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老話早就有了,為什么“中草藥”總是和“無害”“不傷身體”聯系到一起呢? ——— 好像很多人在糾結這個三分,我知道三分是指或多或少帶點毒性而不是30…
被瀏覽
32,955
查看全部 45 個回答醫路奇緣一一老程中醫的小學生,西醫的老學生
一,藥積
張存悌、卓同年先生主編的《
拍案稱奇:奇方妙法治驗錄》一書有這樣的兩則醫案:
其一,選自《
醉花窗醫案》,是關于“藥積”的醫案。其文說:
清末,
山西人郭某,人素迂謹,兼以經商急躁,患病胸膈滿悶不食,繼 而氣乏聲微,醫生以為腎虛,令服
腎氣丸。四五劑后轉而益甚,幾至昏不知 人。
名醫
王堉至其家,問系何病,答曰:成虛勞矣。王又問:手熱自汗,
咳嗽氣 喘乎?曰否。
王曰:此則非虛勞也。
診其兩寸尺俱平,兩關皆堅而滯,而右關微帶弦象,此肝木克脾土也,病由一時氣滯不遂,兼發急躁,以致
肝氣壅塞脾胃,因而胸滿不食,理宜平肝清燥。前醫以桂附補之,脾胃愈塞,因之病重。
乃開平胃散加山楂、
麥芽消導化之。
病者爭曰:“我素無食積,且久不進食,君用
消食藥,不亦悖乎?”
王笑曰:“君知
平胃散為消食之藥,不知君脾 胃中雖無食積,卻有
桂附,我用平胃散非消食積,乃解藥積也。藥積不解,胸中終難爽快。人但知平胃散能消食積,不知亦有藥積,用其消之?!?div style="height:15px;">
病者欣然服之,越三日則胸中寬展,漸思食也。繼以
逍遙散理脾清肝,服五劑而 病入坦途。
王堉論曰:“藥之為物,非五谷平和之氣,利此則害彼,醫士用之 不當,必有誅伐無過之慮。久之,胸中混淆,病者非病病,乃病藥也?!?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