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3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譯文】
樹林間的紅花已經(jīng)凋謝,花開花落,才有幾時,實(shí)在是去得太匆忙了。也是無可奈何啊,花兒怎么能經(jīng)得起那凄風(fēng)寒雨晝夜摧殘呢?
飄落遍地的紅花,被雨水淋過,像是美人雙頰上的胭脂在和著淚水流淌。花兒和憐花人相互留戀,如醉如癡,什么時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從來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東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無盡頭。
【譯文】
姹紫嫣紅的花兒轉(zhuǎn)眼已經(jīng)凋謝,春光未免太匆忙。也是無可奈何啊,花兒怎么能經(jīng)得起那凄風(fēng)寒雨晝夜摧殘呢?
著雨的林花嬌艷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淚。花兒和憐花人相互留戀,什么時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從來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東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無盡頭。
此詞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它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表面上是傷春詠別,實(shí)質(zhì)上是抒寫“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深切悲慨。這種悲慨不僅是抒寫一己的失意情懷,而且是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shù)痛苦的人生體驗(yàn)的浩嘆。
【注釋】
亡國之君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孟母齋詩詞經(jīng)典肖飛誦讀每天一首...
相見歡: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謝:凋謝。春紅:春天的花朵。
匆匆:一作忽忽。
無奈朝來寒雨:一作“常恨朝來寒重”。無奈,作常恨。寒雨:一作寒重。晚:一作曉。
胭脂淚:原指女子的眼淚,女子臉上搽有胭脂,淚水流經(jīng)臉頰時沾上胭脂的紅色,故云。在這里,胭脂是指林花著雨的鮮艷顏色,指代美好的花。胭脂,一作胭脂,又作燕支。
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意為令人陶醉。留,遺留,給以。醉,心醉。
幾時重(chóng):何時再度相會。
自是:自然是,必然是。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當(dāng)作于公元975年(北宋太祖開寶八年)李煜被俘之后。南唐滅亡,李煜被俘北上,留居汴京(今河南開封)二年多。待罪被囚的生活使他感到極大的痛苦。他給金陵(今江蘇南京)舊宮人的信說"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王铚《默記》卷下)。此詞即寫于作者身為階下囚時期。
李煜38歲時,宋師長驅(qū)渡江,迫圍金陵,明年城陷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違命侯。后被宋太宗趙光義毒死。
南唐在中主后期,已稱臣于宋。李煜在位時,一直卑屈事宋,歲時貢獻(xiàn),府藏為之空竭。但他仍不思振作,浮華奢侈,迷信佛教,終于為宋所滅。他在政治上是庸駑無能的皇帝,卻具有多方面的藝術(shù)才能,工書法、善繪畫、精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的造詣,詞的成就尤高。
這首詞是李在國亡后寫的,是國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的一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這后期詞作,凄涼悲壯,意境深遠(yuǎn),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后的大宗師,如王國維《人間詞話 所言:“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后的了。
李煜的詞,分為前后兩期,以宋太祖開寶八年(975) 他降宋時作為界線,這首詞屬於后期。前期的詞已表現(xiàn)出他非凡的才華和出色的技巧,但題材較窄,主要反映宮廷生活與男女情愛。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變?yōu)榍敉健G璧纳睿鰢纳钔矗碌淖窇洠顾脑~的成就大大超過了前期,抒發(fā)了明知時不再來而心終不死的感慨,藝術(shù)上達(dá)到很高的境界。
他希望以自己的一片赤誠,換取宋太祖的寬容之心:他主動削去唐號,稱江南國主,請罷詔書不名,貶損一切制度;宋使來唐,他衣紫抱,去甌吻;他每年從國庫拿出大量財(cái)物貢宋,名定曰助祭、助葬,名之曰犒師、買宴、賀節(jié)令;他還奉宋旨意,寫書與南漢主劉鋹,約與俱事宋。開寶六年(973),宋盧多遜來求《江南圖經(jīng)》,李煜深知這是宋將南伐的前奏,但他還是令人抄錄一本送去了。宋于是熟知江南十九州屯戍遠(yuǎn)近,戶口多寡,為用兵做好準(zhǔn)備。同年,南都留守林仁肇,密言后主,勸他乘宋疲于征討之時,出師壽春,以復(fù)故境。為了替后主起兵作開脫,林甚至說:“兵起日,請以臣舉兵外叛聞,事成國家饗其利,不成族臣家,明陛下不預(yù)謀。”后主膽量畢竟太小了,對此他竟不敢信從,而且聽信讒言把林酸殺了。是年,內(nèi)史舍人潘佑有感于國運(yùn)衰弱,用事者充位,憤切諫言,連上八疏,詞窮理盡。后主大怒,以為是其友李平所激,殺平,佑自剄。佑所上表章說:“陛下既不能強(qiáng),又不能弱,不如以兵十萬助收河?xùn)|,因率官朝覲,此亦保國家之良策也。”這話說得十分剴切。于宋,李繼既不敢稍事違抗,又不甘心俯首貼耳前去朝覲。他存的是僥幸心理。南唐晚亡一天,似乎他這個嗣主便算盡到了義務(wù),也算對得起列祖列宗了。
李煜太天真了。“天下一家,臥提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開寶七年,宋太祖遣李穆為國信使,持詔約煜同閱犧牲,且諭以王師將討,宜早入朝之意,煜以疾辭。王師將臨,煜大失所望,他回報(bào)說:“臣事大朝,冀全宗把,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于是修葺城堡,教習(xí)戰(zhàn)船,開始備戰(zhàn)。第二年,宋與吳越會師圍金陵,想欲盡室自焚不得,遂率百官親屬肉袒出降。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正月,李煜等一行人被押至汴梁(今河南開封),煜白衣紗帽待罪明德樓下。宋以他屢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為違命侯。同年,太祖死,太宗即位,改封隴西公。早在開寶四年,宋太祖就在汴京城南修造了禮賢館,其目的是為了招煜來降。后賜錢俶。覲見之日,太祖又賜煜冠帶器幣若干。太平興國二年(977),煜自言家累之重,太宗命增給月俸,另賜錢三百萬。煜心情抑郁,務(wù)為長夜飲,宋宮每日供酒三石。作為降王,宋帝在生活上并沒有難為他。但是他們卻剝奪了他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嚴(yán)。
這恨是那樣深長,那樣強(qiáng)烈。他無法擺脫,剪不斷,理還亂。他有時拼命飲酒,為的是暫時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經(jīng),但酒力一過,哀愁憂苦又一齊涌來;他有時又寄情夢幻,一餉貪歡,而一夢醒來,終究是幽凄寂寞。“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他只有用筆,用顫抖的心音,填寫一首又一首小調(diào),長歌當(dāng)哭。
相見歡(唐詩宋詞林花謝了春紅)-李煜-單曲-酷我音樂-好音質(zhì)用酷我
【賞析】
南唐后主的這種詞,都是短幅的小令,況且明白如話,不待講析,自然易曉。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飾裝做,扭捏以為態(tài),雕琢以為工,這些在他都無意為之;所憑的只是一片強(qiáng)烈直爽的情性。其筆亦天然流麗,如不用力,只是隨手抒寫。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起筆“林花”,但不是重點(diǎn),重的卻是“謝了春紅,太匆匆”:林花凋謝,遍地落紅。花開花落幾時許?春去太匆匆。無奈啊,嬌艷的花兒怎么能經(jīng)得起那朝來的寒雨晚來凄風(fēng)?春季是最美好的季節(jié),“春紅”是最美好的物品,“紅”最美麗的顏色。這樣美好的事物突然間竟自“謝了”,而且是“太匆匆”,多么令人惋惜感嘆!以“春紅”二字代花,乃至極美好可愛之花,既是修飾,更是藝術(shù);隨手拈來,直寫事物,乃天巧人工之筆。作者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當(dāng)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這就具有更豐富的內(nèi)容。“謝了”二字中所表現(xiàn)的惋惜感嘆之情本已十分強(qiáng)烈,然猶嫌言不盡意,復(fù)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著力形容,使惋惜感嘆之情更加突出。一個“太”字,責(zé)怨甚也。在后主看來,好端端的一個“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的南唐之匆匆衰敗,頃刻滅亡,不正象林花之突然凋謝嗎?這林花的形象中,深深寄托著失家亡國的悲傷。短短的六個字中,包容著極深廣的內(nèi)容。這便是所謂取一于萬而涵蓋萬有。杜甫《曲江》“風(fēng)飄萬點(diǎn)正愁人”,晏殊《破陣子》“荷花落盡紅英”,表現(xiàn)的都是對有情之生命面臨衰敗之際的哀惋感嘆之情,但都沒有后主這句的感情深厚。此處的“春紅”二字己遠(yuǎn)為下片的“胭脂”作根,相互照應(yīng)。時序推遷,林花凋謝,這本是有情之生命的必然,“春紅”自然衰謝,雖是可惜,尚可開解,如今卻“太匆匆”地遭到“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風(fēng)刀霜劍”的不斷摧殘,于是寄予了憤慨的責(zé)怨。《紅樓夢》里林黛玉的《葬花詞》中寫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風(fēng)刀霜劍嚴(yán)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和后主的這句詞描寫的情景十分相似。“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這個九字長句道出了林花匆匆凋謝的原因;“朝”與“晚”、“雨”與“風(fēng)”的對舉,極盡朝風(fēng)暮雨摧殘施虐的無可抗?fàn)幹w;也抒發(fā)出了(對“物”、“我”一體的)哀嘆!“無奈”二字進(jìn)一步表顯出人們無力回天任風(fēng)雨,只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無能為力的怨恨憤慨了。
下片寫惜春、戀春、戀春紅,嘆不能再復(fù)重。人生長恨有如水長東。“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風(fēng)雨后滿地的落紅,像是美人臉上和著胭脂流淌的眼淚;見花淚,人心碎,悲傷凄惜心迷醉;相問何時能重會?嘆,人生從來怨恨多,恰似長江東逝水!面對美好事物之殞落,而又愛莫能助,其情該是何等痛苦難堪。所以接著便由寫花的零落,轉(zhuǎn)到寫人思想感情之痛苦。“胭脂淚”是說飄落遍地的紅花,被夾著晚風(fēng)吹來的寒雨打濕,猶如美人傷心之極而合著胭脂滴下的血淚。“胭脂淚”三字是用擬人手法由花轉(zhuǎn)入寫人的交接點(diǎn)。胭脂,是林花著雨的鮮艷顏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象喻的是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淚,就花而言,是“梨花一枝春帶雨”的“雨”;就人而言,是“感時花濺淚”的“淚”。花之雨滴猶人之淚點(diǎn),人之淚點(diǎn)猶花之雨滴。雨淚交流,物我同一,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何者為雨,何者為淚,其狀物抒情真是傳神入妙。詞人賦予“謝了春紅”的“林花”以“淚”,就使其人格化了,這“淚”既是“林花”哀傷自己匆匆凋謝的眼淚,也是詞人自己的惜紅傷春之淚,當(dāng)然,這一切都是以詞人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為基礎(chǔ)的。——是詞人有感于昔日的帝王生活,在那“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的襲擊下,——在宋兵的刀槍威逼下,過早的被斷送,因而流下傷心之淚。這“胭脂淚”就是“以血書著”!“胭脂淚”三字,異樣哀艷,尤宜著眼。這是援于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濕”的名句。以“淚”代“濕”,于是便青出于藍(lán),而大勝于藍(lán),便使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無限。“相留醉”三字,含蓄蘊(yùn)藉,情意婉轉(zhuǎn)。不僅是寫人與花互相留戀到了如癡如醉的情境;更是寫見林花遭風(fēng)雨的無情摧殘、匆匆掉落慘景后的悲傷凄惜之甚,心如迷醉的情狀。“無可奈何花落去”,春歸去,人將亡;正如后主的自嘆:“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淚”字神奇,“醉”亦神奇。此醉,非陶醉之俗義,蓋悲傷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幾時重?”落花有意,然而風(fēng)雨無情,美景難再。“破鏡不重照,落花難上枝。”“此恨綿綿無絕期!”過片三字的三疊句,前二句換仄韻,后一句歸原韻,緊接一個九字的長句,有韻律,節(jié)奏感強(qiáng),別有風(fēng)致。“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也是運(yùn)用疊字銜聯(lián)法。前六字寫“恨”,后三字寫“水”。啊,“人生長恨”之綿綿無期,猶如那滔滔滾滾東流的江水,無窮無盡、無止無休。“東”字與前面的紅、匆、風(fēng)、重等字諧韻,字韻響亮,節(jié)奏感強(qiáng),在句式結(jié)構(gòu)上,它與上片末句同為連貫的二四三式的九字長句,它的感情凝重而又一以貫之,猶如突然決堤的洶涌奔流的江水,這是詞人肺腑中傾瀉而出的感情激流,這是詞人深深的哀嘆!上片的“朝來”、“晚來”與下片的“長恨”、“長東”,前后呼應(yīng)更增其異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強(qiáng)烈的感染力量。
過片三字句三疊句,前二句換暗韻仄韻,后一句歸原韻,別有風(fēng)致。但“胭脂淚”三字,異樣哀艷,尤宜著眼。于是讓人們想到杜甫的名句“林花著雨胭脂濕”(《曲江對雨》),此乃南唐后主也熟讀杜詩之證也。后主分明從杜少陵的“林花”而來,而且因朝來寒“雨”竟使“胭脂”盡“濕”,其思路十分清楚,但是假若后主在過片竟也寫下“胭脂濕”三個大字,便成了老大一個笨伯,鸚鵡學(xué)舌,難有意味。他畢竟是藝苑才人,他將杜句加以消化,提煉,只運(yùn)化了三字而換了一個“淚”字來代“濕”,于是便青出于藍(lán),而大勝于藍(lán),便覺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無限。
“淚”字已是神奇,但“醉”亦非趁韻諧音的妄下之字。此醉,非陶醉俗義,蓋悲傷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末句略如上片歇拍長句,也是運(yùn)用疊字銜聯(lián)法:“朝來”“晚來”,“長恨”,“長東”,前后呼應(yīng)更增其異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強(qiáng)烈的感染力量。顧隨先生論后主,以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其美中不足在“恰似”,蓋明喻不如暗喻,一語道破“如”“似”,意味便淺。按這種說法,則“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恰好免去此一微疵,使盡泯“比喻”之跡,而筆致轉(zhuǎn)高一層矣。學(xué)文者于此,宜自尋味,美意不留,芳華難駐,此恨無窮,而無情東逝之水,不舍晝夜,“淘盡”之悲,蘇軾亦云,只是表現(xiàn)之風(fēng)格手法不同,非真有異也。
【賞析】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李煜)在線試聽_唐詩宋詞_高音質(zhì)歌曲_九酷...
南唐后主的這種詞,都是短幅的小令,況且明白如話,不待講析,自然易曉。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飾裝做,扭捏以為態(tài),雕琢以為工,這些在他都無意為之;所憑的只是一片強(qiáng)烈直爽的情性。其筆亦天然流麗,如不用力,只是隨手抒寫。這些自屬有目共見。但如以為他這"隨手"就是任意"胡來",文學(xué)創(chuàng)作都是以此為"擅場",那自然也是一個笑話。即如首句,先出"林花",全不曉畢竟是何林何花,繼而說是"謝了春紅",乃知是春林之紅花,--而此春林紅花事,已經(jīng)凋謝。可見這所謂"隨手""直寫",正不啻書家之"一波三過折",全任"天然","不加修飾",意欲成"文",誠夢囈之言也。
且說以春紅二字代花,即是修飾,即是藝術(shù),天巧人工,總須"兩賦而不來"方可。此春紅者,無待更言,乃是極美好可愛之名花無疑,可惜竟已凋謝。調(diào)零倘是時序推遷,自然衰謝,雖是可惜,畢竟理所當(dāng)然,尚可開解;如今卻是朝雨暮風(fēng),不斷摧殘之所致。名花之凋零,如美人之夭逝,其為可憐可痛,不止倍蓰。以此可知,"太匆匆"一句,嘆息中著一"太"字;"風(fēng)雨"一然,憤慨中著一"無奈"字,皆非普通字眼,質(zhì)具千鈞,情同一慟矣。若明此義,則上片三句,亦千回百轉(zhuǎn)之情懷,又匪特一筆三過折也。講說文學(xué)之事,切宜細(xì)思尋玩,方不致誤認(rèn)古人皆荒率淺薄之妄人,方能于人于己兩有所益。
過片三字句三疊句,前二句換暗韻仄韻,后一句歸原韻,別有風(fēng)致。但"胭脂淚"三字,異樣哀艷,尤宜著眼。于是讓人們想到杜甫的名句"林花著雨胭脂濕"(《曲江對雨》),此乃南唐后主也熟讀杜詩之證也。后主分明從杜少陵的"林花"而來,而且因朝來寒"雨"竟使"胭脂"盡"濕",其思路十分清楚,但是假若后主在過片竟也寫下"胭脂濕"三個大字,便成了老大一個笨伯,鸚鵡學(xué)舌,難有意味。他畢竟是藝苑才人,他將杜句加以消化,提煉,只運(yùn)化了三字而換了一個"淚"字來代"濕",于是便青出于藍(lán),而大勝于藍(lán),便覺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無限。
"淚"字已是神奇,但"醉"亦非趁韻諧音的妄下之字。此醉,非陶醉俗義,蓋悲傷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末句略如上片歇拍長句,也是運(yùn)用疊字銜聯(lián)法:"朝來""晚來","長恨","長東",前后呼應(yīng)更增其異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強(qiáng)烈的感染力量。顧隨先生論后主,以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其美中不足在"恰似",蓋明喻不如暗喻,一語道破"如""似",意味便淺。按這種說法,則"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恰好免去此一微疵,使盡泯"比喻"之跡,而筆致轉(zhuǎn)高一層矣。學(xué)文者于此,宜自尋味,美意不留,芳華難駐,此恨無窮,而無情東逝之水,不舍晝夜,"淘盡"之悲,蘇軾亦云,只是表現(xiàn)之風(fēng)格手法不同,非真有異也。
【賞析】
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評賞-教育-高清正版視頻在線觀看–...
這首詞即景抒情,通過傷春來抒發(fā)亡國亡家之痛。詞人將春花凋謝,水長東流這類自然界的規(guī)律與“人生長恨”相比照,實(shí)乃歷經(jīng)悲酸所悟,正如王國維所說的:“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了。
詞的上闋寫景以暮春時節(jié),雨打風(fēng)吹,落紅無數(shù),春去匆匆,喻帝王生活之消散,作畫之短暫,表達(dá)了一種無可奈何之心境。首句“林花謝了春紅”,似純?nèi)粚懢埃瑓s是景中含情,“春紅”,既代表著美好季節(jié),又代表著美好之色彩。春花不全紅,紅是艷色,故以紅代表所有春花。如此美好的景物,卻落得“謝了”之結(jié)局,情之哀切, 不言自明。“了”字作為語助詞,有完成義,是加重語氣之口吻,既表現(xiàn)林花“完了”的現(xiàn)狀,又是詞人的沉重嘆惋。接下去“太匆匆”三字,以淺顯的口語,把自己對生命無常和人生的挫折之悲濃縮于其中,著一“太”字,使前句所喚起的嘆惋之情更為強(qiáng)烈。末句“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句,以九字長句,直敘林花匆匆謝去之因,實(shí)乃大自然風(fēng)雨相摧之故。此句是描述暮春實(shí)景之景語,也暗喻南唐國亡緣于外力打擊,是情語。“朝”、“晚”二字,是朝朝暮暮之意。“寒雨”的“寒”字,點(diǎn)出了“雨”之冷酷。“風(fēng)”字雖未及“寒”,但晚來之風(fēng),又有寒雨相伴,其寒不言而喻。朝朝暮暮,雨打風(fēng)吹,“林花”又如何能不過早盡落呢?寥寥數(shù)字,不獨(dú)告知了“春紅”落盡之氣候原因,透出了風(fēng)風(fēng)雨雨數(shù)量之多,對花摧殘之久、打擊之重,且把“無奈”二字寫足了。失意人偏遇失意物,嘆“林花”,宛然也是自嘆了。詞的上闋雖然是狀客觀之景物,卻借“太匆匆”、“無奈”諸詞,使句意染上了主觀情調(diào)。
詞的下闋轉(zhuǎn)寫對“林花”的眷戀之情,暗喻人事,抒發(fā)了好景不現(xiàn)、失國難復(fù)之恨。首句“胭脂淚”,用擬人手法,女子臉抹胭脂,淚流過臉即成“胭脂淚”。這是承“林花謝了春紅”句,語意雙關(guān)。就花而言指朝暮風(fēng)雨俱侵,雨打落紅,狀如胭脂之淚,是藝術(shù)聯(lián)想。就人而言,則是流年憂患哀傷,泣血成淚。事實(shí)上,李煜不正是在那“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宋兵縱馬挺戟的脅迫下,倉皇辭廟的嗎?花本無淚,此淚,當(dāng)是李煜“以血書者”之淚,是他“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使然。此句雖從杜甫《曲江對雨》詩中“林花著雨胭脂濕”來,卻凄涼纏綿,無跡可求,更耐人涵詠。下面接以“相留醉”句,繾綣多情。“相留”二字,有的版本作“留人”,究竟花自留,花留人,抑或人留花?花自不甘凋零,落花自欲人戀,人自惜憐殘英,體味詞意,當(dāng)皆有之。“醉”字尤傳神,寫出了人花依依如癡似醉的情狀。這兩句,也是對風(fēng)雨無情,美景難再之哀嘆,所以下文繼之以疑問句式,提出了“幾時重”之問。“幾時重”,是盼重而又知其不可能,寫出了無可奈何的心情。末句是三字短句的緊迫急促之轉(zhuǎn)折,一氣呵成逼出了“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的九字長嘆。在節(jié)奏上,音節(jié)頓挫,“東”字與前面的“紅”、“匆”、“風(fēng)”、“重”字協(xié)韻,聲情合一,韻律感強(qiáng)。句式上,與前一個九字長句遙遙相應(yīng),同為連貫的二四三式九字句,一波三折,凝重而又一往無還,如開閘之水,洶涌澎湃。章法上,與前一個九字句相類,同是前面諸句的總結(jié)。當(dāng)無情的風(fēng)雨如巨大的陰影籠罩下來時,“相留醉”所表現(xiàn)的情意、“幾時重”所流露的冀望,便只剩下滔滔一片無盡無休的長恨了。此句氣象極為闊大,與《虞美人》詞結(jié)尾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九字十分相似,都以東流之水來表現(xiàn)悲愁之綿綿無盡,都以畫面、時空之拓展與延伸,展現(xiàn)愁恨之無涯;都以凈化了的感情、濃縮了的語言,負(fù)荷起超過字面含義的更豐富的思想,成為千古名句。但此句以“恨”比作“水”,將喻體與本體同納一句之內(nèi),“人生長恨”與“水長東”兩“長”相疊,音節(jié)上頓挫轉(zhuǎn)折,奔放中更多沉郁。兩句各有千秋。
這首詞是李煜從自己亡國之痛中提煉出來的人生哲理,是他在特定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特有情感。但由于其豐富、充實(shí)的內(nèi)涵,把個人感情與自然現(xiàn)象熔于一起的藝術(shù)表達(dá)方式,以及對人生經(jīng)歷的抽象和高度的概括,卻使它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李煜自身情感的樊籬,而具有普遍的意義。
【賞析】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 林花謝了春紅 ”,即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林花是春天最美好的事物,春紅是春天最美麗的顏色。這樣美好的事物、美好的顏色,突然間竟自“謝了”,多么令人惋惜感嘆。不僅林花是如此,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也是如此,社會人事也莫不如此。此所謂“一物一事,引而申之,觸類多通。”(周濟(jì)《宋四家詞選序》)宇宙萬物雖然紛繁復(fù)雜,但由于人類的聯(lián)想作用,許多事物可以類比,自然景物與社會人事可以相通。在后主看來,好端端的一個南唐之頃刻衰敗,不正像林花之突然凋謝嗎?這林花的形象中,深深寄托著亡國的悲傷。短短的六個字中,包容著極深廣的內(nèi)容。這便是所謂取一于萬而涵蓋萬有。杜甫《曲江》“風(fēng)飄萬點(diǎn)正愁人”,晏殊《破陣子》“荷花落盡紅英”,表現(xiàn)的都是對有情之生命面臨衰敗之際的哀惋感嘆之情,但都沒有后主這句的感情深厚。“謝了”二字中所表現(xiàn)的惋惜感嘆之情本已十分強(qiáng)烈,然猶嫌言不盡意,而續(xù)以“太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qiáng)化,使惋惜感嘆之情更加突出。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為林花凋謝之速而發(fā),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嘆,包蘊(yùn)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一句點(diǎn)出林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fēng)雨侵龔,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yàn)檫^多地櫛風(fēng)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嘆花,亦是自嘆。“無奈”云云,充滿不甘聽?wèi){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感愴。換頭“胭脂淚”三句,轉(zhuǎn)以擬人化的筆墨,表現(xiàn)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里,一邊是生逢末世,運(yùn)交華蓋的失意人,一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勝繾綣。
“胭脂淚”三字是由花轉(zhuǎn)入寫人的交接點(diǎn),遙接上片“林花謝了春紅”句。“胭脂淚”是從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濕”變化而來。林花為風(fēng)侵欺,紅悒鮫綃,狀如胭脂。胭脂,是林花著雨的鮮艷顏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象喻的是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胭脂淚”者,此之謂也。但花本無淚,實(shí)際上是慣于“以我觀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歷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紅樓夢》里林黛玉的《葬花詞》中寫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風(fēng)刀霜劍嚴(yán)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和后主的這句詞描寫的情景十分相似。“留人醉”,一作“相留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向之際,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著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癡、眷變難舍的情態(tài),極為傳神,而“幾時重”則吁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shí)現(xiàn)的悵惘與迷茫。 結(jié)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一氣呵成益見悲慨。
“人生長恨”似乎不僅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shù)痛苦的人生體驗(yàn)的浩嘆。
【作者簡介】李煜 . 古詩文網(wǎng)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后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違命侯。后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shù)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81篇詩文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李璟第六子。公元937—975年在位,國破降宋。后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shù)才華卻卓絕非凡。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被譽(yù)為“千古詞帝”,對后世影響亦大。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現(xiàn)存詞可確定者三十八首,存詩十六首。
,豪放,邊塞,戰(zhàn)爭,宴飲,早教,小學(xué)生必背古詩70首,小學(xué)生必背古詩80首
李煜(937~978) 五代詞人。南唐國君。字重光,初名從嘉。徐州(今屬江蘇)人,一說湖州(今屬浙江)人。南唐中主 李璟第六子。建隆二年(961)繼位,史稱后主。38歲時,宋師長驅(qū)渡江,迫圍金陵,明年城陷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違命侯。后被宋太宗趙光義毒死。
南唐在中主后期,已稱臣于宋。李煜在位時,一直卑屈事宋,歲時貢獻(xiàn),府藏為之空竭。但他仍不思振作,浮華奢侈,迷信佛教,終于為宋所滅。他在政治上是庸駑無能的皇帝,卻具有多方面的藝術(shù)才能,工書法、善繪畫、精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的造詣,詞的成就尤高。
李煜的詞,可以分為前后兩期,以宋太祖開寶八年(975) 他降宋時作為界線。前期的詞已表現(xiàn)出他非凡的才華和出色的技巧,但題材較窄,主要反映宮廷生活與男女情愛,如〔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喜遷鶯〕"曉月墜"、"宿云微"、〔一斛珠〕"晚妝初過"、〔菩薩蠻〕"花明月暗飛輕霧"等;也有寫離別相思的作品如〔清平樂〕"別來春半"等,寫景抒情,融成一片,比較健康可讀。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變?yōu)榍敉健G璧纳睿鰢纳钔矗碌淖窇洠?quot;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王□《默記》),使他的詞的成就大大超過了前期。〔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反映了他身世與詞風(fēng)的轉(zhuǎn)折。《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無言獨(dú)上西樓"等是他后期的代表作,主要抒寫自己憑欄遠(yuǎn)望、夢里重歸的情景,表達(dá)了對"故國"、"往事"的無限留戀,抒發(fā)了明知時不再來而心終不死的感慨,藝術(shù)上達(dá)到很高的境界。
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詞人的傳統(tǒng),又受了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將詞的創(chuàng)作向前推進(jìn)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現(xiàn)在:
①擴(kuò)大了詞的表現(xiàn)領(lǐng)域。在李煜之前,詞以艷情為主,內(nèi)容淺薄,即使寄寓一點(diǎn)懷抱,也大都用比興手法,隱而不露。而李煜詞中多數(shù)作品則直抒胸臆,傾吐身世家國之感,情真語摯。所以王國維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人間詞話》)
②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詞,往往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來反映現(xiàn)實(shí)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境界。"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烏夜啼〕)、"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清平樂〕)等名句,深刻而生動地寫出了人生悲歡離合之情,引起后世許多讀者的共鳴。
③語言自然、精煉而又富有表現(xiàn)力。他的詞不鏤金錯彩,而文采動人;不隱約其詞,卻又情味雋永;形成既清新流麗又婉曲深致的藝術(shù)特色。
④在風(fēng)格上有獨(dú)創(chuàng)性。《花間集》和南唐詞,一般以委婉密麗見長,而李煜則出之以疏宕。如〔玉樓春〕的"豪宕",〔烏夜啼〕的"濡染大筆",〔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見譚獻(xiàn)《復(fù)堂詞話》),〔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馬駒不受控捉"(周濟(jì)《介存齋論詞雜著》),兼有剛?cè)嶂溃_是不同于一般婉約之作,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正如納蘭性德所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zhì)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饒煙水迷離之致。"(《淥水亭雜說》)
李煜詩、文、詞以及書、畫創(chuàng)作均富,他的舊臣說他有《文集》30卷及"雜說"百篇。《郡齋讀書志》載《李煜集》10卷,《宋史·藝文志》也載《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直齋書錄解題》中載《南唐二主詞》1卷,現(xiàn)能見到的有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墨華齋本,錄李煜詞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為二首。后清代邵長光又錄得 1首,近代王國維為《南唐二主詞》補(bǔ)遺,增加了9首,不過其中有問題的似不少。據(jù)近代多數(shù)學(xué)者的意見,能確定為李煜詞的不過32首。其詞集注本有清劉繼增的《南唐二主詞箋》、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詞匯箋》、王仲聞的《南唐二主詞校訂》等。詹安泰的《 李璟李煜詞》,注釋頗詳。事跡見《新五代史》、《宋史》及馬令、陸游二家《南唐書》,今人夏承燾《南唐二主年譜》。
http://xima.tv/Sf4B8c http://xima.tv/rWRCeZ
【名家點(diǎn)評】
譚獻(xiàn)《詞辨》:"濡染大筆。"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后主為樊若水所賣,舉國與人。詞借傷春為喻,恨風(fēng)雨之摧花,猶逆臣之誤國,迫魁柄一失,如水之東流,安能挽滄海尾間,復(fù)鼓回瀾之力耶!"
俞平伯《讀詞偶得》:此詞全用杜詩'林花著雨胭脂濕',卻分作兩片,可悟點(diǎn)化成句之法。上片只三韻耳,而一韻一折,猶書家所謂'無垂不縮',特后主氣度雄肆,雖骨子里筆筆在轉(zhuǎn)換,而行之以渾然元?dú)狻WT獻(xiàn)曰:'濡染大筆。'殆謂此也。首敘,次斷,三句溯其經(jīng)過因由,花開花謝,朝朝暮暮,風(fēng)風(fēng)雨雨,片片絲絲,包孕甚廣。試以散文譯之,非恰好三小段而何?下片三短句一氣讀。忽人人事,似與上片斷了脈絡(luò)。細(xì)按之,不然。蓋'春紅護(hù)'二字己遠(yuǎn)為'胭脂'作根,而匆匆風(fēng)雨,又處處關(guān)合'淚'字。春紅著雨,非胭脂淚欽,心理學(xué)者所謂聯(lián)想也。結(jié)句轉(zhuǎn)為重大之筆,與'一江春水'意同,因此特沉著,后主之詞,兼有陽剛陰柔之美。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傷別,從惜花寫起。'太匆匆'三字,極傳驚嘆之神,'無奈'句,又轉(zhuǎn)怨恨之情,說出林花所以速謝之故,朝是雨打,晚是風(fēng)吹,花何以堪,人何以堪。說花即以說人,語固雙關(guān)也。'無奈'二字,且見無力護(hù)花,無計(jì)回天之意。一片珍惜憐愛之情,躍然紙上。下片,明點(diǎn)人事,以花落之易,觸及人別離之易。花不得重上故枝,人亦不易重逢也。'幾時重'三字輕頓;'自是'句重落。以水之必然長東,喻人之必然長恨,語最深刻。'自是'二字,尤能揭出人生苦悶之義蘊(yùn),與'此外不堪行','腸斷更無疑'諸語,皆重筆收來,沉哀人骨。"
唐圭璋《屈原與李后主》:"以水必然長東,以喻人之必然長恨,沉痛已極。"
一、關(guān)于胭脂淚"
胭脂淚,在這里并非指眼淚,而是指落花,指因?yàn)?quot;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而無奈繽紛的落英。
雨打落花,恰如春林之落淚,這應(yīng)該說是一個很美的況擬。正因?yàn)榇毫侄袦I,便賦予了林子於生命,使之如同賦予了細(xì)膩的情感,霎時栩栩如生。因?yàn)榇菏哦錅I,這樣的一種情懷,怎么不叫人們感動?怎么不叫人們?nèi)绨V如醉?怎么不叫人們心生希冀,盼望著再次一睹風(fēng)采?因此,下文很自然地就有了"留人醉""幾時重"。
這個過片,承上啟下,不動聲色之中卻宣泄了極其深婉的情緒,所以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結(jié)拍的"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為什么要恨"水長東"?前兩篇賞析都語焉未詳。其中賞析一下片開始就完全形如隔靴搔癢;賞析二(出於周汝昌先生之手)則祗談"此恨無窮,而無情東逝之水,不舍晝夜",因?yàn)槲茨艿辣M個中原委,讀者觀之,未免云里霧里,如此,如何鑒而賞之哉?周汝昌先生雖屬大家,於"淚""醉"之詮釋頗為精準(zhǔn),惜乎之后所述,了了草草,蕓蕓眾生難免莫知所妙矣。
那么為什么要長恨水東?知道"胭脂淚"就是落花,那么理解起來就很順暢、簡單:水長東之所以被人痛恨,就是因?yàn)闁|去之水將美麗的繽紛落英帶走了,那些曾經(jīng)給人們的環(huán)境帶來無限美好點(diǎn)綴、那些曾經(jīng)給人們視覺嗅覺帶來無限美的享受、那些曾經(jīng)給人們的的心情帶來無限歡愉的艷麗的鮮花,從此不復(fù)存在!此恨綿綿無絕期啊。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李煜吟花嘆水,無非就是表達(dá)一腔哀愁,而落花與他的種種失落正好絲絲入扣,形成了一種心靈上的"共振",這種情感又難免會激發(fā)讀者各種各樣類似的情緒,這種激發(fā)一旦形成,便又"共振"到讀者的心靈,美,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
二、關(guān)于"林花著雨胭脂濕"
"林花著雨胭脂濕"與"胭脂淚"比較,誠如周老先生說,堪稱青勝於藍(lán)。但是,另一個版本的杜詩是"林花著雨胭脂落",竊以為遠(yuǎn)勝"胭脂濕",勝藍(lán)之論,似乎便無從說起了。蓋"胭脂濕"只是一種狀態(tài)的描摹,傳達(dá)的是林花的一種風(fēng)姿而已,但是"胭脂落"則屬於一種動態(tài)的描摹,非常飽滿,這里面就難免會傳達(dá)出一種情緒,一種作者的傾向。周老先生以為南唐后主也熟讀杜詩,其實(shí)后主讀到的恐怕不是"胭脂濕",而是"胭脂落"。因?yàn)閺?quot;胭脂落"上更容易引發(fā)出"胭脂淚"來。
三、關(guān)于多版本詩句
"胭脂濕"更可能是"胭脂落",這個自然是一廂情愿,而李煜的"留人醉"也被人傳作是"相留醉",兩者間優(yōu)劣也是存在的。更重要的是,這種多版本的詩句,究竟是作者本人在不同時間段的修改導(dǎo)致,還是后人輾轉(zhuǎn)傳抄中的筆誤所指,很多已經(jīng)無法斷定了。除了以版本學(xué)原則確定之外,那些無法確定的,可以有一個"為古人尊"的原則,盡可能以更加出色的那個版本作為基本原作來處理。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表達(dá)作者情感的關(guān)鍵詞語及意象的是哪一句?
: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
這首詞里,李煜這樣唱他的痛苦、無奈、思念和怨恨:開頭一句就讓我們觸目驚心:林花,不是一朵兩朵花,而是許許多多的花,大片大片成林的花,而且這花是鮮艷的紅色,這就更加讓人想象到它們盛開時是多么的美麗、熱鬧,而“謝了春紅”之后是怎樣的凄涼,怎樣的慘不忍睹.于是,作者不禁感嘆埋怨說,太匆匆!實(shí)在是太快了,我還沒有欣賞夠啊!下面一句“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可以看作是凋謝了的林花對作者“太匆匆”這種感慨的回答,它說其實(shí)我也不想走得這么快啊,但是這一天到晚冰冷的風(fēng)雨逼迫我這樣,我也沒有辦法!當(dāng)然,這句詞也可以看成是作者在解釋林花為什么凋謝得這么快的原因.在這里,“林花謝了春紅”和“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都含有象征意義,“林花謝了春紅”象征著李煜過去美好生活的迅速消失,而“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則象征著現(xiàn)實(shí)對他的壓迫.
所以,這上半首詞既是寫自然界的變化,也是寫李煜自己生活的變化.下半首開頭“胭脂淚,相留醉”兩句寫的是一個送別的場面.“胭脂淚”,是說美女哭得凄凄慘慘,眼淚從臉上滑落,染上了胭脂的的紅色.這紅色的眼淚不斷地滾下來,它在我們的視覺和心靈上造成的沖擊,就跟“林花謝了春紅”有同樣的效果,互相之間形成了一種呼應(yīng).“相留醉”,美女留著我不讓走,不斷地給我勸酒,要一醉方休.這一句跟“太匆匆”也有呼應(yīng):“太匆匆”的是凋謝的林花,是自然界的事物,沒辦法留;這里要走的是人,所以還可以想辦法多留一會兒,因?yàn)橐蛔咧?“幾時重”?就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夠再會面了,一走之后,也許就一去不回,再也不會相見,“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從此人生永遠(yuǎn)只有綿綿不盡的怨恨悲傷,就象水一樣永遠(yuǎn)只能往東流.
詞的上片借景抒寫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作簡要分析。
:上片抒寫詞人傷春惜花,感嘆人生苦短、來日不多、無力改變現(xiàn)實(shí)的感慨。詞人借林花凋謝,春紅匆匆而去,表達(dá)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無奈”句點(diǎn)出這是環(huán)境使然,突出自身無力改變現(xiàn)實(shí)的慨嘆。
詞的下片“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一句是詞人的直抒胸臆嗎?試從修辭手法的運(yùn)用角度進(jìn)行分析闡述。
:不是詞人的直抒胸臆,是詞人表現(xiàn)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的比喻、比擬的間接抒情手法。“胭脂淚”對應(yīng)“林花謝春紅”,花無淚,但人有情,詞人將其人格化。“相留醉,幾時重”,即為花憐留人,人惜留花,彼此相識相知,眷戀難舍,但又無法實(shí)現(xiàn)。比擬的妙用將詞人的迷離和悵惘的心緒淋漓盡致地表達(dá)了出來。
愁 離愁 離別 故國 月亮 梧桐 相思 殘?jiān)?/a>
賞析“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兩句。
:寫出林花迅速凋謝后的殘春景象;表達(dá)作者對人生易逝的傷感.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一句,表達(dá)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人生愁恨與無邊際的水一樣長久;體現(xiàn)出人生愁恨的長久性和普遍性.
相見歡表達(dá)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xiàn)的則應(yīng)當(dāng)是他離鄉(xiāng)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dú)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dú)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dú)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dú)自莫憑欄”之理,因?yàn)闄谕饩吧鶗|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xiǎn)”,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jiān)掠痴罩髡叩逆萑灰簧?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yàn)榍榕c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造詣的還是結(jié)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來表現(xiàn)離愁時,或?qū)懗钪?如李白《遠(yuǎn)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或?qū)懗钪L,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qū)憫僦?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qū)懗钪?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diǎn)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nèi)心深處,無法驅(qū)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jié)合自身的體驗(yàn)而產(chǎn)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腳▲仄韻腳)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
⊙○⊙●○△,●○△,⊙●⊙○○●●○△。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