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彭鷺
《三字經》第一部分: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為止,這段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譯文】
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長過程中,后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點評】
人生下來原本都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譯文】
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始終關注孩子,并認真教育孩子。
【點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專心致志,一刻也不能放松。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譯文】
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為孟子專心讀書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有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育他。
【點評】
孟子之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作為孩子,要理解這種教育,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譯文】
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個個科舉成名。
【點評】
僅僅教育,沒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學業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譯文】
僅僅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那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又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點評】
嚴師出高徒,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的必經之路。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分,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譯文】
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肯定沒有作為。
【點評】
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后總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應該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珍惜自己人生中的美好時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譯文】
玉不打磨雕刻,不可能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點評】
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煉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朗誦者簡介
中國校外教育名師
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
中國詩歌協會朗誦演唱專業委員會委員
廈門市朗誦學會會長
曾獲得2015年世界華語詩歌朗誦大獎
曾獲得2015年世界詩人大會朗誦特別獎
獲得2016“全民閱讀書香中國”北京青年朗誦大賽一等獎
文中插圖摘選自互聯網,在此感謝攝影者愛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