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信常
繼唐以后,宋代是道教發展的又一高峰期,也是道教發展的重大轉折期。北宋道教基本上承襲了隋唐以來道教的發展模式,以道法為主體。南宋以后,道教以煉養為主的全真道和南宗等新道派相繼產生,使道教的發展更呈豐富多彩的面貌。并對以后道教的發展起到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北宋末年,符篆道教受到宋徽宗的特別寵信。其勢大盛,南宋偏安,先后形成與金、元南北對峙的局面,民族矛盾異常尖銳。在這種形勢下,道教內部宗派亦隨之興起,在北方金人統治區,出現了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等新道派。在南方,南宋統治者繼續奉行崇道政策。除原有的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閣皂靈寶等三山符篆派之外,還有先后從三山符篆分支自立的神霄雷法,清微、混元、東華、凈明等派的出現。
在南宋流傳的諸派當中,除以上符篆諸派之外,還出現了一枝獨秀,異于固有道教模式的重金丹煉養的道派——南宗。
南宗,相對北宗而言,乃為宋元時期內丹修煉而分,明宋濂《送許從善學道還閩》說:“宋金以來,說者滋熾,南北分二宗:南則天臺張用成,……北則咸陽王中孚(重陽)”,其特點是宗承北宋張伯端的內丹學說,輕視符篆,視外丹為邪說。南宗和北方全真道同源異流,只是煉養方法有所歧異。南宗與北宗皆倡性命雙修、內煉成真。然南宗主“先命后性”,即從煉養方法入手,循序煉化精氣,末則歸于煉養方法(命功)與心性修養(性功)的融合,最終達到性命雙修。南宗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等,后人奉為南五祖。陳楠、白玉蟾兼習雷法。其后門人丹士較多。白玉蟾門下彭耜、留元長等在福州一帶設靖傳法,影響甚大。劉永年、翁保光一系承楊《悟真》之學,其丹法與清修一系有異,主張陰陽雙修。元道士陳致虛丹法實衍于此,白玉蟾再傳弟子,元道士李道純,其學自成一家,以“中和”為旨,后稱中派。
南宗的建立,較晚于北宗。其實際創始人是南宋白玉蟾。白玉蟾的弟子陳守默、詹繼瑞在《海瓊傳道集序》中列出了一個南宗傳授譜系謂:“昔者鐘離云房(鐘離權)以此傳之呂洞賓,呂傳劉海蟾、劉傳之張平叔(張伯端)、張傳之石泰、石傳之道光和尚(薛式),道光傳之陳泥丸(陳楠),陳傳之白玉蟾,則吾師也”。
宋元時期關于鐘、呂、劉、張這樣的傳承排序說很多,其祥情尚待考證。但張伯端及其南宗宗承鐘呂內丹學說,將三教之旨同歸于內丹學的綱宗“性命”二字不假。現從張伯端起,對南宗五祖分別作一簡略考析:
張伯端,字平叔,一名用成,號紫陽,天臺(浙江)人。生于北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享年96歲。自少好學,廣涉儒、道、佛三教經典,以至刑法、術教、醫藥、戰陣、天文、地理、吉兇生死等方術,無不留心研究。曾為府吏數十年,后忽悟“一家溫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看破功名利祿,心向蓬萊仙路,便縱火把案上文書全部燒毀。因以文書罪,被發配嶺南。宋神宗治平中,陸詵鎮守桂林,召置帳下,掌管機要。熙寧二年(1069)隨陸詵轉至成都。自述遇真人授以金丹藥物火候之訣,稱其“指流知源,語一悟百。”南宗三祖薛道光《悟真篇注》說:“仙人游成都,遇青誠丈人,得金丹之妙道。”元道士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張用成傳》稱:“遇劉海蟾,授金液還丹火候之決”。《山西通志》亦謂“遇劉海蟾,授以金液還丹之道”。張伯端只說他遇真人,未言是誰。
張伯端于元豐五年(1082)羽化飛升。所留《尸解頌》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靈妙有,法界圓通”。
張伯端于熙寧年間作《悟真篇》。其書宣揚道教內丹修煉理論,“先以神仙命脈誘其修煉,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真如覺性遺其幻妄,而歸一究竟空寂之本源”。將儒家的“窮理盡性,”佛教的“頓悟圓通”引人道教的內丹煉養,認為教雖分三,道乃歸一,主張融合三教,以明大丹玄旨。據陸彥孚《悟真篇記》說:張伯端后事扶風馬默處,馬默被召,臨行伯端以其書授之,言生平所學,盡在是書,并愿傳世于有緣之人。
《悟真篇》為道教內丹丹法主要經典,以詩詞形式總結了北宋以前的內丹方術,在道教史上是一部承前啟后的重要著作,與東漢魏伯陽《參同契》并推為萬古丹經王。張伯端被南宋僉丹道派南宗奉為祖師。而此時張伯端本人并未刨派,而是授其書馬默,望其“流布”。
石泰,道教南宗五祖之一,字得之,號杏林,一號翠玄子,江蘇常州人。據《武進縣志》和《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載,其卒于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1158),享壽136歲,當生于北宋真宗乾興元年( 1022)。據《陜西通志》:石泰遇張紫陽得金丹之道。其法緣際會于酒肆中。《陜西通志》敘述他們相遇的經過說:初,紫陽得道于劉海蟾。海蟾預言:異日有為你脫韁解鎖者,當以道妙授之,余皆不許。其后紫陽三傳非人,三遭禍患,乃作《悟真篇》行于世,使有宿根道器者自悟。因此而得罪鳳州太守,發配坐牢,途中適逢大雪,與護送者飲于酒肆,適逢杏林同于席,由杏林之力終得免于牢獄之災。于是將平生所得金丹秘訣,盡授石泰。石泰苦志修煉,頗得成就。并經常行醫救人,不受答謝,只愿受治者種杏樹一株,久遂成林,人因號為“石杏林”。后傳道于閬州薛道光。著作有《還原篇》八十一章,五言四句,以授晚學。《還原篇》承《悟真》之旨,言金丹命術,頗有貶抑儒釋之詞;“儒家明幻理,釋氏打頑空,不識神仙術,金丹頃刻功”。石泰《還原篇后序》還承《悟真篇》:“赫赫金丹一日成,不在三年九轉行”之說,謂“金丹之功成于片時,不可執三載九年之日程,不可泥年月日時而運用”。則是主張一種頓悟法,與鐘呂傳統內丹法稍有不同。
薛式,陜西雞足山人(或稱閬州人,今四川閬中縣),字太原,一名道光,一名道源(原)。《仙鑒·薛道光傳》謂其卒于光宗紹熙二年(1191)。《陜西通志》說他壽114歲。依此則生于北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曾出家為僧,法號紫賢,又號毗陵禪師。云游長安,留開福寺參禪,因桔槔頓有省悟。自頌“軋軋相從響發時,不從他得豁然知;桔槔說盡無生曲,井里泥蛇舞柘枝”。頓悟無上圓明真寶法要,機鐸迅捷,宗說兼通。又好金丹導養,于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冬,遇師石杏林,得受金丹口訣真要。于是棄僧迦黎,幅巾縫掖,和光混俗。注解《悟真篇》,作《復命篇》及《丹髓歌》行于世。薛道光《還丹復命篇序》稱得石泰口訣云:“大道之祖,不出一氣而成變化……探二儀未判之氣,奪龍虎始媾之精,人于黃房,產成至寶”。反對孤陰寡陽,單修性命。其人手以凝神人穴為要(即意守下丹田)。石杏林、薛道光在張伯端三教歸一論后學中,屬較重內丹傳統修煉一系。
薛道光《丹髓歌》三十四章,收于《正統道藏》。比丹如腦髓,強調歌中所述,即內丹大要中的精髓,實為內丹修煉中的經驗之作。
陳楠,字南木,號翠虛。南宗五祖之一。惠州博羅縣白水巖人。生年不詳,《歷世真仙體道通鑒·陳楠傳》記其卒于寧宗嘉定六年(1213),或云四年(1211)。
陳楠以盤櫳箍桶為生,曾作《盤龍頌》:“終日盤盤圓又圓,中間一位土為尊,磨來磨去知多少,個里全無斧鑿痕。”又作《箍桶頌》:“有漏教無漏,如何水泄通,既能圓密了,內外一真空。”將內丹修煉與箍桶之理圓融地結合起來。
陳楠自稱從黎母山遇神人得景書大雷瑯書,他以內煉金丹與外用符篆合而為一,稱內丹煉就便能“役使鬼神,呼召雷雨。”其徒白玉蟾也說:“內煉成丹,外用成法。”并撰有雷法多種。南宗從陳楠起便兼習雷法,自是受雷法盛行的江南符篆派道教的影響。內丹與雷法并傳,使南宗有了廣大的徒眾,建立了群眾性的教團。
陳楠師從薛道光,受太乙刀圭金丹法訣,清修丹道。常以土摻符水,捏成小丸,治病救人,無不靈驗,人稱“陳泥丸”。宋徽宗政和中(1111—1118年),擢提舉道錄院事。后歸羅浮,以道法行于世,所至為人驅孤治病,鞭龍救旱,浮笠救湍流,顯諸神異。著有《翠虛篇》。
陳楠丹法在五祖中屬承前啟后,介乎傳統鐘呂丹法與后者的道禪結合之間,但重在以氣為丹本,與石、薛大體一致,但他不拘一法,而把內丹總結分類為下、中、上三品法:下品“地仙之道”,中品“水仙之道”,上品“天仙之道”。以精神魂魄意為藥物,以行住坐臥為火候,以清靜自然為運用。“以定為水,以慧為火”。
陳楠掃除丹書中紛繁的術語,力求簡明。謂其天魂地魄,日精月華、紅鉛黑汞、乾坤坎離等等,“其實陰陽二字,是皆一物也。”神水華池,鉛爐土釜等等皆指一處。使后世好習丹道之士容易進入內丹煉養神秘的殿堂。其弟子最著者有鞠九思、沙蟄虛、白玉蟾等。
白玉蟾,南宋道士,道教南宗第五祖。原姓葛,名長庚,字如晦,又字白叟。號海瓊子,又號瓊山道人,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叟。祖籍福建閩清,出生于瓊州(今海南瓊山)。《祁陽縣志》謂其父亡,母氏他適,因改姓白,名玉蟾。一說因其出生之時,母夢一物如蟾蜍,即以玉蟾呼之。
其生卒年歷來各說不一,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稱:生于光宗紹熙五年(1194),卒于理宗紹定二年(1219),其壽35歲而飛升。前中國道教協會長閔智亭仙師著《道教全真派一五祖七真金元高道傳·瓊紫清真人》亦謂:生于宋光宗紹熙五年( 1194),化于宋理宗紹定二年( 1229)。盧國龍教授,吳庭薈老先生均謂36歲歸隱故鄉文筆峰。《祁陽縣志》則說生于“宋紹興甲寅(1134年)三月十五日”,比上二說較早。《和洲志》甚至說:“靖康(1126年)末,天下攏亂,放浪于江湖間。”其出生當更早。《修其十書·上清集》有白玉蟾所作《水調歌頭》一首,副題為:“丙子七月十八日得雨,午后大風起,因有感。”其中有“光景暗中催,去覽鏡,朱顏猶在”句。若謂生于紹熙五年(1194),則“丙子”應為景炎元年(1276),若謂生于紹興甲寅(1134年),則“丙子”應為嘉定九年(1216),其時白玉蟾已82歲。在白玉蟾《水調歌頭·自述十首》中又有“雖是蓬頭垢面,今已九旬來地,尚且是童顏”句,據此,則南宋末年到元初,他尚在世。
《白玉蟾真人全集》遐齡老人《先生文集序》說,先生游方外;參究性命,師事陳泥丸,盡得道旨。出于陰陽陶冶之表,叱風鞭霆,霞道靈岫,隱險不一,人莫之測。幾年間,遐齡老人見到過呂洞賓,玉蟾祖師,甚至后四十年見了張三豐。謂驚世駭俗,異于常人,方知神仙中人。還說信知先生上居太清,職司運會,間忽下游塵境。其弟子彭耜書“海瓊玉蟾先生事實”中說:先生為“紫薇坦中九皇星之三星,因誤校劫運錄,降人間十世。
白玉蟾生卒年如何?是35歲隱于故鄉,為人不知,還是隱顯莫測,游于名山大川。仙池中人,后人測揣,是也非也,且作罷。
白玉蟾自少聰穎,異于常人,十二歲舉童子科。故姚鹿卿《廬山集序》說他“以妙齡赴高科,讀書種子,宿世培植。”似于其祖父“董教瓊州”有關。后因任俠殺人,逃亡武夷。此后浪游江湖,歷盡艱辛,足跡遍及江東兩湖,西蜀閩廣。嘉定五年(1212),師事陳楠,得受金丹秘訣。陳楠羽化,則往來羅浮、武夷,龍虎、天臺、金華諸山之間。嘉定十年( 1217),收彭耜、留元長等為弟子。后在洪洲玉隆官和九官山瑞慶官主持國醮。嘉定十五年(1222),到都城臨安,“伏闕言天下事,”受到阻撓。“因醉執逮京尹,一宿乃釋。”自此以后,則致力于傳播丹道,廣收弟子,建立了稱為“靖”的教區組織,并得到官府認可,形成正式教團,成為道教內丹派南宗的實際創始者。
白玉蟾羽化后,詔封“紫清真人”,世稱“紫清先生。”白玉蟾的內丹理論,奉行南宗傳統,以修煉精、氣、神為核心,摻合儒學和禪理,“心通三教,學貫九流。”其思想對宋、元以后的道教影響很大。另外,他還“參受大洞法篆,奉行諸家大法,獨于雷法尤為著驗。”常行雷法符咒,為人驅邪治病。蕭天石在《白玉蟾真人全集序》中贊其為:道家南宗正統,丹鼎派中最杰出之仙才。自幼厭穢風塵,長游方外,沉潛性命,盡得紫陽泥丸之秘旨,宗大易而道陰陽,世稱其出入三氏,籠罩百家,乃神仙家中震古爍今人物。百體并陳,洋洋灑灑,莫窮其極。
白玉蟾的著作很多,生前有《玉隆集》、《上清集趴《武夷集》行世,羽化后由其弟子門入編有《海瓊問道集趴《海瓊白真人語錄》等,收于《道藏》中,其門人弟子頗多,最著者有彭耜、留元長、葉古熙、詹繼瑞、陳守默等。
以上是南宗傳承及其對南宗五祖的簡略介紹。其傳承及其思想均有史可憑、有據可查,思想體系基本相互一致。《修真十書》卷六白玉蟾《謝張紫陽書》中說:“先師泥丸先生翠虛真人出于祖師毗陵和尚薛君之門,而毗陵一線實由祖師杏林先生石君所傳也。石君承襲紫陽祖師之道。”但南宗教派的形成則始于白玉蟾。白玉蟾徒眾在東南各地都是,遂開始建立教區組織。其弟子彭耜對其再傳弟子林伯謙說:“爾祖師(白玉蟾)所治碧芝靖,予今所治鶴林靖,爾今所治紫光靖。大凡奉法之士,其所行香之地,不可不奏請額也。”(《海瓊白真人語錄—鶴林法語》)說明白、彭、林各自有靖,而且奏請得額,官方承認。靖即宗教活動場所,有了場所,有了教徒,有了白玉蟾《道法九要》之教規,有了修煉經典,則一個完整的教派自然形成。則金丹南宗由白玉蟾始而誕生。
南宗宗派自白玉蟾而誕生,但基本稟承張伯端之說,主張大隱混俗,不倡出家。白玉蟾雖為著名道士,但“時又蓬發赤足以人廛市”(留元長《海瓊問道集》)。他說:吾所以混俗和光者,不欲自異耳。魚欲異于群魚,舍水躍岸,則死;虎欲異于群虎,舍山入市,則擒。夏宗禹《悟真篇講議》說:有志之士若能精勤修煉,初無貴賤之別,在朝不妨為治國平天下之事,在市不失為士農工商之業。這與同源異流的北方全真道當時盛倡出家離塵頗為不同。其徒眾多于民間山野、或隱于廛市修煉。其日常行持則以白玉蟾《道法九要》為宗旨,強調南宗弟子在關心個人修煉的同時,還必須助國安民,濟人濟物。修道者能積行累功,才能與道合真。
(作者單位:海南玉蟾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