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為您普及健康知識
癌癥是“萬病之王”,作為起源于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性疾病,光是聽到這兩個字就令人聞風喪膽,恐懼連連,一旦確診癌癥,多數人都以為自己患上了絕癥,相當于被上天提前發布了死亡通知單,對于家庭來說更是晴天霹靂。
據調查,目前我國患癌人數已占全國總人口的30%~40%,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種種原因,確診了可怕的惡性腫瘤性疾病。
我癌癥發病率為278/10萬,相當于每360個人中就會有一例癌癥侵犯患者,若國民再不引起重視,癌癥也將成為危害居民健康的首要原因。
為什么癌癥一發現就是中晚期?
癌癥雖然是一種惡性疾病,但是其癥狀并沒有什么特異性。很多消化系統的癌癥,就比如胃癌,前期的某些癥狀可能和胃炎很像;腸癌前期有些癥狀可能和腸炎一樣。
當然,癌癥和炎癥的肯定不是完全一樣,如果仔細分辨,還是可以找出不同之處的。比如說腸炎雖然也會出現腹痛,但是大多數是突然發作的陣痛,疼痛比較劇烈;而腸癌可以說早期多為,隱痛、脹痛;
腸炎一般會導致拉肚子,出現糊狀大便;而腸癌由于腫瘤的產生,會影響大便的形狀,所以可能會導致大便的形態發生改變,晚期腸癌還可能會引起腸梗阻。
此外,腸癌在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能會引起全身性的癥狀,比如長期發燒、貧血、消瘦等等。
但即使有這么多區別,大部分腸癌患者來就醫的時間,還是在中晚期附近;更別提肝癌、肺癌這種前期沒有明顯癥狀的癌癥了。
所以,目前來說,定期體檢是預防惡性腫瘤最好的方式。
得了癌癥到底要不要治療?
在醫院腫瘤科門診室,有一些癌癥患者在經歷了前期震痛之后,往往會處于一種患得患失的消極心態,認為得了癌癥就是生命的倒計時,往往會選擇放棄治療的方式。
但事實上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因為癌癥從前期細胞突變、擴散、轉移到身體機能衰竭,它是有一個過程的,所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擇主動治療還是比較好的方式。
尤其對于早期癌癥患者來說,如果患病期間能夠主動干預,還是有很大幾率能夠治愈的,所以早期癌癥患者并不是人生的終點,應該保持陽光的心態,配合主治醫師進行積極治療。
如果是中晚期癌癥患者,治療重點就轉向了延長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質量的方向了。
根據臨床研究發現,如果癌癥患者到了中期,采取合適的靶向藥進行治療,患者的生存壽命能夠延長5~10年,如果癌癥患者到了晚期,只要治療方法比較合適,也可以延長患者生存壽命達到兩年左右。
所以,總得來說,癌癥還是需要治療的,積極的治療能在一定程度上挽救患者的生命,延長其生存時間。
那癌癥會不會誤診呢?
在醫院,醫生經常會遇到一些患者拿著一大摞檢驗報告,在各個醫院腫瘤科門診室之間穿梭,他們在一家醫院確診癌癥以后,往往認為癌癥是醫院誤診檢測出來的,不愿意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希望能去更大的醫院要求醫生再檢查一次。
在這里,給大家專業普及一下,在我國癌癥檢測有一套嚴格的標準,而如果醫生確證患者身患癌癥,需要有病理診斷書,還要進行抽血檢查,結合癌細胞影像學檢查報告進行輔助診斷,如果主治醫生對于診斷結果存在顧慮,還會組織腫瘤科專家組進行聯合會診。
因此,不管癌癥患者處于前期、中期和后期,還是身體有沒有典型的癥狀,只要有病理學診斷加輔助診斷檢查作為支持,那么癌癥的診斷結果出現誤診的可能性就非常小。
以我國確診率最高的肺癌為例,如果主治醫師在胸部CT檢查中發現了肺部腫塊,結合皮肺穿刺活檢等輔助診斷檢查,確定肺部提取物為腫瘤物質,這個時候基本可確診患者的病癥為肺癌。
唯一不能明確的就是缺乏輔助診斷檢查的患者,比如正常腸鏡檢查發現直腸腫塊,但患者沒有接受腫塊穿刺活檢,在病理學診斷上缺少足夠的腫瘤診斷依據,這種情況存在誤診的可能。
定期體檢,可預防多種惡性腫瘤
對于有腫瘤家族史的人來說,定期體檢可能是預防癌癥最有效的手段。因為癌癥的產生不僅僅和生活習慣、生活環境、電離輻射有關,有些癌癥還表現出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出現家族聚集性可能是因為一個家庭中,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接近所致,但也有遺傳的可能。如果是基因缺陷引起的癌癥,咱們幾乎是沒有辦法預防的,只能通過定期體檢,發現早期病變,早期進行相關的治療。
也可以做一個基因檢測,從基因上判斷是否有患癌的風險,但這種檢查不僅價格貴,就算知道結果之后,后續也沒什么處理的方法。
所以對于預防來說,意義不大,還不如把錢節省下來,給自己制定一個體檢計劃。
癌癥真的治不好嗎?并不是,早期的癌癥,五年生存率還是不錯的。所以,如果真的想要預防癌癥,可以制定一個合適自己的體檢計劃。
比如在四十歲之前,可以三年做一次胸、腹部CT;5年做一次腸鏡、胃鏡;每半年查一次血常規、肝功能,家里有乙肝患者的也可以查一下乙肝五項等等。
當然,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是不同的,所以體檢計劃肯定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劃分,才能達到一個比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