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實施者。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信息化和新課程改革給我們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新課程使教師的職業角色和職能發生了很大轉變,學校、教師在課程執行者的角色上要迅速轉換成設計者、開發者、研究者、評價者和執行者。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自覺實現自身角色的轉換,自我設計專業發展,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養;而學校應該努力從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方面創設環境和條件,關注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以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提高師德修養為抓手,以校本教育教學實踐為載體,以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和校本培訓一體化建設為重點,以努力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建立學習共同體、促進學校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為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教師人力資源保障。
二、現狀分析
我校現共有教師47人。職稱結構:小學高級教師27人,一級教師11人;學歷結構:本科學歷8人,專科學歷22人,中師學歷5人;學科人員:語文19人,數學11人,英語3人、術科7人。作為一所農村小學,中青年教師占絕大多數,全體教師愛崗敬業,專業發展的后勁和潛力十足;學校有良好的教師專業發展氛圍以及多數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自主追求;學校課研能力較強的教師不少,雖然學科內教師存在差距,但語、數、英、術科學科各有1-2個專業水平比較過硬且具有輻射能力的教師。
三、發展目標
總目標:積極推進優秀教師群體建設,努力培育教師專業精神,打造樂于奉獻、不斷追求、勇于開拓、自強不息的教師團隊;遵循“會上課-上好課-有專長”三步走成長歷程,分層次有針對性培養教師;以本方案為核心,創設“教師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長”的專業成長氛圍,打造“羊額何顯朝紀念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文化”。
四、實施策略
1、通過師德建設活動、教師的讀書活動、文化建設、外出教育教學考察活動,努力提升教師的專業精神,轉變、優化教師的專業思想,使每一個教師能自覺成為具有高度責任心、事業心、上進心和愛心的學習共同體成員。
2、立足校本研訓主渠道,圍繞“學習-備課-上課-交流-反思-課研”主流程,堅持以課改為核心,用課改的新思想、新要求來指導自身的教學實踐,不斷改變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的學習交流系統,著眼于教師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課研能力,實現教師專業的螺旋式發展,具體措施為:
(1)督學習:全體教師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個人專業發展計劃。樹立“終身學習”、“全程學習”、“團體學習”的觀念,做學習型、研究型教師。要求每學年每位教師讀1本以上教育教學專著;跟蹤閱讀1—2本教育教學報刊雜志;撰寫1篇以上學習心得體會;摘抄或以其他方式搜集、整理一定數量的理論資料,做到“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
(2)抓備課:
①實行集體備課,共享備課資源: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和教師合作平臺,實現備課互助、資源共享。
②通過集體備課,建立羊額何顯朝紀念小學校園網教學資源庫,積極倡導教師建立自己的個人教學資源庫。
③開展“讓讀書成為生命中的血液”教師讀書活動,倡導教師多讀書、廣讀書,做讀書筆記,充實更新備課資源。
④參加各類現代技術信息培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網絡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等,提高教師的計算機、網絡應用技術以及學科教學與多媒體整合應用能力,拓展備課資源、創新備課手段。
(3)磨上課:
一是抓教學常規管理。落實教學常規管理“四個必須”原則:即教學常規管理必須有助于促進教師落實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必須符合教師的工作和心理特點;必須有助于教師的工作創新和專業發展;必須有助于教師真正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通過落實教學常規行動,進一步規范教師教學常規。落實“四個凡是”原則,即凡是學生自己能說出的,教師不引;凡是學生自己能做出的,教師不啟;凡是學生自己能探究的,教師不導;凡是學生自己能學習的,教師不教。以求每位教師都能立足課堂教學,運用新的標準、新的要求改革課堂教學。
二是建立學科指導小組,開展常態課指導反饋活動,挖掘放大教師教學個性和特色。
三是開展課例研究。切實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更新教師教學理念,促進教學技能的提高。
(4)促交流:
①建立新的聽課制度。校級領導進行“指導性聽課”,主要是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改革作具體的指導;教導處、備課組長進行“研究性聽課”,主要是對教學中的共性問題、熱點問題、困惑問題進行研討;教師間進行“互助性聽課”主要是教師間通過聽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②立足“聽-說-評”活動,開展聽課評課交流反饋制度。因為這些活動立足學校資源,直面教師的日常教學實踐,較真實和直觀地反映教師的專業狀態,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很有針對性、診斷性、啟發性。
③邀請專家、學者作教育形勢和學科前沿信息報告;有計劃譴派教師外出學習考察,讓教師及時地了解與掌握教育發展的新動態;利用一切可能機會組織教師到兄弟學校、兄弟縣市考察、學習、教研,了解同類學校的發展現狀,吸收其他學校成功的經驗,從外部獲取源源不斷的信息,刺激教師專業發展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也為學校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④召開專題研討會、座談會、讀書交流會;開展教育思想、方法和校本教研討論,通過相互交流、激烈的辯論,使教師在寬松自由民主的氛圍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專業道德和專業精神。
⑤實行年輕教師導師結對活動,促進新老教師相互學習、互相交流,取長補短。
⑥開展校際交流互助活動。
(5)倡反思:
①以教研組為單位,建立起經常化、系統化的教學反思制度。教師要以檢查、總結自己教學實踐為手段,監控、診斷自己的教學行為,優化和完善教學方法和策略,淘汰不良的行為習慣,理性地審視自己的整個教學過程,以研究者的角色反觀教學。
②寫課后反思,倡導反思性教學。通過反思使老師認識到自己日常教學的成功之處,增強自信;也讓教師能及時總結發現教學的錯誤和敗筆,通過這種循環往復的“實踐+反思”,教師不斷積累經驗、汲取教訓、減少失誤、專業不斷成長。
③撰寫教學案例、教學隨筆、教學論文。開展評比,匯編交流。
3、積極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進程,優化教師整體隊伍。
①提升教師專業知識結構
教師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化實現的基礎。“十一五”期間我校要在提升教師專業化知識結構方面下功夫,要努力通過本科院校學歷進修,提升教師專業知識結構。至2012年,80%以上的教師要達到本科以上學歷。
②優化教師隊伍結構
根據學校教師隊伍現狀,結合教師專業化發展愿望,確立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方向,在此基礎上形成教師專業化發展規劃。本規劃由校長負責制定,副校長負責實施。然后根據計劃,引領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③提高校本課程開發實踐能力
專業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執行者,更應是課程的規劃者、發展者、評價者。因此教師必須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提高校本課程開發與運用的實踐能力。
④抓好“名師工程”的實施
“十一五”期間學校要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搭建舞臺,提供他們發展的廣闊空間,切實抓好學校“名師工程”,以逐步形成我校骨干教師隊伍。使學校擁有一定數量不同級別的優秀班主任、教壇新秀、教學能手、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等。
⑤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
青年教師是我校教學當中不可缺少的有生力量。學校要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要針對不同年齡的青年教師制訂出不同的要求,促使青年教師的盡快成長。
五、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宣傳動員起步階段
討論、制定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規劃,宣傳動員教師自我設計個人專業發展計劃,通過參加師德建設討論,進一步提高師德修養,增強對個人專業發展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第二階段:教師自我診斷,專業發展自我設計階段。
教師根據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的自我剖析,找準優勢,明確不足,確定發展目標,制定教師個人專業發展計劃。
第三階段:立足校本課程開展、校本研修、探索個性化教學實施階段。
第四階段:小結評估階段。學校、教研組對教師專業水平發展及個性化教學集體評估,進行階段性總結。
第五階段:改進階段。找出問題和不足,制定改進計劃,凸現并形成鮮明教學個性或特長。
第六階段:成果展示和推廣階段
1、教師成果展示:收集資料、個人階段總結、獲獎論文、個性化成長檔案盒。
2、學校成果展示:原始資料、匯編成冊、音像集、階段總結、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