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脊柱有醫恩
骨科門診上,腰痛患者做了腰椎磁共振發現椎間盤沒啥問題,醫生就會跟患者說可能是“腰肌勞損”,疼痛可能來自于肌肉損傷,對癥治療就好了。
那么,到底腰肌勞損是怎么回事呢?怎么對癥治療呢?
醫學教科書給出的腰肌勞損概念是:腰部肌及其附著點筋膜、甚至骨膜的慢性損傷性炎癥。
但也有學者質疑“腰肌勞損”這一診斷名詞,認為慢性腰痛(腰痛超過3個月的腰痛)多不來自于肌肉的勞損,而是長期、反復、持續的、不恰當的姿勢或職業運動等引起的椎間盤、小關節或骶髂關節的病變,單純進行腰背部肌肉的鍛煉、對癥治療,有時效果不佳,但不在本次推送的討論范圍內。
提到“腰肌勞損”,首先要知道有哪些腰肌?什么特點?
其實,腰肌不是指的單純的一塊肌肉,是指腰椎體后方或側方的肌群,其中最重要的肌肉莫過于椎旁的豎脊肌和多裂肌,椎體側方的腰大肌。
圖:腰椎椎旁肌肉群
圖:多裂肌
我們應該清楚,這些肌肉不僅僅局限在腰部,多為縱向、雙側對稱、可從頸胸部延伸至腰骶部。比如多裂肌,在頸椎、胸椎和上腰椎區域,多裂肌位于棘突側方,覆蓋相應椎板,但在腰骶部,可延伸并覆蓋骶骨背面。在每個椎骨節段,多裂肌有數個肌束起自棘突尾端及尖部,肌纖維向下呈輻射狀附著于下方2-5個椎體的橫突。
腰肌勞損的病因是什么?
軀干在負重活動時,腰部受力最大、也最集中,因此易產生疲勞損傷。軀干的穩定性主要在于脊柱,當脊柱結構失穩時,起輔助穩定作用的腰背部肌肉將超負荷工作,以求軀干穩定。長期如此,肌肉即產生代償性不對稱肥大、增生,以求雙側平衡。此外,長期彎腰工作者,腰部肌肉持續呈緊張狀態,使小血管受壓,供氧不足、代謝物積累,刺激局部而形成損傷性炎癥。
詳細來說,腰肌勞損主要由兩種原因引起。
一種是急性腰部扭傷后,未能及時合理地治療,從而形成了慢性腰肌創傷性瘢痕及粘連形成,減弱了腰肌的力量,產生了腰痛。
另一種原因是長期的、積累性的腰部創傷所造成,如一些長期處于坐位工作,經常在非生理位置下操作的修理工,以及長期固定姿勢工作的鐘表工、打字員等。此外,一些需要彎腰的勞動者,如果他們平時不注意體位及加強腰背肌鍛煉,均可有腰部的積累性損傷,形成腰肌勞損。
腰肌勞損有哪些癥狀?
1. 無明顯誘因的慢性疼痛為主要癥狀。腰痛為酸脹痛,休息后可緩解,但臥床過久又感不適,稍事活動后又減輕,活動過久疼痛再次加劇。
2. 在疼痛區有固定壓痛點,該點位置常在肌肉起、止點附近,或神經肌肉結合點,如骶棘肌處、髂骨脊后部、骶骨后骶棘肌止點處或腰椎橫突處。在壓痛點進行叩擊,疼痛反可減輕,這是與深部骨疾患區別之一。
3. 不能堅持彎腰工作。常被迫時時伸腰或以拳頭擊腰部以緩解疼痛。
4. 腰部外形及活動多無異常,也無明顯腰肌痙攣,少數患者腰部活動稍受限。
5. 可能有脊柱后凸、側凸或長期坐位、彎腰工作史。
6. 特殊人群高發,如體育工作者、戲劇和雜技演員、伏案工作者及家庭婦女等。
腰部勞損的病人雖說很多,但不經仔細檢查,輕易診斷是腰部勞損,對病人是不利的。因為引起腰痛的疾病及原因很多,單靠腰痛這一癥狀很難鑒別這些疾病。臨床上有些病人認為腰痛就是腰肌勞損,甚至有些醫生并未仔細檢查也輕易下此結論,并按照腰肌勞損進行治療,這樣就有可能漏掉一些疾病,造成誤診。
因此,凡是腰痛的病人,均必須仔細體格檢查,一定要注意有無腰椎結核、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骨質疏松、強直性脊柱炎、腎臟疾病,甚至腰部腫瘤。只有除外了其它疾病,而且病史、臨床癥狀和體征確實符合腰部勞損時,才能作出診斷,并給予正確的治療。
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明顯外傷,急性單純腰痛是不需要拍攝片子的,經休息、鍛煉、理療等對癥治療無好轉,且癥狀持續2周的腰痛,才考慮行腰椎X線片檢查。
腰肌勞損如何治療?
1. 避免過勞、矯正不良體位、避免彎腰持物等是減輕癥狀、防止復發的根本前提。參閱:腰椎間盤突出癥,如何有效保守治療?與腰突癥保守治療類似。
2. 適當的腰背部肌肉功能鍛煉,增加腰背部肌肉強度。參閱:腰背部肌肉如何鍛煉?。
3. 理療、推拿、按摩等舒筋活血療法及物理療法,包括電磁、超聲波、紅外線、激光等,通過聲、光、電、熱等作用于人體,起到疏筋活絡的作用。 同時,推薦無創的肌肉關節振動療法(Pulstar G3)技術,可無創、精準檢測脊柱雙側肌肉情況,找到損傷部位,并進行有效、安全的治療。參閱:如何無痛無創安全的治療頸腰痛?
4. 封閉療法:有固定壓痛點者,局部注射腎上腺皮質激素有助于抑制損傷性炎癥,減少粘連,是臨床上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5. 藥物治療:對于疼痛明顯影響工作和休息時,可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局部外用肌松藥及地西泮之類鎮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