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兵器在祖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下一部璀璨耀目的史冊。古代將士為國征戰、為民捐軀的英勇壯舉,被后人世代傳頌。而將士們使用的各類兵器卻伴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銷熔、埋沒,我們重新翻開歷史的篇章,回顧古代的冷兵器歷史,今天講的是僧侶專用武器——鏟!
鏟是中國武術器械之一,屬于薄體闊刃的長兵器。鏟是由生產工具演化而來。早在商代就已有了青銅鏟,戰國時期又出現了鐵鏟。通常鏟長六七尺。其中頭長一尺二寸,扁平的呈彎月形,月牙朝上,忍薄而銳,向后逐漸變厚,底部有一套筒與柄連接。鏟柄尾部裝有鉆,可作刺點用。有的鏟頭,底部兩角各鑿一孔,上套粗大鐵環,舞動聲聲作響,以增威勢。在古代,民間或僧侶多用鏟,平時可代替扁擔負重,或供開路使用。
鏟的用法與叉近似,古代百姓和僧侶隨行的武器。主要擊法有推、壓、拍、支、滾、鏟、截、挑、撥、劈、沖、搖等。單勢動作有"童子拜佛"、"烏龍擺尾"、"二郎擔山"、"出山門"等招勢,在演練中多走身法,風格別致。單練套路有"方便鏟"、"月牙鏟",對練套路有"月牙鏟對槍"等。
古代百姓和僧侶隨行的武器。
幾種常見的鏟:
1、月牙鏟:因其鏟頭如月牙而得名。
2、金鐘鏟:鏟頭外形似鐘,鏟刃朝上。鏟柄長六尺。
3、禪杖:佛教僧人多持之。長約五尺,通體鐵制。兩頭有刀。一頭為新月牙形,月彎處有四個小孔,分穿四個鐵環,另一頭形如倒掛之種,長約7寸。尾端兩側各鑿一孔,穿有鐵環,柄粗寸余。禪杖兩頭均可使用。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花和尚"魯智深,使一條六十二斤重的渾鐵水磨禪杖,為梁山泊步軍首領,武藝十分高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