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匯粹 傳播美好點擊上方"文粹齋"↑訂閱本平臺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涇河一直都是重要的一抹印象。那時候,河水很清、很寬,既灌溉了周圍的莊稼,也是沿岸孩童們重要的嬉戲之地。酷夏最難耐的日子,我們都是在河水邊度過,因此直到現在,也始終覺得那些“溫泉”“泳池”之類,遠沒有那條小河來的自然暢快。
今年夏天有緣,得以一睹涇河的源頭—老龍潭的風采。老龍潭位于寧夏固原市涇源縣城南約20公里處,傳說因涇河老龍居于此而得名。景區的大門就很有“龍”的氣息,宛然一座龍頭的模樣。坐上景點的敞篷車,涼風吹來,酷熱一驅而散,好不愜意。車子沿著一條山谷蜿蜒而行,依次可以看到“飛龍臺”“龍王打賭”“柳毅傳書”“曼蘇爾”“龍女牧羊”等景致。車到高大的“中華龍文化宮”前停了下來,一排古樸素雅的圖文浮雕映入眼簾,原來是《柳毅傳書》的神話傳說,分為“龍女托書”“傳書洞庭”“骨肉團聚”“義重情深”四個部分,每塊文字后面,都配有一副栩栩如生的浮雕畫,將人帶回到那個美麗縹緲的愛情故事中。再往進走,就是珍珠湖,相傳唐朝儀鳳年間,洞庭湖龍女嫁給了涇河龍王二太子,然二太子生性暴虐,龍女飽受欺凌,被放逐到涇河沿岸牧羊,涇河岸邊有一池清水,龍女牧羊之余常來此梳妝,對湖神訴說情懷,后得遇書生柳毅傳書洞庭龍王,方才脫離苦海,龍女留戀湖神和周邊善良村民,遂將隨身佩戴的定水珍珠項鏈投入湖中,為當地百姓祈求風調雨順,珍珠湖自此千年不竭,造福涇河兩岸兒女。再往前走,就是革命烈士紀念廣場,有一座紀念亭和五個紀念碑,是為了紀念在龍潭戰斗中犧牲的5位烈士而修建。再往前不遠處,依稀可以聽見流水聲,水流自高處奔流而下,響聲震耳,渾如碎玉瓊屑一般,以手探水,方覺流水甚是冰涼,全身寒意頓生,果然是盛夏避暑的好地方。沿著一組扶搖而上的木橋,依著山路前行,就到了一潭,潭水寬闊清澈,群山樹木倒影其中,游人多在此拍照留念。再往里走,就到了二潭和斬龍臺,這里就是相傳當年大唐股肱之臣魏征夢斬涇河老龍之所,潭內紅色的石頭,相傳就是老龍王的血。這個故事受益于經典名著《西游記》而廣為流傳,我雖然一直敬重魏征的執法公正,卻也為涇河老龍深為惋惜。里面還有三潭四潭,受制于時間精力,沒有一一探尋。
原路返回到入口處,就到了中華龍文化宮,這里據說是全國唯一的以龍文化為主題的展覽館,占地達3000余平米,據介紹,中華龍文化距今已有8千年的歷史,文化宮整體按照龍的起源、演變、習俗、藝術、故鄉和精神六部分擺布。進入展覽館,先看到一條金龍盤旋的動態圖,墻壁上是一副巨大的各種龍飛舞的浮雕,下到地下廳,先看到的是關于龍的起源的介紹,中華文化里圖騰的形成和龍圖騰的地位,然后是龍與道教,佛教的密切關系,各種道教、佛教圖畫中龍的形象。最醒目的要數敖光、敖明、敖順、敖吉四海龍王的塑像,各個威風凜凜、氣勢恢宏。接下來是關于龍的衣飾和器物,有龍袍、龍椅、龍旗、銅龍首、雙龍浮雕熏爐、雙獸鍋鼎、雕龍蘋果尊、飛龍盤、九龍玉璽、龍鳳瓷塤、龍柄青銅劍、如意、瓷枕、云龍筆筒、以及各種雕龍或有龍紋的玉璧、玉佩、玉環、玉硯、玉杯、玉帶、玉斧、銅鏡、瓶、壺、罐、缸、灶、瓦當、鎮石、筆架、琵琶、剪紙等。
還有各種神話傳說中的雕像和圖片,黃帝與蚩尤大戰、盤古開天地、秦始皇、屈原、龍生九子、伏羲與龍、女媧與龍等歷史或傳說里的故事和人物。以及歷史上一些名人,如孔子去拜訪老子后贊美老子說:“吾所見老子也,其尤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還有賀龍、李小龍、成龍和身著“龍”服的奧運冠軍,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涌現出的杰出人物,都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最后,就是各種民間習俗的介紹,如祭龍求雨、春節舞龍燈、二月二龍抬頭等習俗。
另外,還有大型多媒體演繹立體場景《柳毅傳書》,借助現代3D技術,實現了傳奇與科技的完美結合,再現了那段傳奇的現代魅力。墻上還裝裱有各代文人墨客如呂牧、趙時春、趙汝翼等人的詩篇,試舉趙汝翼《涇源吟頌》一詩:“浩渺涇源勢最雄,后梁宏濟接崆峒;千重雪浪翻銀練,一道霞光護彩虹。水泛桃花催駛急,橋抵秋雨臥波空;軒轅渡處今何在?留得湍聲萬石同。”
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說:“龍族的諸夏文化才是我們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數千年來我們自稱“華夏”,歷代帝王都說是龍的化身,而以龍為其符應,他們的旗章、宮室、輿服、器用,一切都刻畫著龍紋??傊埵俏覀兞南笳?,現在變為每個中國人的象征了?!崩淆執?,不僅是滋養萬世的涇河的發源地,而且是六盤山文化和中華龍文化的重鎮,那些悠久的傳說和神話,那些為了自由和獨立而捐軀的革命先輩,在當代應該更好地被解讀和弘揚,以彰顯出更強大的生命力,潤澤每個“龍的傳人”。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人,文學愛好者,作品散見于報刊、媒體。
點擊了解投稿事宜:《文粹齋》征稿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