿好鞋子、背好你的小書包、戴好帽子,媽媽在這門口等你,請你快一點好嗎?”
這樣一下子給孩子下了三個指令,他要聽,而且要自己把這些指令記住,還要根據指令一步一步去完成。這不僅鍛煉了孩子的聽的能力,還鍛煉了小朋友的工作記憶。
05
專注力
手手君備注:注意力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麥老師文章中,這部分內容比較長,由于篇幅所限, 大手牽小手 這幾天會專門刊登,大家記得把公眾號設為星標置頂,別錯過~
06
一些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這件事,就像鞋子里的那粒沙,看著好像微小,但是特別影響前行的速度。
說幾個從幼兒園到小學低年級過渡時,對孩子的學習狀態特別有影響的生活習慣。
小學跟幼兒園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在于,小學沒有生活老師,所以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自理能力,能夠自己穿脫衣服,吃飯的速度尚可,不用非常快,但是也不要拖拉,不要挑食。
另外,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物品。
爸爸媽媽在送孩子去上學的時候,可以跟孩子一起清點一下學習用品,比如今天帶了6支鉛筆、一塊橡皮、兩把尺,等放學回來的時候,也要把所有的物品原模原樣的帶回來;如果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可以清點一下包包里的生活用品,口罩、小毛巾等等,總之要讓孩子有管理自己物品的意識。
還有一點很重要,培養好課間喝水和上廁所的意識。
小學是蹲廁,而幼兒園的都是小馬桶,所以可能有的孩子不會使用。這個時候家長就要教一下孩子如何使用蹲廁,特別是小女生。
關于喝水的問題,我經常聽到家長訓孩子,“怎么又沒喝水啊!要多喝水!”
但是,小孩子是不知道怎么算“多喝水”的,你要把標準量化。
可以這樣告訴孩子,我們早上出門時裝滿一瓶水去,爸爸媽媽放學來接你的時候,你這個水瓶必須要是空的,你必須要把水喝完,這樣孩子就知道具體應該怎么做了。
最后,還是要強調一句,早睡早起。
有的小朋友是夜貓子,可能要到晚上的10:30甚至11點還沒有睡覺,長此以往是很影響第二天學習狀態的。小學生一般9:00要上床,9點半要睡著,這樣才能保證第二天白天在校精力充沛。
這些看上去都是小事,但孩子對學習、對生活的認真態度,就是在這點點滴滴中培養起來的,如果家長能夠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幫孩子踏踏實實培養好這些習慣,孩子的成長會帶給你驚喜。
與 大手牽小手 的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