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步驟一:
冊頁,絹本,設色畫,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尺幅:25.8 x 26.9公分。
本圖臨摹自宋代許迪作品。素凈的地面上,有一株孤伶伶的白菜。零星的葉片,褪了不少綠意,也被蟲子啃蝕得有些殘破。一只紅尾的蝗蟲大剌剌地彈跳了過來,看來又是想要來飽食一頓的饕客。白菜上方,另一位訪客-淡黃的粉蝶也翩然而至,與一只黑翅的蜻蜓不期而遇。看這只蜻蜓摩拳搓掌的樣子,不禁令人替這只嬌弱的粉蝶捏把冷汗。
作品色彩豐富、對草蟲形態的描繪亦佳,保存了不少毘陵畫的特色,是一件清新可人的作品。本作的草蟲部分繪制手法和傳統院體畫法較為接近,比如宋代的另一張草蟲畫名作“寫生草蟲圖”中的蚱蜢、粉蝶以及黑蜻蜓的畫法,和本張的手法幾乎完全一致。而比較特別的是,這張作品中的白菜畫法顯得非常另類,筆法粗獷而不失法度,葉片上的白色葉筋就是以白粉直接沒骨勾勒然后簡單的罩染一層綠色,和工整到極致的草蟲形成了非常鮮明的視覺對比。
臨摹步驟二:
畫面整體平刷米黃底(藤黃加硃磦加淡墨),干后將畫面用清水打濕,從上方到畫面中間處烘染淡絳紅色(胭脂加硃磦加淡墨),干后再將畫面打濕,用淡花青(酞青藍加淡墨)烘染畫面上方,青菜的根部,蚱蜢的下方,烘染下方時用筆要干脆利落,趁濕用水筆吸走淺色物體浮色,如蝴蝶和青菜根。
淡白粉平涂青菜根部和蝴蝶,淡草綠(藤黃加花青)平涂青菜葉。
蚱蜢頭部下方、胸部、大腿和翅膀平涂淡草綠,頭上方和背部平涂淡赭石,眼、小腿和腹部平涂淡白粉。
蜻蜓翅膀、眼睛和胸腹等深色部分平涂淡墨。翅斑平涂淡墨。
臨摹步驟三:
清水將畫面整體打濕后,底紋筆洗去畫面浮色。用淡絳紅色將所有物體外輪廓窄染,表現出畫面古舊感,上方染色面積要小,物體下方染的面積大些顏色稍重一點。
淡白粉提染青菜根部鼓起的地方,用色要薄,將背景色做為暗部色。
青菜葉用淡墨綠(藤黃加花青加淡墨)直接分染。蝴蝶用淡白粉從翅膀外緣向內倒染,薄色多次來染。蚱蜢眼、小腿用白粉分染,淡赭石分染腹部結構留水線。
頭部上方和背部赭墨色勒染結構。身體的綠色部分用淡草綠勒染。
赭墨倒染蜻蜓翅膀前端。眼睛勒赭墨色。
臨摹步驟四:
赭墨分染青菜四周暗部背景。同時分染葉子干枯的地方和蟲蝕處。再用青綠色(草綠加少量頭綠)分染葉筋兩邊,顏色直接拖染到菜根上一些。再將根部亮的地方提少量白粉。
淡粉黃色(藤黃加白粉)倒染蝴蝶翅膀。淡赭黃勒染頭部、胸腹部。
墨紅色分染蚱蜢腹部最暗處。草綠色勒染大腿。
中墨分染蜻蜓翅膀最暗的地方,勒染眼睛。翅斑用淡墨分染。
再次用絳紅色烘染物體四周,主要是青菜上方。將畫面再次打濕,用淡墨青烘染背景最暗的地方。
翠綠中加入少量頭綠薄薄的罩染青菜葉連同白色葉根,白粉提染葉根亮部,干后洗去浮色,用赭墨色漬染出葉子上枯黃的地方,同時分染菜根的最暗處。
白粉蝶罩染一層薄粉黃。
蚱蜢用稍濃白粉再次提染眼睛和小腿,赭墨加重勒染頭上部和背部。大腿、頭胸和翅提染四綠(三綠加白粉),下腹用墨紅提染后再用薄白粉勒染。
蜻蜓翅膀重的地方整體罩一層偏黑的墨青,再用中墨醒染出較重的地方,中墨提染翅斑,青灰色(三青加白粉加淡墨)提染下腹上端。
臨摹步驟六:
用中等濃度白粉直接勾勒出青菜葉上的紋脈,干后葉子整體罩染有粉質感的翠綠(翡翠綠加鵝黃),再將暗部罩染淡赭墨,干后用白粉提染一下亮的地方。中墨復勾青菜模糊掉的外輪廓。
淡墨復勾蝴蝶翅上的花紋,中墨復勾外輪廓上方和觸須、腿,白粉點畫出眼睛。
蚱蜢用中墨勾勒前肢小腿,復勒后肢大腿結構和頭背部結構,并畫出觸角。
后肢小腿用墨紅色粗筆復勾。濃白粉畫出眼、嘴和腿部結構,勒出腹部結構。再用淡墨細筆勾出大腿和前翅上的紋理。
中墨復勾蜻蜓胸腹部,復勒眼睛,并勾勒出翅膀上的網狀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