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昀為人低調有內涵,很少有人能從他淡定自若的外表看出,這個孩子曾經在童年時候受過那么多創傷:
父母離異,母親出國,父親再婚,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母親七八年才見一次面,而父親更像一個浪蕩在外的游子很少有時間來關注自己的這個兒子……
幸而爺爺奶奶的全心撫育讓張若昀不缺愛,可是他還是心心念念著父母的關懷,曾在凌晨寫下給父親的微博,而后秒刪:
“我從前總有一個幻想,什么時候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世界,邀請你來;寒冬臘月的外面下著雪,咱們把著窗子涮著鍋,幾分辛苦幾分運氣,我們說說這生活~~然后你咂著杯酒,笑說那些老故事,當年也是如何如何~~你人品如何如何~~”
小時候的張若昀曾因為家庭的緣故,內心十分孤獨,他后來成名接受采訪說:“孤獨就是孤獨,過去了也就接受了,不要老去想它就好像在責怪某件事。”
即使受到這么多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張若昀還是長成了一個開朗通透的男人,他和妻子唐藝昕的愛情是娛樂圈難得一見的清流,并沒有因為父母的緣故而變得偏激,對婚姻的產生極端的認知。
當他談及父母曾經的婚姻時,顯得云淡風輕:“我的父母在一起時,也沒覺得將來要分開”。
或許只有當一個人意識到,我們無法改變那些既成事實的因素,才能去自我反省:我該如何擺脫原生家庭中那些不好的影響。
認知行為療法認為:人的情緒來自自己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念,而非來自事情本身。
用認知療法代表人物貝克的話說,就是“適應不良的行為與情緒,都源于適應不良的認知”。
要想改變我們的人生,就要提升自我的認知能力,將自己的意識與原生家庭剝離開來。
只是很多時候,很多人,并沒有那么幸運,原生家庭帶給一個人的痛苦,也許花再多時間都難去釋懷。
因為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所以對父母來說,給孩子營造具有豐富內涵、情緒穩定的家庭環境至關重要。
壹
女演員毛曉彤曾因為被父親勒索5000萬,上了微博熱搜。
事情是這樣的:
在節目《法眼大律師》的某一期中,一位姓李的男子上節目尋求幫助,希望明星女兒支付贍養費。
訴求的原因是女兒拒不認他,所以要女兒支付5000萬補償。
這位男子在節目中表示,他和妻子在女兒10個月的時候就離婚再娶。考慮到是個女兒的原因,所以,一直讓孩子跟著媽媽的生活。說女兒很小的時候跟自己關系很好,甚至上中戲的學費都是他出的。
大學畢業后,女兒工作了,紅了,就不認他了,甚至沒有買過禮物,這讓他很寒心。
說到去劇組探女兒的班,工作人員告訴他:你女兒說和你有矛盾,所以不見你,他當時如同五雷轟頂,畢生難忘。
這位男子描述的口中的女兒,就是毛曉彤,而這名男子,就是她的生父。
難以想象,這個生下自己女兒的人竟然會惡狠狠的說:
毛曉彤現在對于他而言一點都不重要,就想一次性拿到這5000萬以后井水不犯河水,要不就帶著她一起下地獄。
隨后,他向節目導演發的短信也被爆出,要求毛曉彤改回李姓,希望自己的生活質量和一手把毛曉彤帶大的母親享受相同的待遇。
網友的評論一針見血:是不是覺得一顆精子能賣5000萬。
節目中的律師很委婉的表達說:生了小棉襖,現在來要貂皮大衣。
毛曉彤父親并沒有履行父親的職責,更沒有支付撫養費。
如今,他出面詆毀女兒,無非見女兒有了名氣,想要從她身上獲得好處。
這樣的父親真的對女兒有一絲愛嗎?
事實證明,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甚至對孩子只有索取沒有憐愛。在這樣的遭遇和家庭環境中長大的人,怎么可能沒有一絲創傷留在心底?
家應該是港灣,父母應該是我們最后的溫床,可對有些人來說,原生家庭就像一個魔鬼,不斷榨干自己身上的精神和物質。
貳
有句話說:“所有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窮其一生,也未必能走出傷害。”
《奇葩說》辯手姜思達曾在節目上爆料說:“我沒有安全感,很難相信別人。哪怕這個人再熟,我都沒有辦法百分之百地把自己的心交給對方。”
在他的記憶里,家不是溫馨的地方,而是冰冷的戰場。
父母總吵架,別人的家里歡聲笑語,自己的家里劍拔弩張。
父親喜怒無常,動輒為了一點小事就要打他,他一直戰戰兢兢,活在恐懼之中。
姜思達說:“爸爸說過我是他最重要的人,但我沒有看出來。”
他知道自己膽怯、自卑,還自我厭惡,卻又無力改變。
面對鏡頭回憶往事時,他控制不住情緒痛哭起來,就像多年前那個被父親打罵后慌亂的小孩。
如今的他,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有了多少粉絲、拿了多少獎項,都無法彌補原生家庭帶給他的挫敗。
那些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口,日久經年,仍難以愈合。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童年幸福,成年后容易重復幸福,而一個人童年不幸,成年后也會重復不幸。
而一個人最大的不幸,就是要用一生來擺脫原生家庭。
國內創傷治療專家施琪嘉教授說過:
一個人早年遭遇的創傷,沒有妥善處理,即使現在看起來相安無事,但遲早會發作,要么傷害他人,要么傷害自己。它還會縱向傳遞給孩子,養出受傷的小孩。
叁
美國心理學家貝弗莉·恩格爾的經典作品《這不是你的錯》中就講述了原生家庭給人們帶來的童年創傷,以及如何治愈的問題。
《這不是你的錯》中有一個觀點很受人喜歡:
童年期遭遇過父母虐待或漠視的人,可能一生都會活在羞恥的陰影下。
這里說的虐待不只是身體上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虐待。
被虐待的孩子普遍會認為:“如果我聽話一點,爸爸就不會打我了。”
“爸爸媽媽之所以這么對我,是因為我不值得被愛。”
當他們遭受傷害又無力自保時,就會產生羞恥感。
這份羞恥感,會給它們帶來很多傷害:
第一,自我評批和自我責備。這里不是指正常的反省,而是過度的自我反省,不允許自己犯錯,一旦犯錯就拼命責怪自己。
第二,自毀行為。比如用香煙、酒精傷害身體,有數據顯示,在濫用酒精和藥物的人中,三分之二的人都在童年遭受過虐待或漠視。
第三,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美好的事物。明明是靠自己的能力取得了成就,但總覺得自己不配,認為他人不會喜歡真實的自己。
第四,喜歡取悅別人。是一個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對別人的贊美和認同有強烈的上癮感。
第五,重復虐待循環。有數據表明,在美國受虐婦女收容所中,有90%的女性在童年時期遭受過虐待或漠視;而另一些則是通過羞辱、貶低自己的伴侶和子女,依靠施虐來擺脫自己的羞恥感。
當我們無法從原生家庭中得到尊重關愛,當我們遭遇到父母的虐待或者冷漠,我們就會自我否定,甚至自我傷害,不僅如此,我們還會讓這份傷害,持續循環,讓悲劇繼續發生在下一代身上。
這才是最令人恐怖的地方。
換句話說,曾經的受虐者,變為如今的施虐者。
誠如書中所說:一個人的命運,根源在原生家庭。每個遭遇原生家庭傷害的人,都是無辜的,是沒有錯的。我們大可不必因為原生家庭的傷害,就活在羞恥感中。
扔掉羞恥感,從原生家庭的沼澤中走出來,我們才能自我治愈,避免悲劇在新生家庭中再次上演。
東野圭吾說過: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是父母無法選擇,發給你什么牌,你只能盡量打好它。
貝弗莉·恩格爾推薦了一個方法叫自我悲憫,它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擺脫羞恥感。
它包括五方面:自我理解、自我寬恕、自我接納、自我關愛、自我鼓勵。
這五點歸根結底,就是接納自己,愛自己。
而自我理解,是接納自己的首要一步。
試著列出那些讓自己感覺最羞恥的事情,比如酗酒、被人虐待或者虐待他人,再去尋找事件背后的源頭:
你打罵孩子,是因為你曾經遭受父親的暴打。
你酗酒,是因為自己的爸爸媽媽酗酒。
當你意識到這些讓你羞恥的事,都情有可原時,你才不會苛責自己,你才會認識到錯誤并且承認,你已經傷害到自我和他人。
有了自我理解,我們才能自我接納。
我們才能敞開心扉,接納自身的缺點和過錯,對自己說:我承認我不完美,但我接受這樣的自己,我原諒自己,我會越來越好。
所以各位父母,如果原生家庭傷害了你,告訴自己,你并沒有錯,拋棄羞恥感,放下傷痛,善待自己。然后給孩子一個幸福溫暖的家,不要讓你的孩子也活在這種陰影里。
要知道,你現在的家庭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
我們可以重新創造一種家庭文化,營造一種家庭氛圍。過去那些不好的東西,努力改變它,不要延續下去。而過去那些好的品格、經驗,那就傳承下去。
我們現在所營造的家庭氛圍,將會影響著孩子一生的幸福。
Professor點評:
原生家庭的意義不是我們如何苦口婆心地教導孩子。我們不必對孩子說,你以后長大一定要重視你的家庭,愛護你的妻子。如果我們在家和愛人互相擁抱,愛護尊重彼此,那孩子自然便會懂得家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