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病,都有錯綜復雜的癥狀,要找到它的關鍵,掌握它的主要方面,必須懂得運用
八綱。八綱就是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為辯證的綱領,其中陰陽尤為綱領的綱領。
表里、寒熱、虛實,實際上是陰陽的演繹,亦稱六變,它指示了病變所在的部位,病情
的征象和邪正消長的變化。所以根據八綱來觀察證候的全部情況,加以分析歸納,不難
得出診斷結論。關于陰陽方面已在第一章敘述,茲再就六變的意義,說明如下:
打開百度App,看更多美圖
1.表里:表是外,里是內。從人體的內外來說,表是體表,包括皮膚、肌肉等組織;里
是指內臟,包括臟、腑和腦等器官。因此病邪侵犯人體所出現的癥狀,如惡寒、發熱、
頭痛、項強、身疼,四肢酸軟,以及有汗、無汗等,癥屬于體表者均為表證;神昏煩躁,
口渴胸悶,嘔吐泄瀉,腹痛腹脹等,癥屬于體內者均為里證。
風、寒等六淫之邪侵犯人體,首先傷于皮毛、經絡,概稱表證。因喜怒七情或飲食勞倦
所引起的病,多自內生,故概稱里證。這是辨別表里的概況。但表邪可以內傳進入臟腑,
則其所現的癥狀又為里證了。也有表邪雖已內傳面尚未到里,稱為半表半里證了。表邪
內傳而表證仍在,稱為表里同病。病邪由表入里,便是從外到內,在病為重為逆,例如
傷寒病初起,寒熱,頭項強痛,都是邪在于表的癥狀;如果發熱不退,癥見口苦嘔惡,
或心胸滿悶,或小溲短赤等,變知邪有入里的趨勢;如見狀熱口渴、煩躁譫語,或腹痛
便閉,或大便泄瀉,則明顯地表示邪已入里。相對的,里證也有從里出表,在病為輕為
順,例如麻疹、斑疹,初起身熱煩躁,咳嗽胸悶,等到皮膚出現紅疹,病情便逐漸松弛
了。因此,臨癥上分辨表里證,更重要的是注意其轉變傾向。
2.寒熱:寒的癥狀為口不作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惡風惡寒,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面色蒼白,舌苔白滑,脈遲。熱的癥狀為口渴飲涼,潮熱,煩躁,小便短黃,大便閉結,面紅目赤,舌苔黃糙,脈數等。這里可以看出病情的表現有寒和熱兩種不同的現象,辨別寒、熱,就是決定用藥或溫或涼的一個關鍵。
寒證和熱癥有時不完全是全身癥狀,如發熱是全身的,小溲黃赤可以與發熱有關,也有僅屬于膀胱有熱。所以辨寒證和熱證除一般者外,需要進一步分別上下。大概寒在上者,多為吞酸,泛清水,飲食不化,或心胸一片覺冷;熱在上者,多為頭脹目赤,咽喉腫痛,齒齦脹痛,口干喜涼。寒在下者,多為腹痛喜按,大便溏薄或泄瀉,脛寒足冷;熱在下者,多為大便困難閉結,小便渾黃,或短澀刺痛。這些癥狀有的只見于上,或只見于下,有的上下俱熱,或上下俱寒,有的上熱下寒,或上寒下熱。也有一個腸胃病中,能出現胃熱腸寒,或為胃寒腸熱的現象,必須分析清楚。
3.虛實:虛實是指正氣和邪氣兩方面來說的。從人體說,指正氣的強弱;從病情說,指邪氣的盛衰。但在一般臨癥上,徐多指正氣,實多指邪氣,因正氣充旺無所謂實,邪氣退卻無所謂虛,故《內經》上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虛證的表現,為神疲乏力,聲音低怯,呼吸短促,自汗盜汗,頭暈心悸,脈細微弱。實證的表現,為痰多氣壅,胸悶腹脹,便閉可溏薄臭穢,脈洪滑大等。凡體壯新病,證多屬實,體弱久病,證多屬虛。患者體質和病理機轉表現為有余、結實、強盛的,稱為實證;反之,表現為不足、衰退、松弛的,稱為虛證。
辨別虛實是攻邪和補正的根據。病有純虛純實者,辨別較易,治療亦簡單;有虛實錯雜
者,如正強邪實雖重能挽救,正虛邪實雖輕亦危殆。在每一個病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邪
正消長現象,必須注意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多實少、虛少實多等變化情況。例如外
感風寒、惡寒發熱,脈象浮緊,這是一個表實證;如果發汗后汗出不止,身熱驟降,反
而畏冷更劇,這是轉為虛證的征象;或者惡寒退卻,身熱增加,口渴引飲,這是轉為里
證的征象。如果熱病而現舌苔干糙,知其津液已虛,或者舌光紅絳,知其陰分亦為邪熱
傷耗,不是單純退熱法所能治療了。表里、寒熱、虛實,是一種癥狀的歸納方法,單看
一個癥狀是沒有的意思的。因為每一個癥狀都能在兩方面出現,譬如表證有怕冷,里證
也有怕冷,虛證有怕冷,實證也有怕冷,寒證有怕冷,熱證同樣有怕冷。究竟屬于哪一
類型呢?必須結合多種癥狀來決定。所以把許多癥狀加以分析,就其性質上的類同聯系
起來,成為一個證候群,才能診斷它是表是里,是虛是實,是寒是熱。癥狀是屬于表面
的,癥狀里有很多是隱藏的、虛偽的,稱做假象。如以寒熱來說:真寒應當脈沉細或遲
弱,癥見肢冷嘔吐,腹痛泄瀉,小溲清頻,即有發熱也不欲去衣被,這是浮熱在外而沉
寒在內的證象;真熱應當脈數有力,滑大而實,癥見煩躁喘粗,胸悶口渴,腹脹,大便
閉結,小溲短赤,發熱不欲蓋被。假寒證是外雖寒而內卻熱,脈呈數象,身上怕冷而不
欲衣被,或大便臭穢,或煩渴引飲,這種怕冷,就非寒象,而是熱證,此即所謂熱極反
兼寒化,叫做陽盛格陰;假熱證是外雖熱而內卻寒,脈呈微弱,或為虛數浮大無根,身
上發熱而神態安靜,言語譫妄而聲音低微,或似狂妄但禁之即止,或皮膚有假斑而淺紅
細碎,或喜冷飲而所用不多,或小溲多利,或大便不閉結,這種熱象并非真熱,而是寒
證,即所謂寒極反兼熱化,叫做陰盛隔陽。至于虛實方面,極虛也能有實象,便是假實;
大實也能有虛象,便是假虛。故張景岳說:“外癥似實而脈弱無神者,皆虛證之當補;
外癥似虛而脈來盛者,皆實證之當攻。虛實之間,最多疑似,不可不辨其真。”這就說
明了辯證的目的是在求得病的本質,要掌握真相,必須從多方面觀察。
六變用陰陽來歸納,表為陽;里為陰,熱為陽,寒為陰;實為陽,虛為陰。故有時候也
把病態的動靜和病情的進退;說成陰證和陽證,或說病在陽和病在陰,所以說陰陽為八
綱的綱領。但在臨癥上常說的真陽虛和真陰虛及亡陽和亡陰,這就不是廣義的名詞,前
任解釋真陽、真陰皆屬于腎,真陽即真火,真火虛者,右尺必弱,宜大補元陽,不可傷
其陰氣,忌涼潤,恐助陰邪,尤忌辛散,恐傷陰氣,只有甘溫益火,補陽以配陰;真陰
即真水,真水虛者,脈必細數,宜大補真陰,不可伐其陽氣,忌辛燥,恐助陽邪,尤忌
苦寒,恐伐元陽,只有純甘壯水,補陰以配陽。至于亡陽和亡陰的辨法,也須仔細觀察
癥象,如汗出身反惡寒,手足涼,肌涼汗冷而味淡微粘,氣微,脈浮數而空,此為亡陽;
身畏熱,手足溫,肌熱,汗亦熱而味咸,氣粗,脈洪大無根,此為亡陰。亡陽和亡陰是
嚴重證候,大多在高熱熏蒸、發汗過多、或吐瀉過渡、失血不止等情況下出現,多屬危象。
八綱辨證的內容,包括了體表和體內的關系,指出了病癥的性質和發展情況。辨證的最
后階段是為了治療,分辨表里可以定出或汗或下,分辨寒熱可以定出或溫或涼,分辨虛
實可以定出或補或瀉。但是汗法有辛溫發汗,有辛涼發汗;下法也有涼下、溫下,其它
溫法、涼法、補法、瀉法,也都有不同的用法。如何來確定具體的治療方針,非把表里、
寒熱、虛實結合不可。比如表證和寒證、實證結合,便是一個表寒實證,就是體表感受
寒邪的實證,可以針對著用辛溫發汗法;或者里證和寒證、虛證結合,便是一個虛寒里
證,就是由于體內陽氣衰微而造成的寒證,可以采用溫補的方法。諸如此類,表里、寒
熱、虛實的結合,在臨證上有八個基本類型:即表寒實證、表寒虛證、表熱實證、表熱
虛證、里寒實證,里寒虛證,里熱實證,里熱虛證。在這基礎上還能化出八個錯雜的類
型:即表寒里熱證、表熱里寒證、表虛里實證、表實里虛證、表里俱寒證、表里俱熱證、表里俱虛證、表里俱實證。在里癥范圍內還有幾個復雜類型,即上熱下寒證、上寒下熱證、上虛下實證、上實下虛證、真寒假熱證、真熱假寒證、真虛假實證、真實假虛證,
以及半表半里證、寒熱錯雜證、虛中挾實證等。病癥的變化盡管多,但不外表里、寒熱、虛實已甚明顯,所以只要能掌握這八個綱領,便可以弄清楚。
上述變化,有的是常見的,有的比較少見,有的彼此之間沒有很大區別,有的雖類似但
必須分別。由于辨證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工作,因此不厭繁瑣,再作說明,以便觸類旁
通,靈活運用。
(l)表寒實證:風寒侵犯體表。主癥為惡寒、頭痛、體痛,脈象浮緊,發熱或未發熱。
(2)表寒虛證:衛氣不充。主癥為惡風畏寒,易出汗,汗出更冷。
(3)表熱實證:外感溫病初起。主癥為惡風或不惡風,發熱頭痛,自汗或無汗。
(4)表熱虛證:即陰虛潮熱一類。主癥為午后肌熱,掌心熱,自汗出。
(5)里寒實證:寒邪直中內臟。主癥為腹痛泄瀉,嚴重的四肢逆冷,脈象沉伏。
(6)里寒虛證:多由脾腎陽虛引起。主癥為氣怯疲倦,四肢不溫,大便不實,脈象微弱。
舌質胖嫩而不紅潤。
(7)里熱實證:外邪化熱傳里。主癥為壯熱,口渴煩躁,便閉渡赤,嚴重的神昏塘語。
(8)里熱虛證;多由肝腎陰虛引起。主癥為掌心熱,頭暈,口渴,心煩不眠。如果出現
潮熱,參看表熱虛證。
(9)表寒里熱證:外感寒邪,內有郁熱。主癥為寒熱無汗、煩躁。又假寒證怕冷、不欲
衣被、煩渴引飲,亦屬此類。
(10)表熱里寒證:寒積于內,熱越于外,其熱為假熱,其寒為真寒。主癥為身熱不欲
去衣被,畏風,泄瀉,小搜清長。
(11)表虛里實證:多由發汗傷表,邪傳于里。主癥為汗出惡風,胸痞硬滿,臆氣,嘔
惡。
(12)表實里虛證:內傷之體,再感外邪;或表證誤下,雖傷于里,表邪尚末內陷。主
癥為寒熱,身體疼痛,氣怯,脈象沉弱。
(13)表里俱寒證:寒邪傷表,復中于里,主癥為寒熱,腹痛,泄瀉。
(14)表里俱熱證:表邪化熱傳里,發熱不退,反而增劇,參看里熱實證。
(15) 表里俱虛證:陰陽兩虧。主癥為多汗,畏寒,氣怯,心悸,脈象結代。
(16)表里俱實證:外感寒邪,內停痰飲,或有宿食。主癥為寒熱,咳喘,或暖腐,腹
脹。又寒邪或熱邪釀成的表里俱寒或表里俱熱證,均屬此類二。
(17)上熱下寒證:下焦有寒,上焦有熱。主癥為腹滿足冷,口干,胸中煩熱。又火不
歸元,浮越于上,癥見足冷面赤,口干咽燥,亦屬此類。
(18) 上寒下熱證:丹田有熱,膈上有寒飲。主癥為小溲短赤,痰多,胸中覺冷。
(19)上虛下實證:濁陰在下,清陽不升。主癥為腹滿泄瀉,頭暈目眩。
(20)上實下虛證:陽虛于下,痰飲阻上。主癥為形寒足冷,尿頻,咳痰,喘促。
(21)真寒假熱證:參看表熱里寒證。
(22)真熱假寒證:參看表寒里熱證。
(23)半表半里證:表邪傳里而未成里證。主癥為寒熱往來,日苦,咽干。
(24)寒熱錯雜證;濕熱內阻,或內有庚飲,表熱內陷。主癥為胸悶,口干不欲飲,小
渡短黃,或煩熱痞滿,嘔惡。
(25)虛中挾實證:體虛有邪,或邪戀正氣漸衰,均屬此類。參看表虛里實、表實里虛、
上虛下實、上實下虛等證。
對于任何急性熱病,或內傷雜證在其發展過程中,均可用上面這些方法來診斷。在急性
熱病方面,例如傷寒初起便是表寒實證;若汗出過多而損及陽氣,便是表寒虛證;若寒
邪化熱傳里,便是里熱實證;若傳人半表半里之間,便是半表半里證;及至體力不支,
而有泄瀉肢冷,煩躁等證,則為里寒虛證或表熱里寒證。又如腎泄( 即五更泄瀉)是里
寒虛證;肺勞是里熱虛證;痰飲咳嗽是上實下虛證。以上是八綱的綜合運用,臨癥時就
可根據這些來辨證論治,獲得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