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本篇要點
本篇以“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為重點,討論病證的虛實、癥狀,以及重虛重實、經絡的虛實、脈的虛實等。
(原文)黃帝問曰:何謂虛實?
(譯文)黃帝問道:什麼叫虛實?
(原文)岐伯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譯文)岐伯回答說:所謂虛實,是指邪氣和正氣相比較而言的。如邪氣方盛,是為實證;若精氣不足,就為虛證了。
(原文)帝曰:虛實何如?
(譯文)黃帝問:那么虛實的情況各是什么樣的呢?
(原文)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余臟皆如此。
(譯文)岐伯說:以肺臟為例:肺主氣,氣虛的,是屬于肺臟先虛;氣逆的,上實下虛,兩足必寒。肺虛若不在相克的時令,其人可生;若遇克賊之時,其人就要死亡。其他各臟的虛實情況亦可類推。
(原文)帝曰:何謂重實?
(譯文)黃帝道:什麼叫重實?
(原文)岐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
(譯文)岐伯說:所謂重實,如大熱病人,邪氣甚熱,而脈象又盛滿,內外俱實,便叫重實。
(原文)帝曰:經絡俱實何如?何以治之?
(譯文)黃帝道:經絡俱實是怎樣情況?用什麼方法治療?
(原文)岐伯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故曰:滑則從,澀則逆也。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臟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
(譯文)岐伯說:所謂經絡俱實,是指寸脈急而尺脈緩,經與絡都應該治療。所以說脈滑象征著氣血暢盛,叫做順;脈澀象征著氣血虛滯,叫做逆。大凡人體虛實的情況和生物是一樣的,就是說呈現圓潤現象的都為生,呈現枯澀現象的都為死。若一個人五臟骨肉滑利,生命是可以長久的。
(原文)帝曰:絡氣不足,經氣有余,何如?
(譯文)黃帝道:絡氣不足,經氣有余的情況怎樣?
(原文)岐伯曰:絡氣不足,經氣有余者,脈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
(譯文)岐伯說:所謂絡氣不足,經氣有余,是指寸口脈熱而尺脈卻寒的情況。秋冬之時見到這樣現象的,為逆;而在春夏之時,就為順了。需要治療的是那種主病的逆象。
(原文)帝曰:經虛絡滿何如?
(譯文)黃帝問:經虛絡實的情況怎樣?
(原文)岐伯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譯文)岐伯說:所謂經虛絡實,是指尺脈熱滿而脈口寒澀,這種現象,若在春夏則死,若在秋冬則生。
(原文)帝曰:治此者奈何?
(譯文)黃帝問:怎樣治療這種病呢?
(原文)岐伯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譯文)岐伯說:絡實經虛的,灸陰刺陽;經實絡虛的,刺陰灸陽。
(原文)帝曰:何謂重虛?
(譯文)黃帝問:什么叫做重虛?
(原文)岐伯曰: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
(譯文)岐伯說:脈虛、氣虛、尺虛,這就叫做重虛。
(原文)帝曰:何以治之?
(譯文)黃帝問:怎樣辨別呢?
(原文)岐伯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框然;脈虛者,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
(譯文)岐伯說:所謂氣虛,是由于膻中之氣不足,表現為語言不能連續;所謂尺虛,是尺脈脆弱,表現為行步怯弱無力;所謂脈虛,是氣血都弱,陰陽不能應象。所有表現上面這些現象的病人,脈象滑利的,可以生;如果脈象澀滯,就會死的。
(原文)帝曰: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何如?
(譯文)黃帝問:寒氣上攻,脈氣盛滿而實,情況怎樣?
(原文)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
(譯文)岐伯說:脈實而有滑利之象的主生,脈實而有逆澀之象的主死。
(原文)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
(譯文)黃帝問:脈象實滿,手足皆寒,頭部熱,情況如何?
(原文)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
(譯文)岐伯說:在春秋可生,在冬夏就會死。有一種脈象浮而澀,脈澀而身又發熱的也會死的。
(原文)帝曰:其形盡滿何如?
(譯文)黃帝問:身形虛浮腫脹的情況怎樣?
(原文)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如是者,故從則生,逆則死。
(譯文)岐伯說:所謂身形虛浮腫脹,是指脈口急大而堅,尺脈卻反澀滯,像這樣,順就可生,逆就會死。
(原文)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
(譯文)黃帝問:怎樣叫順則生、逆則死?
(原文)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譯文)岐伯說:所謂順,就是手足溫和;所謂逆,就是手足寒冷。
(原文)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
(譯文)黃帝問:新產后而患熱病,脈象懸小,它的變化怎樣?
(原文)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譯文)岐伯說:手足溫暖的可生,如手足寒冷,就會死的。
(原文)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
(譯文)黃帝問:乳子而感受風熱,出現喘息有聲,張口抬肩癥狀,它的脈象怎樣?
(原文)岐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
(譯文)岐伯說:脈象浮緩,尚有胃氣的,可生;如果脈現小急,是真臟脈現,就會死的。
(原文)帝曰:腸澼便血,何如?
(譯文)黃帝問:腸中赤痢的變化怎樣?
(原文)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譯文)岐伯說:痢兼發熱的,則死;身體寒冷不發熱的,則生。
(原文)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
(譯文)黃帝道:痢疾而下白沫的變化怎樣?
(原文)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原文)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
(譯文)黃帝道:痢疾而下膿血的怎樣?
(原文)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譯文)岐伯說:脈象小澀的會死;滑大的則生。
(原文)帝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
(譯文)黃帝道:痢疾病,身不發熱,脈搏也不懸絕,預后如何?
(原文)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臟期之。
(譯文)岐伯說:脈搏滑大者生;脈搏懸澀者死。五臟病各以相克的時日而預測死期。
(原文)帝曰:癲疾何如?。
(譯文)黃帝問:癲疾的情況怎樣?
(原文)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己;脈小堅急,死不治。
(譯文)岐伯說:脈來搏而大滑,其病慢慢的會自己痊愈;要是脈象小而堅急,是不治的死證。
(原文)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
(譯文)黃帝道:癲脈象虛實變化怎樣?
(原文)岐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
(原文)帝曰:消癉虛實何如?
(譯文)黃帝道:消渴病脈象的虛實怎樣?
(原文)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譯文)岐伯說:脈見實大,病雖長久,可以治愈;假如脈象懸小而堅,病拖長了,那就不可治療。
(原文)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①
(譯文)黃帝道:形度,骨度,脈度,筋度,怎樣才測量的出來呢?
(原文)帝曰:春亟治經絡;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府;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
(譯文)黃帝道:春季治病多取各經的絡穴;夏季治病多取各經的俞穴;秋季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季主閉藏,人體的陽氣也閉藏在內,治病應多用藥品,少用針刺砭石。但所謂少用針石,不包括癰疽等病在內,若癰疽等病,是一刻也不可徘徊遲疑的。
(原文)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陽傍三痏,與纓脈各二。掖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暴痛筋軟,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俞。
(譯文)癰毒初起,不知他發在何處,摸又摸不出,時有疼痛,此時可針刺手太陰經穴三次,和頸部左右各二次。生腋癰的病人,高熱,應該針足少陽經穴五次;針過以后,熱仍不退,可針手厥陰心包經穴三三次,針手太陰經的絡穴和大骨之會各三次。急性的癰腫,筋肉攣縮,隨著癰腫的發展而疼痛加劇,痛得厲害,汗出不止,這是由于膀胱經氣不足,應該刺其經的俞穴。
(原文)腹暴滿,按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少陰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員利針。霍亂,刺俞傍五,足陽明及上傍三。刺癇驚脈五,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傍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
(譯文)腹部突然脹滿,按之不減,應取手太陽經的絡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兩傍三寸的少陰腎于穴各刺五次,用員利針?;魜y,應針腎俞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陽明胃俞及胃侖穴各三次。治療驚風,要針五條經上的穴位,取手太陰的經穴各五次,太陽的經穴各五次,手少陰通里穴傍的手太陽經支正穴一次,足陽明經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陰經筑賓穴三次。
(原文)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風濕之病也。
(譯文)凡診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粗急發喘逆等病,如肥胖權貴人患這種病,則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所造成的。凡是郁結不舒,氣粗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憂郁所引起的。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聾,大小便不通,都是因為情志驟然激蕩,陽氣上迫所致。有的病不從內發,而由于外中風邪,因風邪留戀不去,伏而為熱,消爍肌肉,著于肌肉筋骨之間。有的兩腳偏跛,是由于風寒濕侵襲而成的疾病。
(原文)黃帝曰: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譯文)黃帝道:黃疸、驟然的劇痛、癲疾、劂狂等證,是由于經脈之氣,久逆于上而不下行所產生的。五臟不和,是六腑閉塞不通所造成的。頭痛耳鳴,九竅不利,是腸胃的病變所引起的。
【注釋】①這一句因與上下文不相銜接,故疑為錯簡。下面諸節在內容上能銜接,卻改變了行文方式,非問答形式了,也讓人心存疑慮——古文獻保存至今尚能保持原貌的恐怕基本沒有可能性。
編后記:凡人之病,不外乎陰陽,而陰陽之分,總不離乎表里虛實寒熱六字盡之。何謂虛何謂實,本篇即回答了這個問題,也即“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故本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篇關于消癉也即糖尿病的論述:“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碧悄虿〖葘儆凇案吡褐病?,那不管有病沒病,少吃大魚大肉,就顯得十分必要。
認識一味中藥——穿心蓮(歸類:清熱藥)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用于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頓咳勞嗽,池瀉痢疾,熱淋澀痛,癰腫瘡瘍,毒蛇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