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全稱為普爾熱瓦爾斯基氏野馬(學名:Equus ferus przewalskii)屬于馬科,原產于蒙古國西部
科布多盆地和中國新疆
準噶爾盆地東部一帶,因此也被稱作蒙古野馬或準噶爾野馬,是世界上僅存的
野馬,具有6000萬年的進化史,被世人譽為“活化石”,是研究
家馬起源和品系人工選育不可或缺的材料,也是保存馬類動物遺傳多樣性及用于家馬性狀改良和育種的珍貴物種。
編輯摘要普氏野馬 - 發(fā)展歷史
巖壁上的野馬畫像
野外記載中國對野馬的記載始見于《穆天子傳》,
周穆王西游東歸時,西王母送周穆王“野馬野牛四十,守犬七十,乃獻食馬”。
《本草綱目》則有“野馬似家馬而小,出塞外,取其皮可裘,食其肉云如家馬肉”。據記載,西周時人們已開始捕殺野馬,充當食物和禮物。到元代
成吉思汗率兵西征經
準噶爾盆地,殺害野馬已視為衡量是否是壯士的重要的標準。
契丹族詩人耶律楚材“千群野馬雜山羊,壯士彎弓損奇獸”的詩文便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1879年,俄國探險家
普爾熱瓦爾斯基上校在蒙古西部科布多郡首次發(fā)現(xiàn)了這種野馬,1881年,這種野馬也以這位探險家的名字正式命名,由于此前社會上普遍認為再沒有野馬存在,此發(fā)現(xiàn)曾轟動一時,但大規(guī)模的捕獵也緊隨而來。
普氏野馬被發(fā)現(xiàn)后不久,一些俄、法、英等國的研究機構和博物館就對蒙古野馬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起初,因普氏野馬難以捕獲,僅是一些頭骨和皮張被陸續(xù)運回歐洲加以研究和保存,經過幾度嘗試,發(fā)現(xiàn)成年
野馬幾乎無法捕獲(它們十分機警,逃跑也特別快),于是人們選擇捕捉剛剛出生的小馬。
進入20世紀,由于人類的大肆捕殺、戰(zhàn)爭的破壞,牧場的擴大以及人類的社會生產活動,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致使普氏野馬分布區(qū)急劇縮小。1967年人們最后一次看到野生種群,1969年最后一次看到野生個體。20世紀60年代末,蒙古國首先宣布野生野馬滅絕。20世紀70年代,新疆普氏野馬也基本宣布消失。到1985年,分布于美、英、荷蘭等11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存活野馬僅有700多匹,而且是圈養(yǎng)和欄養(yǎng)的。這個物種的保護狀態(tài)由“瀕危”變?yōu)椤耙巴鉁缃^”。
此后,世界各國加強了對該野馬的保護措施,對部分人工飼養(yǎng)保留下來的馬匹加以重點保護,使該物種得以延續(xù),至20世紀90年代,一些針對該物種野外放養(yǎng)計劃正式啟動,并很快成功實現(xiàn)了野外繁殖。 2005年,普氏野馬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態(tài)已經正式被提議為由野外滅絕更改回為瀕危。
[1]人工養(yǎng)殖
普氏野馬
1899年至1903年,共有50匹左右野馬被相繼運抵歐洲,成為了第一批由人工飼養(yǎng)的蒙古野馬。
由于20世紀初期戰(zhàn)爭的影響,人工飼養(yǎng)的普氏野馬數(shù)量并未擴大,甚至到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時,這些普氏野馬僅在捷克布拉格和聯(lián)邦德國慕尼黑二園還剩下不到20匹的數(shù)量,而這其中又僅有一半有繁殖能力,21世紀初全世界飼養(yǎng)的野馬,幾乎全是這10匹3公7母的后代。唯一的例外就是烏克蘭阿斯卡尼亞?諾瓦
野生動物園為了重建野馬群,除了從慕尼黑和布拉格買回幾匹外,還在1957年從蒙古的國家種馬場買來一匹真正野生的野馬(1947年捕獲)。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各國人工飼養(yǎng)的普氏野馬的數(shù)量持續(xù)增加,但由于整個圈養(yǎng)族群,追溯起源僅來自10余匹野馬,故近親交配所引起的衰退現(xiàn)象十分嚴重。至20世紀末,普氏野馬在全世界的圈養(yǎng)數(shù)量已達1500匹,但此問題依然存在。
普氏野馬 - 形體特征
外形
普氏野馬體長220-280厘米,肩高120厘米以上,體重200多千克。從比例上來說,頭部較大而短鈍,脖頸短粗,尾巴粗長幾乎垂至地面,尾形呈束狀,不似家馬自始至終都是長毛。
體毛
為棕黃色,向腹部漸漸變?yōu)辄S白色,腰背中央有一條黑褐色的脊中線。無額鬃,頸鬃短而直立,鬃毛黑棕色;逆生直立,不似家馬垂于頸部的兩側。夏毛淺棕色,兩側及四肢內側色淡,腹部乳黃色;冬毛略長而粗,色變淺,兩頰有赤褐色長毛。
整體
普氏野馬頭短粗,嘴鈍,耳短而尖,口鼻有斑點。背部平坦,有明顯深色背線,順脊柱由肩部向后延伸至尾部;尾巴自尾基部開始長毛,上半部毛短,下半部毛長;四肢短粗,常有2-5條明顯黑色橫紋,小腿下部呈黑色,俗稱“踏青”腿。
生理結構
普氏野馬食草后,能夠把
葉綠素從葉綠體中提取出來,形成厚厚的膠體儲存在他們喉嚨的后部,據稱這種膠體能夠抑制
病毒的傳播。
普氏野馬有66個
染色體,而家有64個染色體。若二者雜交則產生有65個染色體的后代。
[2]普氏野馬 - 生活習性
棲息環(huán)境
普氏野馬
在野生狀態(tài)下普氏野馬通常
棲息于海拔700米至1800米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條件略好的沙漠、
戈壁。
普氏野馬性機警,善奔馳;一般由強壯的雄馬為首領結馬群,營游移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線到泉、溪邊飲水。
食性
食物主要為
禾木科、
豆科、菊科、莎草科植物的莖葉,如
蘆葦、
芨芨、
蒿子、
梭梭等,冬天能刨開積雪覓食枯草。普氏野馬的耐渴能力很強,可以忍受3-4天不喝水。
普氏野馬群居性
野馬喜群居,一般一個種群數(shù)量為6-15只,由一匹公馬,幾匹母馬和他們的后代組成。每個種群都有明確的活動范圍,并以每天3-6英里的速度在
草原上遷移,夜間聚集在一起,每晚睡4個小時。
幼馬在成熟后,會被公馬趕出原來的種群,雌馬一般會尋找一個新的種群加入,并繼續(xù)繁衍后代,而公馬則會在另一個公馬種群中繼續(xù)生活1-2年,在5歲左右時,離開種群,或者擊敗一個種群的公馬,占據它整個的種群,或者從一個種群中偷取一只或多只母馬重新建立種群,或者與還未找到種群的小母馬建立新的種群。
攻擊性
為了爭奪領群的地位,雄馬之間則昂首靜立,兩眼凝視,耳朵朝向前方,而后嘶叫、前蹄刨地、打響鼻、低頭小跑,鼻孔噴出粗氣,接近以后就互嗅抿耳,怒目而視,舉彈前蹄,發(fā)出尖銳而短促的吼叫,繼而豎起前身扭打在一起,其爭斗的殘酷性和兇悍程度比家馬要強烈得多。
雌馬之間也有一定的攻擊行為,主要是地位較高的經常表現(xiàn)出護食和阻止其他雌馬與雄馬交配。
普氏野馬 - 繁殖
普氏野馬
成年母馬若未懷孕,一年可發(fā)情數(shù)次,但以春夏季為主。發(fā)情周期為28-22天,每次持續(xù)2-9天。發(fā)情時表現(xiàn)為精神興奮,食欲減退,煩躁不安,起臥不定,互相嗅聞等。
懷孕期11-12個月,一次一胎(若兩胎,常流產)。幼馬一般在4、5月間誕生,出生時約重45公斤,淺土黃色,數(shù)小時內即可站立,2-3天后即可隨母親行走。2-3歲時性成熟,壽命約25-35歲。
交配前,雄馬和雌馬會互相嗅聞陰部和外生殖器,然后雌馬將臀部朝向雄馬,雄馬則輕咬雌馬的頸部或膝部,促使雌馬前進,然后進行爬跨,經過3-7次骨盆沖動完成射精。健壯的雄馬可以在30分鐘之內與2匹雌獸連續(xù)交配8次之多。
[3]普氏野馬 - 保護狀況
保護級別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ver 3.1:2009年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CR)。
中國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世界保護狀況
普氏野馬
1977年,三位
荷蘭鹿特丹人創(chuàng)立了普氏野馬保護基金會,該基金會有兩個主要目標,一是將造前的普氏野馬血統(tǒng)記錄數(shù)據經電腦處理,建立起蒙古野馬血統(tǒng)記錄數(shù)據庫;二是首倡將普氏野馬放回歸大自然。
1981年,
普氏野馬保護基金會開始購買普氏野馬,而且盡量挑選血緣較遠的野馬進行繁殖。1986年,該基金會開始和
蘇聯(lián)科學院動物進化形態(tài)學和生態(tài)學研究所合作,在蒙古境內建立了一個面積達24000英畝的胡斯坦奴魯草原保護區(qū)(1998年正式建立),并在1992年將第一批16匹蒙古野馬運往該
保護區(qū)進行野外放養(yǎng)。
由于進展順利,該基金會又在1994年、1996年分兩批各16匹蒙古野馬送往保護區(qū),截至1998年1月1日,胡斯坦奴魯草原共有約60匹普氏野馬。在此基礎上,2005年倫敦動物學會正式向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提出申請,將蒙古野馬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態(tài)由原來的野外滅絕更改為瀕危。
[3][2]中國保護狀況
中國于1957年曾在甘肅肅北縣的野馬泉和明水之間捕到過1只,1969年在新疆尚有人在準噶爾盆地看到過有8匹野馬組成的小群。1971年,當?shù)氐墨C人看到過單匹的野馬。20世紀80年代初,還有人在東
準噶爾盆地烏倫古河和克拉美山之間的地域發(fā)現(xiàn)了野馬的蹤跡,但沒有確鑿的證據。
從1985年起,中國先后從英國、德國、美國引進24匹普氏野馬,并在準噶爾盆地東南緣建立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經過多年精心繁育及擴群,中心現(xiàn)有普氏野馬267匹,平均繁殖成活率達85.61%。年均增長率21.12%,均居世界領先水平。2012年5月21日,4匹普氏野馬種源馬在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正式裝箱,啟程運往蒙古國。這是中國自1985年從英國、美國、德國引進普氏野馬種源馬進行圈養(yǎng)繁殖后第一次向外國輸出種源。
[1][1]普氏野馬 - 野外放歸
2010年9月甘肅首次試驗性放歸7匹普氏野馬。2012年9月6日,21匹普氏野馬在甘肅省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放歸。
2012年11月15日,據甘肅省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監(jiān)測,放歸的瀕危動物普氏野馬逐漸適應了“新家”生活。但有一匹普氏野馬在爭奪“配偶”時,發(fā)生馬群爭斗死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