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個由北方游牧民族統治之下,中國大土地上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
其創始人努爾哈赤出身女真族,更是在北方草原上橫行多年,再到皇太極的鐵騎踏過山海關,清軍正式入駐北京城,而屬于清朝統治中國的歷史由此展開。
但與之而來的,我們更好奇,滿人對待漢族,究竟是如何統治的?
早在元朝時,由蒙古族領導下的大元,只支撐不過百年。但是誰也沒想到,清朝竟然統治了近三百年的時光,而在這期間,大部分的漢人卻壓根沒想過反抗滿族人的統治。
到了清朝中期,全國人口超過三億,而漢人更是占據了絕大多數。
原本的八旗子弟在漢人面前,顯得數量薄弱。但同樣都是被少數民族統治,為何清朝的漢人沒有團結起來,一起反抗滿清?
其實要論起漢人沒有反抗,那就還是有些太草率了,在清朝初期有不少漢人,都反對滿清的統治,尤其明朝的舊黨舊臣。
畢竟從始皇統一中原,再到漢武帝時期的種種政策,民族認同感之下,許多人是無法接受異族作為君主統治的。
比如當時元朝時期,各地軍民起義頻發,根本就在于漢人不滿元朝的統治。
所以清朝前期,依然有人反抗,有些人打著“反清復明”的稱號,其實他心里也壓根沒有明朝。只不過是不希望自己被清統治罷了。
這種現象,在中后期漸漸很少,而大部分的漢人也都接受了統治,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清朝尊重與學習,漢族儒學文化,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與漢文化充分融合。
而這樣的舉措,便讓漢人不用強行更改文化習俗,甚至有歸屬感。
清軍入關之后,吸取了前人的經驗,要想異族統治,必須先從文化入手。而恰逢順治、康熙對于漢族文化都十分的尊敬,更是希望滿族子弟、官員,都能夠認真學習漢族文化。
尊重儒學,在清朝的科舉當中,為了重用漢族的知識分子。
更是有“滿不點元、旗人不列鼎甲”的政策,即滿人不可成為狀元的政策,而這一政策,則是在選官科考的制度上,充分優待了漢人。
在整個清朝歷史上,只出過兩個滿族人狀元,除此之外,悉數漢人。
并且就連皇室宗親都對漢文化十分尊重,要知道盡管清朝將“滿語騎射”定為大清的立國根本,但在多年來的漢族文化熏陶之下,到了雍正時期,就連許多八旗子弟都不會說滿語了,或者只能聽不能說,可見漢族文化影響至深。
除此之外,清朝在朝政制度上也基本繼承了明朝,例如設置六部,三院,在地方官的擢選和設置上,幾乎和明朝沒有太大出入,就連官員名稱也基本相同。
而這一舉動,也讓漢人的接受度更高,畢竟沒有人喜歡官制的大幅度變革。
而當初由努爾哈赤建立的滿洲八旗,在逐漸有了蒙古八旗之后,漢八旗也相繼成立。而漢八旗的成立,也是讓漢族能夠更快融進滿清的統治之下。
在這一連串的操作之下,漢人對于清朝的統治,不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都在耳濡目染之下被逐漸吸化。
甚至可以說,對于普通的百姓而言,只要朝廷真正的做實事,對他們來說更新換代也壓根不是什么值得反對的事情。
而除了對待漢文化的尊崇之外,如果僅靠這幾個政策,恐怕沒那么好收服漢人的心思。清軍入關之后,盡管進入北京城,但當時全國還有多處地方,都存在著明朝舊臣。
于是一時之間,收復這些地方,盡歸大清,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而此時清朝可以說,幾乎是使用暴利鎮壓,也創下了不少慘案,比如著名的“揚州十日”,清軍在揚州城內,屠殺了整整十日,尸山血海,哀嚎聲不絕于耳,軍民盡殺。
而這也僅僅因為,明朝殘兵和城中百姓一同反抗。
隨之而來的還有江陰屠殺,在江陰明朝殘部和清軍對抗了整整八十一天,而最終卻被攻破城防,而最終一城的人最終比清軍殺的,只剩下了53人。
而以上兩個戰爭,近乎屠城的方式向我們展現了清朝初期,清軍的可怖之處。
強大的武力之下,普通的人民很難反抗,而在長久的發展之下,人民自然接受了被清朝統治的命運。
并且在清軍剛入關時,有滿族人往往留著辮子頭,女人往往是旗頭樣式。于是便下達漢人必須效仿滿人的服飾和發型的命令,史稱“剃發易服”。
順治元年有詔令聲稱,“各官痛改故明陋習,共砥忠廉。”這對漢族人來說,自然是難以接受,可這卻被看做是否臣服的標準。
不過這引起了大規模的不滿,隨后“剃發令”只得被廢除。
但是在1645年,多爾袞再次強調了剃發令,而這一命令的大幅度推行,也是在某種程度上,強制了漢人的選擇。
而這其實也是馴化一個民族的第一步,從外觀上的一致,再到文化的融合。
歷經幾代之后,許多人早就同化,而那些不臣之心也都隨著時間漸漸地削弱了,所以說到了清朝中后期,漢人就更沒有反抗了。
用現在的一句話來說,“真理的范圍在大炮的射程之內”,當時清政府的騎兵實力強勁,而這對于殘存的明朝部隊來說是致命的,而這對于漢人軍人來說也是不同的。
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射技術,向來都在中原之上,武力鎮壓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前文提到的不論是漢八旗,還是科舉中將漢人列為頭名,這些做法的目的其實很簡單,都是為了選拔漢族的官員。而對漢族官員的重用,則能夠吸納漢化,不論是對于滿人接受漢人,還是漢人接受滿人來說,都是一個好方法。
而在清朝也有許多漢族官員,得到了帝王的重用。帝王對待漢人官員的懷柔政策,以及重用,某種程度上都是為了安撫安心。
比如在清朝初期的范文程,范文程雖然是漢人,可是他被看做當時的文臣之首。
而他更是努爾哈赤手下的大功臣,作為清朝的開國元勛,不論是在安撫明朝舊臣,以及對待蒙古的政策上,范文程都給出了許多決策。
在之后的進攻朝鮮,以及制定清朝的國家制度之上,范文程的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覷。在后代的評價中,范文程的評價極高。
除了范文程之外,還有著名的吳三桂,也是典型的漢人受到重用的典型代表。
他率領部下披荊斬棘,更是被封為“平西王”。隨后更是為清朝立下多次汗馬功勞,盡管在后來的平三藩當中,吳三桂起了反心,但在最初他的確得到了清王朝的重用。
而在整個清朝歷史中,得到重用的漢代官員可不少,比如著名將領年羹堯,在雍正時期,年羹堯鎮守邊疆,文武雙全,更是為平定青海和西藏立下了汗馬功勞。
還有著名大臣劉墉,他官至太子太保,以奉公守法而聞名。
還有紀曉嵐,更是編撰了《四庫全書》,成為大學士以及太子太保,博覽群書。而這些漢族官員,都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們作為漢族官員,依然得到了重用。而漢人受到尊重與重視,這一點上也可看出清朝對于漢學的尊崇。
這樣的情況之下,漢人逐漸能夠接受一個滿清朝廷,因為官員中有漢人,而清政府也正是利用這一點,希望能夠達到以漢制漢的效果,讓普通百姓更容易接受。
除此之外,京外的官員許多也是由漢族擔任,順治六年全國26個巡撫,只有一個是滿族人。
到了光緒,全國15個巡撫,也只有2個是滿族。所以滿清的統治中,一直認為要以漢治漢,對于漢人來說,反抗之心變更少了。
清朝入關之后,首先提出的便是“滿漢一體”,他們知道要想真正的統治這個國家,必須要多管齊下。
而此時從地主階級和知識分子下手,可以快速的將社會上有一定地位的人,拉攏到清朝的陣營當中。
比如清朝的“買官制度”便是為了地主階級服務,有些人無法考取功名,就無法登科入仕。但是卻可以通過買官,來達到成為“官老爺”的目的,而成了官便有了權,對于地主階級來說有錢又有權自然是極大的誘惑。
清政府和地主階級,結成了利益共同體,而這樣則可以緩解漢人與滿清之間的矛盾,加強了和漢族的合作與籠絡,奠定了清朝的統治基礎。
而前文我們提到的清代的科舉,則是為了拉攏讀書人,既可以選拔漢族人才,又可以為學子們開門鋪路,自然受到知識分子的推崇。
畢竟在元朝,就曾禁止科舉制度,而這對于寒窗苦讀數十年的知識分子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一方面是地主階級,一方面又是讀書人,而這些人也是社會上絕大多數有地位之人,拉攏了他們,對于滿清而言,再滲入到普通漢人當中,便沒有那么難了。
而和漢族的關系,也在這樣的過程中,日益融洽包容。
而滿漢通婚,其實這個并不是指在民間,而是值得皇帝可以迎娶漢軍旗的女子。當漢族的女子可以進入皇室,這也意味著漢人可以成為外戚,而地位逐漸水漲船高。
順治更是親下詔令,號召滿漢通婚,盡管在后來的時代中,這依然被稱為禁止之事。
但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在清朝初期,滿清是希望能夠和漢族充分融合的。
清統治了近三百年的時光,而他們對于漢族的種種政策,也使得漢人逐漸接受了清朝。
這也是為何清朝時期,大部分漢人都沒有反抗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