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關心巴菲特
昨天寫了個巴菲特2020年股東大會,閱讀量創了最近幾個月的新低,我看雪球上高瓴資本,還有高毅的馮柳都特別熱,有大批的追隨者。人可能真的是社會動物,都喜歡往人多的地方去。但偏偏股票投資卻偏愛冷門,湊熱鬧最后結局往往都不會很好。
對比產生美
今天早上起床時八點半,說好了和家里領導一起去周圍轉轉。我就一邊玩手機一邊等她起床。終于在十一點時等來她睜開眼。然后告訴我:今天天氣預報說下雨。然后再次沉沉睡去。
我就打開電視看了兩集《清平樂》,不知道你們最近有沒有看,騰訊視頻上這個還比較火,評分也比較高。今天看到42集。其實我看的不太連貫,加上年紀漸大,劇情前面看后面忘,而且上面人物又多,而我又有點臉盲,除了宋仁宗和曹皇后以及張茂則等少數幾個之外,其他人都分不清是誰,時不時要回想回想。不過宋朝的歷史我還算比較了解,尤其對于范仲淹,歐陽修和宋仁宗,生平可以說是相當了解了。總體來說,這個電視劇還是基本按史實寫的,略有發揮。不過很顯然,作者把宋仁宗塑造成了一個完美皇帝,這恐怕與事實不符。
宋仁宗是歷史上第一個廟號為仁的皇帝。不過廟號這個東西,原本就是被用爛了,而仁宗這個廟號出來之后,同樣也被用爛了。比如元朝也有個仁宗,明朝也有。明仁宗在位不過10個月,是明成祖朱棣的兒子。他能得到仁宗這個廟號,大概還要拜他老爹所賜。朱棣的確是太狠太黑了一點,兒子即位后赦免了不少建文朝的舊臣,對比老爹那種趕盡殺絕,簡直是天大的恩賜了。之后清仁宗嘉慶,就是乾隆的兒子。嘉慶皇帝能得到仁宗的廟號,大概率是因為終于把文字獄廢除了。
所以,這個人到底行不行,好不好,有時候還真的是相對的。你前面的人只要足夠爛,那你就很可能是英明神武。而如果你前面的人太過突出,那么無論你如何努力都很難有超預期的表現了。
這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預期真的非常重要。朱棣皇帝殺戮太過,使得大家對于皇帝的預期已經減低到少殺一些就會覺得很仁慈。乾隆皇帝在位60年,但文字獄就搞了130多次,年均兩次。無論頻次還是慘烈程度都創了歷史新高。人們的預期已經低到文字獄不要更多即可。
預期降低之后,就很容易出現驚喜。
運氣總會被用光的
把這個放在炒股上其實同樣如此。如果你一入市就遇到了一次大牛市,或者湊巧買入了一個大牛股,比如說你在2012年買入了恒瑞醫藥,走勢如下:
那么你肯定會對自己的股票投資水平信心滿滿,很可能會在各個地方指點江山。又或者你在前幾年不明所以買了格力電器或者貴州茅臺的股票,持有至今:
你同樣也不會認為自己只是運氣,而是自己的實力。你堅信自己的直覺是正確的,并且會持有到打臉為止。
我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些我都經歷過。我2005年4月入市,運氣不算太壞。入市幾個月后,剛剛熟悉了股市的規則,大盤就開啟了一輪史無前例的大牛市。這是中信證券的走勢,當然,我可沒有從頭持有到尾。
這是云南銅業的走勢,請注意,這只是到2016年6月份的:
后面還有:
還有蘇寧易購改名之前的蘇寧電器等等,都是買過的大牛股。當時買的股票,沒有不漲的。簡直就是買什么漲什么。
這一點也不奇怪,當時是大牛市,所有的股票都在漲,只是漲多漲少的問題。只是報應很快就來了,2008年大盤大跌,很多股票跌了80%甚至90%。
在剛入市時就給了這么一個當頭棒喝,其實還是挺好的。至少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無知,讓我們不斷放棄一夜暴富的不切實際的預期,慢慢靜下心來去關注一些本質的東西。
在一些股票長時間不上漲時,人們對這個股票的上漲預期就會不斷下降,而如果公司的業績仍在不斷增長,其估值就會不斷下降,甚至于低到不可思議。只要股價不漲,人們就認為它們后面也不應該上漲,其低估是理所當然的。
老板電器的買入和賣出
我在2012年年初時開始做基本面分析,在看過老板電器的年報后買入了它。當時它的市盈率大約只有22倍。請注意不要拿今天的標準來看,當時的22倍,實際上已經相當低了。
為了給大家一個直觀的概念,大家看看華僑城A當年的市盈率:
我估計很多人已經不敢奢望華僑城A的市盈率能到14倍了,能到10倍就超了很多人的預期了。而當年的老板電器,市盈率在22倍左右。
下面是我買入前及之后的老板電器的營收情況。
這是凈利潤。其實你不難看出老板電器的營收和凈利潤都在持續高速增長之中。
而凈利潤的增長比營業收入增長得更快,銷售凈利潤率在持續提升:
在這之前幾年我剛裝修了一次,當時的抽油煙機我就在方太和老板電器之間選擇的,當時我就知道,它是廚電里的龍頭。當時我還在等方太的上市,后來聽說方太不打算上市。于是我就買入了老板電器,當時買入的依據即是:行業龍頭地位已經形成,行業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而當時我分析隨著龍頭地位的鞏固,其三費費率還有較大的下行空間,進而帶來凈利潤率的提升。并且,相對其凈利潤增長來說,其估值水平并不高。
于是毫不猶豫買入。不過當時處于熊市,買入之后股價雖然短期上漲,但之后在12年的11月又一度被套,之后就開始不斷上漲。
不過大家認為比較牛逼的水平,是一買就漲,一賣就跌。這點上臣妾做不到呀。
對于老板電器的賣出邏輯,我當時是這樣思考的:行業天花板逐步逼近,而老板電器與方太當時處于寡頭壟斷,其市占率基本穩定。毛利潤率已經處于高位,而費用率進一步下降的空間不大。此時的估值相比格力電器,美的集團等白電還是顯得過高了。當時老板電器也在宣傳多元化。但你可以看看其多元化的成果如何。
對比一下其營收總規模就知道,這樣的多元化是不足以支撐公司業務的繼續高速增長的。于是就選擇了賣出。
說到這里,我再重復一下對格力電器多元化的個人觀點,我們需要聽其言觀其行,看結果而不是看他怎么說。下面是格力電器的所謂多元化。如果不考慮格力電器巨大的規模,你似乎感覺這個營收還不錯。
但是與主營業務放在一起,你會發現情況沒有那么美好。
不過事后來說,當時在2017年年底賣出而不是在年報后賣出,純粹是運氣。因為我通常喜歡在兩個時間點調倉,一個就是年底,一個就是年報后。2017年白馬股大漲,讓本來已經有些坐立不安的我更加如坐針氈,最后沒有等到年報就急著賣出了。相同的一幕還出現在格力電器上。我原本是打算拿到2019年年報出來的,但在高瓴資本收購的消息刺激之下,格力電器的股價持續上漲,這讓我非常不安,最后還是賣出了安心一些。賣出的同時,我買入了已經觀察良久的中國建筑。
物極必反
明朝的齊泰曾經建議建文帝削藩,人家本也只是為國家盡責,又不是和朱棣有仇。朱棣即位后誅滅了齊泰九族。黃子澄更慘,他也參與了削藩建議,最后被朱棣親自審問,并被肢解而死。至于方孝孺,大家應該都知道,最后被誅了十族。在這樣的殘暴統治之下,大家期待的只是不要更殘暴。也因此朱高熾為舊臣平反,就尤其得人心,最后得到仁宗的廟號,也就不奇怪了。
在極度低估的基礎上做投資,其實很容易有驚喜,在中國建筑如此,在華僑城A同樣如此。最近基建類REITs試點的今天,這尤其如此。
補充點伊利股份的看法
今天下午我粗看了看伊利股份。我又看到研報里提到中國的人均乳制品消費量大約相當于日本的一半,然后得出中國還有一倍的上升空間。不過我看了下日本乳制品的結構,發現并非如大家想的那樣,日本人雖然消費乳制品的確比國內高,但牛奶的比重卻不足一半,其他都是如奶油,奶酪或者其他奶制品的消耗。即便是說飲食習慣接近,但喝牛奶這塊,這應該不是東亞人傳統的習慣。所以后面具體能增長多少,我覺得很難說。
并且我發現伊利股份的銷售費用同樣也很高,而且其中廣告費用占比較大,這與海天味業區別甚大。我把它與同行光明乳業進行了對比,如下:
從上面可以看到,伊利股份的廣告費用占營收的比重似乎并沒有伴隨行業地位的上升而下降,反而占比越來越大。這不能不讓我多留一點心眼。也因此對于這個營收的增長,這究竟是處于廣告的轟炸,還是綜合競爭能力的提升呢?我后面再看看。
簡單地說,當前對伊利股份需要確認兩點:行業是否尚有空間;公司的產品是否有核心競爭力。
微博上有個郭杰瑞挺有意思的。他今天又發個視頻說,34%的美國人不相信地球是圓的,美國人有不相信權威的傳統,他們更相信自己。于是有個人自己造了一個火箭飛到天上去,要看看地球到底是不是圓的。最后結果呢?結果就摔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