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簡稱“國畫”歷史悠久,傳統豐富、風格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在世界美術領域自成體系。中國畫從表現內容上可以分為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 ,從表現形式上可分為寫意畫、工筆畫、工寫畫、界畫等等。從裝裱款式上可分為立軸、手卷、鏡片、側頁、中國畫十分重視對象本質的表現,講究形式美,要求畫面“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中國畫構圖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也不受焦點透視的影響,處理空間是有極大的靈活性,畫面空白運用的獨具特色。注重文學、書法、篆刻和繪畫的有機結合,使得詩、書、畫、印成為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千百年來文化雅士對冰雪有過無數贊譽的千古絕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犁花開”,描述了雪后萬物潔白、銀裝素裹的美妙景色。莊子《逍遙游》道:“貌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著名詩圣杜甫詩寫到:“冰雪凈聰明,雷霆走精銳“,這些卻地對冰雪的歌頌。在中國傳統繪畫中,一年四季惟獨只有雪景畫獨立出一個專門的分支。對后人產生極大影響。
據史書記載、東晉顧愷之是最早用中國畫表現雪景的畫家,從唐代《貞觀公私畫史》和《名畫記》中的圖錄,介紹繪畫一幅《雪霽望五老峰圖》說明1600多年前就開始對雪景進行描繪遺憾沒有留下遺跡。南朝梁畫家張僧繇也留下傳世之作《雪山紅樹圖》。傳統雪景畫到了唐代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唐大詩人畫家王維,運用豐富的聯想和中國畫的筆墨技巧,利用大面積渲染的“留白”,造成了積雪的清新、蓬松的感覺,令人耳目一新,唐以后各代畫家都紛紛創作了大量的雪景作品。五代趙干在《江行初雪圖》中首次應用“彈雪法”來對飛雪進行動態描繪、豐富了傳統雪景畫的表現手法。至此,就構成了了中國雪景畫描繪動態和靜態的全部技法,而后的雪景畫雖然在表現形式和內容上漸漸有變化,但表現雪的技法沒有什么進展,到了現代的畫家中,出現一些中國畫肌理技法(壓印法、皴染法、拓印法、涂蠟法、噴灑法、沖洗法等等)繪畫留白這是古人早就提出的問題,也是最高難度的中國畫技法,但由于它的難度太大,從古至今沒有完善,特別是在表現浩瀚的冰雪世界中,可以說是束手無策,唯一的辦法就是用線圈,稍加皴法,渲染周圍,中間留白,比如畫山即是如此。在表現千枝萬丫的樹木落雪,幾乎毫無辦法,甚至不少古代作品中,明顯看出他們不得不在樹枝上用白粉畫(提)雪。而當代用礬畫冰雪解決了以上問題。
中國冰雪畫拓荒者于志學被評為白銀世界三斗墨,黑水彎頭一勺霜。于志學的冰雪山水,就是美術界因審美范圍擴大而出現的一種全新的中國山水畫藝術。他于1960年開始研究,經過近三十年的摸索終于創造出一系列表現北國風光“冰雪山川”的獨特技法。如“雪皴法、潑白法、重疊法、滴白法、排筆法等,傳統中國畫所沒有的技法,描繪出冰封雪飄的北國奇境。帶給世人一個晶瑩透明的冰雪世界。于先生堅持”筆墨之探索必系山川之寫照“,堅持師法造化,既要揚棄傳統筆墨不適合于冰雪畫進行創造的一部分,又要發揚經過歷代畫家反復實踐驗證過的深刻認識。這就是中國冰雪畫的可貴之處。傳統畫家是用喧染方法表現雪景,這樣畫出的缺乏厚重感,于志學畫家畫冰雪山水是直接畫白,也就是在白紙上畫白,要解決這個高難度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調劑”。經過無數次試驗,終于得出畫冰雪最理想是礬水加輕膠,因為它可以出現一道礬水水痕線,這條白線是冰雪山水畫技法產生的基礎。中國傳統技法表現博大、雄渾的冰雪世界,難度就更大了。在這一點上,于志學的冰雪技法解決了這個難題。
冰雪畫藝術從表面看已超越了傳統中國畫的形態模式,卻在骨子里從內容到形式是繼承發揚了民族繪畫的精華,創造性地解決了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從中國畫的用礬來看,傳統方法制作熟宣紙,主要手段也是用礬水浸刷,使生紙變熟紙,也就是改變生宣紙的易滲透性。過去很多畫家畫工筆畫,所用的熟宣紙便是這種礬宣。它的缺點是易脆裂 變黃。如果嫌滲化太快,控制不住筆墨時,可把宣紙單張懸掛一段時間,經過空氣的氧化,慢慢的紙張便不那么滲化太快,這叫風礬。古人在傳統技法中談到用礬,主要是局部用礬水處理,使其不滲進墨色,但作品卻不多見,傅抱石的風雨作品,多用礬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