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白背葉,大戟科,野桐屬。小喬木或灌木,高2-3米,小枝,葉柄均被白色密毛。葉互生,寬卵形,長5-10厘米,寬3-9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圓形穗狀花序生枝頂,雄花在上,雌花在下。蒴果球形,密生軟刺,星狀柔毛,白色。種子黑色,近球形。
查看精彩圖冊目錄
簡介藥物資料原形態各家論述考證化學成份附方臨床應用性狀鑒別檢查炮制性味與歸經功能與主治用法與用量貯藏展開
簡介藥物資料原形態各家論述考證化學成份附方臨床應用性狀鑒別檢查炮制性味與歸經功能與主治用法與用量貯藏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白背葉,
大戟科,
野桐屬。[1]
小喬木或灌木,高2-3米,小枝,葉柄均被白色密毛。葉互生,寬卵形,長5-10厘米,寬3-9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圓形穗狀花序生枝頂,雄花在上,雌花在下。蒴果球形,密生軟刺,星狀柔毛,白色。種子黑色,近球形。
種子含油,油脂植物,莖皮又提供纖維對大戟科植物白背葉Mallotusapelta的葉進行化學成分研究.方法原料的乙醇浸出物,用各種柱色譜進行分離和純化,所得化合物以理化性質和波譜數據進行鑒定.結果分得5個化合物,分別鑒定為蒲公英賽醇(Ⅰ)、β-谷甾醇(Ⅱ)、5,7-二羥基-6-異戊烯基-4'-甲氧基二氫黃酮(Ⅲ)、洋芹素(Ⅳ)、洋芹素-7-O-β-D-葡萄糖苷(Ⅴ).結論化合物Ⅲ為新化合物,命名為白背葉素(mallotusin),化合物Ⅰ、Ⅲ~Ⅴ為首次從
白背葉中分得.[1]
編輯本段藥物資料
拼音名:BáiBèiYè
別名:
野桐、葉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樸樹、白帽頂
來源:為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白背葉Mallotusapelta(Lour.)Muell. Arg.以根及
白背葉的圖片(20張)
葉入藥。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葉多鮮用,或夏、秋采集,曬干研粉。
性味:微苦、澀,平。
功能主治:根:柔肝活血,健脾化濕,收斂固脫。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腫大,子宮脫垂,脫肛,白帶,妊娠水腫。葉:消炎止血。外用治中耳炎,癤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根0.5~1兩;
葉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或干葉研粉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編輯本段原形態
白背葉
白楸又名:白背娘、
白背桐、白樸樹、白泡樹、白面簡、白鶴樹、
白匏仔、白背木、白面虎、白吊栗、
野桐、白面戟、木梗天青地白、白毛樹、
野芙蓉、白林樹、橡皮柴、谷皮柴、白桃葉、
白面風。
白背葉直立灌木或小喬木,高1.5-3m。小枝、葉柄和花序均被白色或微黃色星狀絨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8cm,密被白色星狀毛;葉闊卵形,長4.5-23cm,寬3.5-16cm,先端漸尖,基部近截平或短截形或略呈心形,具2腺點,全緣或頂部3淺裂,有稀疏鈍齒,上面綠色,被星狀柔毛或近無毛,背面灰白色,密被星狀絨毛,有細密紅棕色腺點;掌狀脈3條。花單性異株;雄花序為不分枝或分枝的穗狀花序,頂生,長15-30cm,被黃褐色絨毛;雄花簇生;具短梗或近無梗;萼3-6裂,裂片卵形,不等長,外面被密毛,內面有紅色腺點。鑷合狀排列;無花瓣;花盤無腺體;雄蕊多數,花絲分離,花藥2室;雌穗狀花序不分枝,頂生或側生,略比雄花序短,約15cm,果時圓柱狀;雌花單生;無柄;花萼鐘狀,3-5裂,裂片卵形,長3-4mm,外被星狀絨毛;無花瓣;子房有軟刺,刺上密生星狀柔毛,3-4室,花柱3,短,基部連合,被皮刺及稠密星狀毛。果序圓柱形,長2.5-15cm以上,直徑2-3cm;蒴果近球形,密被羽狀軟刺和灰白色或淡黃色星狀絨毛,軟刺長2-6mm,種子近球形,黑色,光亮。花期4-7月,果期8-11月。
白背葉(6張)
編輯本段各家論述
白背葉
①治淋濁:白背葉根五錢,
茯神四錢,
茯苓三錢。煎水空腹服。(《嶺南草藥志》)
②治子宮下垂:白背葉根十二兩,
米醋二斤,煎至半斤,夜間置于露天打露一宵,翌晨一次頓服,連服三劑,并臥床休息一星期,愈后燉黃頭龜連服數天。(《嶺南草藥志》)
③治眼霧,赤眼紅熱,怕光流淚:鮮野桐一至二兩(洗凈,切碎),
豬肝二至四兩。水適量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④治雙單喉蛾:白背葉,
蜂糖浸透,去渣,取汁液內服。(《嶺南草藥志》)
⑤治中耳流膿:白背葉研末,酒適量,浸出濃液滴耳內,并外搽。(《嶺南草藥志》)
⑥治腰骨閃傷:鮮野桐一兩,洗凈切碎,水、酒各半和豬赤肉二至四兩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⑦治慢性肝炎,脾臟腫大,
腸炎腹胃,脫肛,子宮下垂:白背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⑧治白帶,淋濁、疝氣,產后風癱:白背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⑨治瘰疬:白背葉二兩,豬瘦肉適量,水煎軋(《福建中草藥》)
⑩治瘋狗咬傷:白背葉二至三兩,水煎服。從被咬日起,每日一劑,連服七日,以后每隔七日服一劑。如病發則連服數劑。(江西《草藥手冊》)
編輯本段考證
白背葉
1.《救生苦海》:治九竅出血,搗汁,酒和,服二合。
2.《本草求原》:洗癬疥惡毒。 3.《嶺南采藥錄》:治小兒五疳。煎湯浴身,散熱,消瘡腫痛。和米炒淬水飲之,止吐瀉。
4.《廣州植物志》:治久痢,
霍亂轉筋,腳氣腫滿。
5.《貴州民間方藥集》:治
痢疾,血淋;利水,治浮腫,黃疸。
6.《南寧市藥物志》:搗爛酒炒外敷,治跌打,風濕。
7.《農村常用草藥手冊》:解表發汗,消暑止渴。
編輯本段化學成份
白背葉
含
維生素C等。葉含多種化學成分。
1.揮發油:干葉含油約0.1%,油中含
桉油精(cineole)3.2%及l-檜萜(l-sabinene)、莰烯、β-丁香烯及奧等。
2.黃酮類化合物:黃荊素(5,3′-dihydroxy-3,6,7,4′-tetramethoxyflavone,vitexicarpin,castic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艾黃素(5-hydroxy-3,6,7,3′,4′-pen-tamethoxyflavone,artemetin)、葒草素(orientin)、異葒草素(isoorientin)。
3.環烯醚萜甙類:
桃葉珊瑚甙(aucubin)、淡紫花牡荊甙(agnuside)。
4.有機酸類:對羥基苯甲酸、5-羥基間苯二酸、3,4-二羥基苯甲酸、原兒茶酸、維生素C、5-氧-異酞酸(5-oxy-isophthalicacid)。
5.生物堿類:尼參定堿(nishindine)。此外,尚有β-谷甾醇、諾尼醇-葡萄糖(glucononitol)、胡蘿卜烯(carotene)、三十一烷等。
根含熊果酸乙酸酯(ursolicacidacetate),古柯二醇-3-乙酸酯(erythrodiol-3-acetat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2β,29-二羥基羽扇烷(2β,29-dihydroxylupane),白背葉氰堿(malloapeltine),白背葉腦甙(mallocerebroside),白背葉酰胺(mal-loceramide),4,5,4’-三甲基并沒食子酸(4,5,4’-trimethyl-ellagicacid),白背葉素(malloapeltin),胡蘿卜甙(daucosterol)。果實含脂肪油36.5%。其
脂肪酸組成:棕櫚酸(palmiticacid)3.3%,
硬脂酸(stearicacid)2.1%,油酸(oleicacid)13.8%,亞油酸(linoleicacid)10.7%,a-粗糠柴酸70.1%。
編輯本段附方
白背葉
①治胃痛嘔水:白背葉草頭浸男子尿一星期,取起洗凈曬干。每用二兩,
雄雞一只去腸雜頭肺,水適量燉服,每星期一次。(《閩南民間草藥》) ②治鵝口瘡:白背葉適量蒸水,用消毒棉卷蘸水拭抹患處,一日三次,連抹兩天。(《嶺南草藥志》)
③治外傷出血,潰瘍:白背葉曬干,擦成棉絨樣收貯,出血時取適量貼上,外加
繃帶固定。(《嶺南草藥志》)
④治皮膚濕癢:白背葉煎水洗。(《福建中草藥》)
⑤治產后風:白背葉、
艾葉,酒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⑥治潰瘍:白背葉鮮葉搗爛,
麻油或菜油凋敷。(江西《草藥手冊》)
⑦治跌打扭傷:鮮白背葉適量,搗敷。(蘇醫《中草藥手冊》)[2]
編輯本段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中耳炎:取干白背葉1兩研成粗末,加水半斤,置于加蓋的瓷盅內,隔水燉2小時以上,去渣,過濾,濾液內加適量防腐劑。用時先將患耳膿水洗凈,
藥棉拭干,再滴入藥液,每次3~4滴,每日3次。療程3~15天。77例經1~12個月隨訪,痊愈32例,顯效24例,好轉21例。[2]
編輯本段性狀
本品皺縮,邊緣多內卷,完整葉片展平后呈闊卵形,長7~17cm,寬5~14cm,上表面綠色或黃綠色,下表面灰白色或白色。頂端漸尖,基部近截平或略呈心形,全緣或頂部微3裂,有鈍齒,上表面近無毛,下表面被星狀毛,基出脈5條,葉脈于下表面隆起。葉柄長4~20cm,質脆。氣微香,味微苦、辛。
編輯本段鑒別
(1)本品主脈的橫切面:上下表皮各為1列細胞,凹凸不平,上表皮細胞大小不等,下表皮細胞小,密被星狀毛茸。柵欄組織約占葉片切面的2/3,為1列排列緊密的細胞,長19~30μm,直徑約5μm。海綿組織薄。主脈維管束成環,上方具數列纖維束,切面排列;內側散在數個小的周木型維管束。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粉末灰綠色。具眾多星狀毛,基部為1~4個細胞,上部為11~21個單細胞分叉,每分叉長90~200μm,直徑6~11μm,先端漸尖。柵欄細胞單列,長19~30μm。纖維長而多折斷,直徑21~28μm。氣孔直徑為22~24μm,副衛細胞2~4個,不定式。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0ml,振搖10分鐘,濾過,取濾液2ml,加水1ml置分液漏斗中,加等量石油醚(60~90℃)振搖,分取乙醇液1ml,加三氯化鐵試液1滴,即顯藍綠色。
編輯本段檢查
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中國藥典》附錄Ⅸ H 第一法)測定,不得過15.0%。
編輯本段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切碎,干燥。
編輯本段性味與歸經
苦,寒。歸肝、脾經。
編輯本段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濕止血。用于癰癤瘡瘍,鵝口瘡,皮膚濕癢,跌打損傷,外傷出血。[1]
編輯本段用法與用量
1.5~9.0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煎水洗患處。[1]
編輯本段貯藏
置干燥處。 [1]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白背葉(5張)
白背葉的圖片(20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