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外用有妙招
中醫外科用藥方法是我國中醫外科的特色與優勢治療方法,它是指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基本理論指導下,將中草藥制劑置于病變部位或孔竅、輸穴等部位,以發揮其清熱解毒、舒筋通絡、調和氣血、化瘀消癥、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等作用而達到治病目的。其直接作用于皮膚,簡單方便,易于操作,使用安全,療效較佳,不良反應小,為患者樂于接受,故能長久不衰。楊志波教授從事中醫外科事業35年,對于中醫外用藥稍有心得,所用中藥煎劑外用以作濕敷、涂擦、浸浴等,臨床療效頗佳,現總結如下,以供同道學習交流。
01腳濕氣洗方
【組成】馬齒莧30g 枯礬30g 枇杷葉30g 黃柏15g 苦參20g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主治】腳濕氣等癥見脫屑、丘疹、滲液、瘙癢等。
【方解】此類疾病多由生活、起居不慎,外感風、濕、熱、蟲、毒,或濕熱下注,或相互接觸傳染,感染淺部真菌,諸邪相合,郁于腠理而成。腳濕氣洗方具有清熱利濕解毒、祛風止癢之效,主治腳濕氣、體癬、特應性皮炎、毛囊炎等癥見皮膚丘疹、水皰、滲液、瘙癢的皮膚疾病。方中馬齒莧具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之效,外用可治療疔瘡癰疽、無名腫物,急性、亞急性皮炎等。孟詵曰:“濕癬白禿,以馬齒膏和灰涂敷。治疳痢及一切風,敷杖瘡。”枯礬一藥,《神農本草經》曰:“主寒熱,泄痢,白沃,陰蝕,惡瘡,目痛,堅骨齒。”因此方中加枯礬以加強燥濕、解毒、殺蟲之效;另取枇杷葉之苦寒之性,以清熱祛風止癢,《安徽藥材》亦記載其:“煎汁洗膿瘡、潰瘍、痔瘡。”因濕熱下注,郁阻肌膚,日久成毒,故加黃柏、苦參清熱利濕、解毒殺蟲。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解毒、祛風止癢之效。
【加減】腳濕氣癥見成簇或分散的皮下水皰,有瘙癢感,數天后水皰吸收隱沒,疊起白皮或趾間潮濕,皮膚浸漬發白,除去白皮,基底呈鮮紅色,劇烈瘙癢或局部潮紅、腫脹、疼痛等感染跡象者,加蒲公英、金銀花、赤芍等清熱涼血解毒之品,水煎煮15分鐘,待藥液放涼之后以濕毛巾浸潤藥液(以不滴水為度)濕敷于患處,1次15~20分鐘,每天2次。待患處滲液停止,潮紅基本消退后,腳濕氣患者再繼續以原方藥煎水浸浴患處,1次15分鐘,每天2次,連用3個月。若皮膚干燥、脫屑,瘙癢明顯,則加白花蛇蛇舌草、地膚子、白鮮皮等祛風止癢、解毒殺蟲之品,另枯礬減量至15g。需要注意的是,腳濕氣洗劑具有干燥、收斂的作用,因此皮膚干燥甚至皸裂者藥物浸浴患處每日1次,浸浴后使用水楊酸類軟膏、尿素軟膏外擦以潤膚殺蟲止癢。若皮損發生于前胸、后背、腹股溝、腋窩等油脂分泌較多或容易潮濕的部位,加性味苦澀、微寒之側柏葉、兒茶及黃精以清熱收斂止癢、燥濕殺蟲祛脂。若體癬發于上部,癥見瘙癢明顯、皮損較紅,可酌加薄荷以清熱疏風止癢。臨床用藥,不拘于一方,根據辨證論治及藥物功效、性味而隨證選方或加減。
02消炎方
【組成】側柏葉30g 兒茶20g 馬齒莧30g 金銀花20g 地骨皮20g 地膚子20g 黃柏15g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癤、甲溝炎初起等感染性皮膚病。
【方解】本病多由外感風熱、火毒之邪或因飲食不節,內傷脾胃,導致火毒內生,引起局部氣血凝滯,營衛不和,經絡阻塞,若不及時救治,則進一步形成膿腫。方中側柏葉苦澀微寒,歸肺、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祛痰止咳之功,善清血熱而又收斂,《本草正》曰:“善清血涼血,去濕熱濕痹,骨節疼痛。搗爛可敷火丹,散痄腮腫痛熱毒。”兒茶始載《本草綱目》,性味苦澀,有清熱生津、化痰,外用生肌止痛、收斂止血等作用。《本草正》:“降火生津,清痰涎咳嗽,治口瘡喉痹煩熱,止消渴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濕熱痢血,及婦人崩淋,經血不止,小兒疳熱、口疳、熱瘡、濕爛諸瘡,斂肌長肉,亦殺諸蟲。”常用于治療口腔炎、鼻炎、皮膚濕疹潰瘍等癥。金銀花“祛邪不傷正,清熱不寒涼”,配合馬齒莧以清熱解毒、散血消腫。地骨皮甘寒清潤,能清肺腎之虛熱,除有汗之骨蒸,為退虛熱、療骨蒸之佳品,《本草別說》記載地骨皮有治金瘡之用,此處與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之效的黃柏相互為用,即取其走表又走里之藥性而消、浮游之邪,又防單純清熱解毒而傷體表之陰血。此方方中諸藥合用,即去體表火熱毒邪,又不傷體表之陰血,對體表辨證屬外感風熱邪毒或內生火熱之邪均有良效。此處方藥以水煎煮一刻鐘后放涼局部濕敷,1天3次,1次20分鐘,或以患處浸于藥液中15分鐘。對于慢性毛囊炎癥,可酌加芒硝、千里光以殺蟲消腫。
03疥瘡洗方
【組成】百部40g 側柏葉40g 蛇床子40g 薄荷25g 苦參40g 白鮮皮40g 地膚子45g 黃柏35g 川芎35g
【功效】殺蟲止癢。
【主治】疥瘡。
【方解】疥瘡是由疥蟲寄生在人體皮膚引起的一種接觸傳染性皮膚病。《諸病源候論》云:“疥者,……多生于足,乃至遍體……干疥者,但癢,搔之皮起干痂。濕疥者,小瘡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蟲,人往往以針頭挑得,狀如水內瘸蟲。”以皮膚皺褶處隧道、丘疹、水皰、結節,夜間劇癢,可找到疥蟲為臨床特征。本病由接觸傳染所致,其傳染性很強,在一家人或集體宿舍中往往相互傳染,集體發病。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多因濕熱內蘊,蟲毒侵襲,郁于皮膚所致。據《抱樸子》記載曰:“治咳及殺蟲。”《本草拾遺》載百部能“火炙浸酒空腹飲,去蟲蠶咬,兼疥癬瘡”。因此,方中取性味甘、苦,微溫之百部為君以殺蟲止癢。陶弘景有言苦參:“惡病人酒漬飲之,患疥者服亦除,蓋能殺蟲。”《生草藥性備要》記載蛇床子:“敷瘡止癢,洗螆癩。”而濕疥者,小瘡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蟲,以所以苦參、蛇床子為臣來清熱燥濕、祛風解毒,加黃柏加強清熱燥濕,白鮮皮、地膚子祛風止癢之效。對于患疥日久,皮膚結節日久不消,佐以川芎活血散結,又能祛風止癢。此方藥可水煎后外洗,亦可浸浴,1天1次,1次20分鐘。用藥后配合硫軟膏外用,持續用藥2~3周,方可獲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