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刺參植物形態
Oplopanax Elatus Nakai
五加科Araliaceae
落葉灌木,高1-2.5m。小枝密生針狀直刺。葉掌狀分裂,裂片5-7,近三角形。傘形花序聚合為總狀或圓錐狀。主軸密生短刺和刺毛。果球形,鮮紅色。分布于吉林長白山和遼寧千山,生于海拔1000-1870m處的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和岳樺林中。朝鮮半島、前蘇聯也有分布。國家二級保護漸危種。
刺參又被人稱之為東北
刺人參,可見它與人參同樣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臨床藥用已證實,刺參對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療效。
刺參與人參同屬于五加科,但與人參不同,不是草本,而是落葉灌木,不失人們對參的概念,刺參亦有粗壯的地下部分,即根莖。地上的莖可長到1米余高,外皮布滿密刺,莖分枝不多。莖的上端集生數枚大型葉片,葉5-7掌狀裂,裂片三角形,葉柄和葉身布滿刺毛。傘形花序又集成總狀或圓錐狀,整個花序生莖頂,亦布滿刺與刺毛。小傘形花序成球形,徑9-13毫米,開淡黃綠色花,花后結球形果,成熟時鮮紅色,果徑7-12毫米。
本種主要分布于長白山區及其臨近山區,如千山、烏蘇里和朝鮮等地。生境氣候條件為低溫,降水量高,空氣潮濕,通常在1000-1900米山坡林下,腐植質較深厚的土壤中生長。在產區應加強保護,嚴禁亂采濫挖,并鼓勵開展人工繁殖栽培,以擴大資源。
基本信息
【別名】刺仙茅、川參
【價格】180元/公斤
【來源】
川續斷科刺參屬植物大
花刺參Morina bulleyana Forr.,以根入藥。秋冬采集,切片曬干或鮮用。
【性味歸經】甘、微苦,溫。
【功能主治】補氣血,接筋骨。用于神經官能癥,貧血,肺虛咳嗽,消化不良,白帶過多,子宮脫垂;外用治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根搗爛敷患處。
【備注】除前種外,尚有細葉刺參Morina delavayi Franch.在云南亦作刺參入藥。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基本信息
【藥名】刺參
【別名】刺續斷
【漢語拼音】ci shen
【英文名】Largeflower Morina, Root of Largeflower Morin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orina nepalensis D. Don [M.beton-icoides Benth.] 2. Morina kokonorica Hao [M.paruifolora auct. Non Kar. Et Kir]
【考證】出自《云南中草藥選》。
1.《云南中草藥選》:益胃,鎮靜,補腎,壯陽。治神經衰弱,消化不良,子宮脫垂,白帶過多,陽痿。
2.《云南中草藥》:補氣血,接筋骨。治神經官能癥,貧血,肺虛咳嗽,跌打損傷,骨折。
【功效】和胃止痛;消腫排膿
【科屬分類】川續斷科
【拉丁文名】Radix Morinae Bulleyanae
【主治】胃脘疼痛;瘡癰腫痛;化膿性創傷
【生態環境】1.生于海拔3200-4000m的山坡草地。2.生于海拔3400-4900m的山坡草地、灌叢、河谷礫石處。
【采收和儲藏】6-7月采收,洗凈,曬干。
【資源分布】1.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 2.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藥材基源】為川續斷植物刺續斷和青海刺參的全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g。外用:適量,研末撒布。
【出處】《中華本草》
動植物形態
1.刺續斷多年生草本,高20-50cm。莖單一或2-3分枝,上部疏被縱列柔毛。基生葉線狀披針形,長10-20cm,寬0.5-1.2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鞘狀抱莖,全緣,具疏刺毛,兩面光滑,葉脈明顯;莖生葉對生,2-4對,長圓狀形至披針形,向上漸小,邊緣具刺毛。花莖從基生葉旁生出;假頭狀花序頂生,直徑3-5cm,含10-20朵花,枝下部近頂處的葉腋中間有少數花存在;總苞片卵形至卵圓形,邊緣基部具硬刺;小總苞鐘形,長8-10mm;花萼筒狀,長7-9mm,裂口甚大,達花萼的一半,邊緣具長柔毛及齒刺;花冠紅色或紫色,直徑7-9mm,不整齊,稍近左右對稱,花冠管外彎,裂片5,倒心形,長3-4mm,先端凹陷;雄蕊4,二強,著生于花冠喉部;花柱高出雄蕊,柱頭頭狀。瘦果柱形,長4-6mm,藍褐色,被短毛,先端斜截形。花期6-8月,果期7-9月。
2.青海刺參本種與刺續斷的區別為:葉深裂幾達中脈。花萼長10-15mm,萼裂片再2裂,或3裂成4-6小裂片,小裂片長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大部分具刺尖。花期6-8月,果期8-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