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加,關節的煩惱也跟著變多。但是,沒聽說過在醫院治療中完全治好關節疼痛的人。從多數人的情況來看,不論是靠注射消除水腫,或施以電流、貼藥膏,都只有暫時性的效果,甚至是完全無效。
為什么會這樣呢?最根本的問題并沒有被解決。根本問題指的是用來支撐、保護關節,并讓關節能正常運作的肌肉正在萎縮,以致無法順利伸展、發揮原本的功能。
那么只要鍛煉肌肉就好了嗎?不是的。就算做了肌肉訓練,也不能鍛煉到維持關節健全的肌肉,只會讓你更疼!
這6個關節分別位于:膝蓋、腰(髖關節)、腳踝、肩胛骨、肩膀、手腕。這些關節都是讓身體順利移動或施展動作的關鍵,也因此,與為數眾多的肌肉群有密切的關聯。
而每一個關節分別有2個讓它維持穩定、保護它不受傷害的重要肌肉。那便是:內收肌、腘旁內肌(半腱肌、半膜肌)、髂腰肌、腹橫肌、脛后肌、腓骨肌、菱形肌、前鋸肌、肩胛下肌、肱三頭肌、橈側屈腕肌、尺側屈腕肌。
大多數人可能會說:“我完全沒聽過這些肌肉!”這也是合情理的,因為在使用這些肌肉做動作時,我們會忽略它們。況且這些肌肉都具有容易偷懶的特性,由于人們總是傾向于使用“容易用的肌肉”,因此這些“愛偷懶的肌肉”便被遺忘在一旁了。
鑒于此,作者笹川大瑛開發了一套可以集中鍛煉這些偷懶肌的運動,也就是“關節修復運動”。
鍛煉時,請記住5個秘訣:
膝蓋的疼痛或不適是相當嚴重的煩惱,因為不論是骨科、康復科還是傳統整復推拿,要完全根治是非常困難的。就算治療后一時變好了,還是會因為疼痛復發而必須尋求治療,如此不斷重復會使膝蓋的肌肉變得脆弱,也會加速關節的變形。
唯一能從根本治療的方法,就是鍛煉膝蓋處的偷懶肌。雖然膝蓋的關節中牽連到眾多肌肉、肌鍵與韌帶,但其中最容易衰弱、成為疼痛原因的便是“內收肌”與“腘旁內肌”。只要確實地鍛煉這兩種肌肉,不但能消除疼痛,還能逐漸改善非重度的關節變形。
膝關節修復運動,“內收肌”這樣鍛煉:
1. 身體仰躺,臉朝上方,一側的手自然放松,手肘微彎,靠著地面;手心向上,膝蓋微彎。兩腳張開與腰同寬。左腳膝蓋微彎,腳尖朝向內側,腳拇趾盡量壓向地面。
2. 肩膀、手肘和背部緊緊貼在地面,以手肘與腳跟做為支點,將左側的臀部從地面抬起,同時大腿內側用力,維持10秒鐘。
3. 另一側也重復同樣的動作。
你是否曾在睡覺的時候,或是稍微改變睡姿的瞬間,有突然腳抽筋的經驗?肌肉會“抽筋”是偷懶肌害的,因為某個肌肉弱化,導致其他肌肉過度勞動,就會突然無法動彈。
小腿會抽筋是因為脛后肌跟腓骨肌的力量變弱,另外也會引發腳底的問題,例如:總是在同一個地方長水泡,或是鞋底磨損成奇怪的形狀。腳趾頭打不開、腳趾頭扭曲、或腳趾無法出力等等,當你心中產生懷疑時,請做做看腳踝的運動吧
踝關節修復運動“腓骨肌”這樣鍛煉:
1. 坐在椅子上,右腳直直向前一步,拇趾(或拇趾和食指)貼在地面,腳跟稍微向上抬。
2. 稍微將膝蓋往內側靠,一邊在小腿外側出力,一邊用最大的力氣將拇趾緊緊壓在地面,并維持10秒鐘。
3. 另一腳也重復同樣的動作。
注意!3個錯誤動作:
1. 其他趾頭翹起:小腿外側變得難以用力。
2. 腳尖朝向內側:小腿內側會不小心出力。
3. 腳跟抬得過高:造成小腿內部出力。
肩關節指的是肩胛骨和肱骨接合的關節處。我們可以把手臂向上抬起或放下、扭轉,都多虧了這個關節。它的特征是,可動范圍越大,負擔也就越大。
很多人隨著年齡增加而變得很難將手臂向上舉。這時候應該要鍛煉的是:支撐肩膀前方的肩胛下肌,和支撐肩膀后方的肱三頭肌,這2個肌肉能讓肩關節穩定。
肩關節修復運動,“肩胛下肌鍛煉”這樣鍛煉:
1. 站立,肩膀放松。腋下稍微打開,手肘彎曲,將右手手心朝下放置于腰前,彎曲手肘。
2. 以左手壓住右手腕上面一點點的地方,被壓住的手要全力抵制,維持10秒鐘。
3. 兩手姿勢交換,以同樣動作進行。請留意,被壓住的手臂要將力量全力奉還。努力不要輸給下壓的手,只要把手臂向上抬,肩胛下肌就會開始活動!
文章轉自:50+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