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

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  

英文名:Everyday Blessings: the inner work ofmindful parenting

作者:麥拉?卡巴金和喬?卡巴金 Myla and Jon Kabat-zinn

譯者:雷叔云

出版:心靈工坊(臺灣)

  為人父母是地球上最難、壓力最大的工作,但它更是一個召喚,教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看見孩子,在每一刻都嶄新地與世界相遇。

  風靡世界的「正念減壓療法」祖師爺卡巴金博士,常跟妻子麥拉帶領(lǐng)「帶著正念做父母」工作坊,教導父母們將正念的覺知、專注、放松、接納、慈悲和愛,帶入家庭生活和親子關(guān)系之中。

  卡巴金夫婦育有三個子女,他們?nèi)绱吮扔鳎?span>生養(yǎng)一個孩子,就像進入一段長達十八年的禪修營,而孩子就是最好的禪師,不斷以各種難題來考驗父母的智慧,刺激父母成長;孩子也像一面鏡子,幫助父母照見真實的自己。

  養(yǎng)育子女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正念父母心提醒我們,與孩子同在的每個時刻,保持醒覺、專注、開放、接納、洞察。如此一來,即使在黑暗、絕望、心煩意亂的時刻,依然可以退一步,以新鮮的視角問自己:「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回到當下,活在當下,每一時刻都是新的開始。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我們自己。帶著正念做父母,讓親子關(guān)系變成美好的恩典,在每個日常相處的片刻,看見生命的奧秘與奇跡!

-------------------------------------------

  推薦序:教養(yǎng)不是唯一的模式

  書序作者:彭榮邦(美國杜肯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市面上有不少親子書,也有不少討論修行的書,但是把「親子」和「修行」這兩者結(jié)合起來的,卻是少之又少。因此,這本討論如何在親子關(guān)系中修行的書,是罕見而珍貴的,更何況,它談的還是幸福,為人父母的幸福。

  首先,我們應該要注意到一件事情:這本書的作者是卡巴金夫婦,因此是兩位作者,而且身為媽媽的麥拉˙卡巴金是第一作者,而知名的禪修指導師喬˙卡巴金則退居為第二線,成為共同作者。或許這樣的安排是喬˙卡巴金的謙遜,但是如果仔細想想這本書的主題,讓「媽媽」為主,讓「禪修指導師」為輔,其實正呼應著這本書的主題,怎么利用正念的鍛煉,來幫助自己做好父母的角色。其次,卡巴金夫婦用「每天的幸福」(Everyday Blessings)來做為這本書的主標題,也是很耐人尋味的。為人父母可以每天都感受到很多的幸福嗎?卡巴金夫婦所說的「幸福」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喬˙卡巴金在序言里用一件生活里的小事,動人地描述了這樣的幸福。他們家的大兒子在大一那年的感恩節(jié)回家,卻沒有辦法和家人一起共進晚餐。他接到電話時很失望,甚至是不愉快的。但是那天,卻也因為沒有對兒子發(fā)脾氣,接納了他從學校帶回家的活潑生氣,所以和太太在兒子的擁抱里,享受到久別重逢的喜悅,也重溫了彼此生命的豐富連結(jié)。麥拉也在她寫的序里提到,在和孩子的困難相處時刻里,只要她能夠?qū)Α负⒆拥耐纯鄳阎硇暮痛缺摹梗灰軌颉竿耆蛹{孩子表現(xiàn)、試探、實驗的那些叛逆、惱人、氣人的行為」,她就能夠在無條件的愛里頭感受到一種療愈力量,既滋養(yǎng)孩子,也療愈自己。從他們夫婦的話語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所謂的「幸福」,指的是一種不被自己先入為主的想法和情緒主導,即使是在困難的時刻,也可以和子女在此時此刻和諧相處的生命狀態(tài)。

  這樣的「幸福」,我們在還沒真正為人父母之前,都曾經(jīng)夢想過。問題是,一旦成為人父、成為人母,多數(shù)的人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離幸福愈來愈遙遠,甚至忘記了自己曾經(jīng)一度夢想過這樣的「幸福」。無法感受到為人父母的幸福,最大的關(guān)鍵,在于我們怎么看待「為人父母」(parenting)這件事情。在臺灣,多數(shù)人都把「為人父母」和「教養(yǎng)子女」劃上等號,我們從市面上多數(shù)談親子關(guān)系的書都用「教養(yǎng)」為主題,就可見一斑。但是「教養(yǎng)」是一種「父母對子女」的單向關(guān)系,是一種以「責任」來看待親子關(guān)系的模式。凡是涉及「責任」的,都是壓力,都是辛苦,而養(yǎng)兒育女這么大的責任,更是一件壓力極大、極為辛苦的差事。長期用承擔責任的方式來和子女相處,怎么可能不耗損?怎么可能不累?況且,以「教養(yǎng)」這個「責任」模式來養(yǎng)兒育女,回報都不是此時此刻,而總是在不可見的未來(因為要等他∕她懂事,等他∕她學會彈鋼琴,等他∕她考上大學,等他∕她找到工作……),這么多的等待,我們怎么可能離幸福不遙遠?

  卡巴金夫婦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另外一種「為人父母」的模式——「用心」作父母(mindful parenting)。當然,他們所謂的「用心」,不是一般意義的「用心」。許多的父母,都會覺得自己很「用心」(我省吃儉用讓孩子進雙語幼稚園,進最好的私校,讓孩子學琴學畫學各種才藝,怎么會不用心?),但是他們沒有發(fā)現(xiàn)的是,自己的「用心」(或許是擔心孩子學得不夠多、沒有競爭力,或許是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等等),可能反倒讓我們看不到眼前的孩子真正的狀態(tài),錯失了和他們深刻交流的機會。卡巴金夫婦所說的「用心」,是一種「內(nèi)在的功課」(inner work),是一種隨時覺察自己的心念,讓心念保持開放的正念鍛煉(mindfulness practice)。唯有這樣的「用心」,我們才能真正「專心」在眼前的孩子身上,和他∕她的內(nèi)在狀態(tài)(而不只是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相遇。更值得注意的是,麥拉告訴我們,這種對孩子的「用心」并不耗損,它對于親子雙方都是有療愈力量的,不僅滋養(yǎng)孩子,也療愈自己。

  為人父母,「教養(yǎng)」不是唯一的模式,還要「用心」。這本書,是卡巴金夫婦給我們的祝福,也是讓我們可以重新找到「為人父母的幸福」的重要指引。

-------------------------------------------

  譯序:跟孩子一道成長

  書序作者:雷叔云(本書譯者)

  那年,老大九歲,一天下午,他仰著小臉問我,眼里滿是期盼:「班恩和杰夫一批人要騎車到溪邊玩,我也去,好嗎?」這真叫人措手不及,他的活動范圍還沒有超出過我確認安全的環(huán)境哩!母親的保護本能馬上在腦中逐一檢查:小溪雖小,也仍有大石,騎車,又得經(jīng)過行駛汽車的馬路!我有脫口而出的沖動:「你大一點再跟朋友去好嗎?」

  突然,一幅畫面跳接了出來。村外的池塘,水面有浮萍和布袋蓮盪漾,水中有鴨子和不知名的小魚悠游,頭頂上是驕陽,腳底下是爛泥,好多個沒大人管的開開心心的下午。于是,我交待了安全事項,然后親親他的臉頰說:「玩得開心喲!」因為我知道一定很好玩!

  望著那個小男孩騎車遠去的背影,我童年的午后漸漸和孩子的午后交疊起來,彷彿歷經(jīng)了二度童年。那一次,我學到了一件重大的功課:他有自己獨立的生命,父母最重大的責任就是讓孩子一點一點為自己負起責任。就像稍早教他騎車:不放手,多安心哪!學著放手,他難我也難;可是不放手,他永遠學不會;等放下了手,心卻還放不下。

  我后來才知道,那只是未來無數(shù)次的第一次放手。后來,孩子都循著美國青年慣見的軌跡:十五歲半開始自己開車上學,十八歲揮別父母,搬到大學所在的陌生城市,然后獨自探索世界其他的角落,一點一點揮別父母提供的環(huán)境,一點一點開創(chuàng)自己的生活模式。我們做父母的,也隨著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而學到親子關(guān)系中的新角色和新任務。

  正念和父母之道

  人生至少有兩件大事是很難排練純熟才上場的:突罹重病和為人父母,大部分人一旦面臨這樣的角色,都像還來不及彩排,就遽然被推到聚光燈下,書上的描述和他人的經(jīng)驗,似乎不完全是那回事。唯一能做的,就是邊演邊練,邊做邊學。

  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異數(shù)》(Outliers)中提出一個定律:在專業(yè)上成功的最大前提,是一萬個小時的持續(xù)練習。若采這種說法,粗估父母在孩子學步期間就達到專業(yè)成功的標準了,然而,父母這個專業(yè),無薪無酬、全年無休、不能辭職、不能退休,恐比任何專業(yè)難度都高,需要做孩子的養(yǎng)育者、師長、嚮導、貼身保鑣、醫(yī)護助理、營養(yǎng)師、言教和身教的榜樣、知性的朋友和感性的朋友等,而且每個孩子都不同,每個年齡層也不同,孩子不停成長,父母也不斷改變,甚至每一天、每一刻的親子互動都不同,父母在這樣的動態(tài)變化中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建立一個更大的架構(gòu)、更深遠的目標,在其中接受在職訓練。本書所談的就是這個架構(gòu)和目標:正念和覺知。

  正念最早出現(xiàn)在亞洲,雖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歲月,但在東西方各種心靈修行的傳統(tǒng)、原住民的智慧,還有魯米、愛默生、梭羅、里爾克的作品,無不蘊含正念。正念不可誤為積極正向的思考,它位于我們所熟悉的思考領(lǐng)域以外,是直觀的心路過程,也是生命美學。在此不妨用正念的特質(zhì)來拼貼一份完圖:專注、如實觀察、覺知此時此地此人此事、不帶預設成見、不加評斷、初心、開放而接納。正如里爾克云淡風輕的詩句:

  任它發(fā)生

  無論美麗還是恐怖

  只要繼續(xù)走下去

  沒有什么感受是不會改變的。

  我們靠著正念,才能首度見著自身的無明、盲點、局限和慣性自動反應,與內(nèi)心的陽光空間和陰暗角落親密相處,看到自己原本而真實的面目。父母靠著正念,才能看見孩子原本而真實的面目,發(fā)掘出我們和孩子最深刻、最美麗的潛力。

  父母成長書

  用中文說「正念」,也許還不大順溜,但在美國,歷經(jīng)三十馀年的提倡,正念居然成了心理治療界朗朗上口的專業(yè)名詞,和一般大眾口中的普通名詞。各種療法紛紛冠以正念(Mindfulness-Based)之名,不少知名大學也陸續(xù)設立正念研究中心。若要話說從頭,就得從本書作者之一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醫(yī)師于1979年在麻薩諸塞大學醫(yī)學院校區(qū)首創(chuàng)「減壓門診」(Stress Reduction Clinic)并推出「正念減壓課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 MBSR)說起,這是引介正念給美國主流社會的第一份完整方案。

  他是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現(xiàn)任麻薩諸塞大學醫(yī)學院榮譽教授。曾受業(yè)于劍橋觀禪中心(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住持韓國崇山行愿(Seung Sahn)禪師,并接受培訓成為禪修老師。他的身心體驗凝煉成了愿景:何不用現(xiàn)代美國人熟悉的語匯,將禪修最有益身心的部分,介紹給一般大眾?繼減壓門診之后,他又于1995年創(chuàng)辦「醫(yī)療、健康照護和社會中之正念中心」(Center for Mindfulness in Medicine, Health Care, and Society),其團隊多年來在專業(yè)醫(yī)學及刑法期刊上發(fā)表不計其數(shù)的正念療效研究報告。正念的應用在美國醫(yī)療、心理、教育、企業(yè)、監(jiān)獄以及職業(yè)運動等領(lǐng)域,漸蔚為風氣。他曾出版多種以正念為主題的著作及音碟,心靈工坊出版、筆者所譯的《當下,繁花盛開》便是一本正念的生活隨筆。

  此外,喬?卡巴金還有一個更親切的身份:他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也當了祖父。因在為人父母的歷程中,親身體驗到正念如何幫助生命成長,于是遠在1997年,他與妻子麥拉(Myla)便合本書,十六年之后,他們用后續(xù)的成長體驗修訂了本書,而有了你此刻捧讀的再版。再版的西班牙文、法文版已先后出版,德文版與正體中文版差不多同時付梓,英文版則尚未問世,恭喜你和西、法、德的父母得以先睹為快。

  本書所談的自然是教養(yǎng)子女和為人父母之道,若精確地說,本書其實是「父母成長書」,大不同于一般的「教養(yǎng)子女書」。書中直指如何能藉父母這個角色,成長為更完整、更成熟、更專注、更具洞察力的人,同時也造就出具有同樣特質(zhì)的孩子。作者說,當初原訂的英文書名為《正念的父母之道:養(yǎng)育孩子,自我成長》(Mindful Parenting: Nurturing OurChildren, Growing Ourselves ),唯編者因顧慮當時正念并不普及而將書名訂為《享受每天的幸福:正念做父母,內(nèi)心下功夫》(Everyday Blessings: the InnerWork of Mindful Parenting)。從那未曾發(fā)表的書名,我們可看出其中的多重意涵,原則上是「養(yǎng)育孩子必須同時致力于自我成長」,方法上是「自我成長是養(yǎng)育孩子的途徑」,效果上是「養(yǎng)育孩子時,自我便成長了」

  教養(yǎng)孩子,教養(yǎng)自己,也讓孩子教養(yǎng)我們

  本書從為人父母猶如站在分岔路口說起,有危險,也有無窮希望,再談到自主權(quán)、同理心和接納是正念父母的鼎立三足,繼而談到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對待生活,親子如何同頻和共振,甚至如何面對外在世界快速的變遷,如網(wǎng)際網(wǎng)路、社交網(wǎng)站、手機文化、媒體瘋、消費瘋(我們何妨再加上時尚瘋、政治語言瘋和八卦窺伺瘋)的興起。每一個分支點都是選擇和轉(zhuǎn)化的契機,我們的選擇將為自己和孩子的人生定向、定位。

  孩子一生有來自家庭、學校、同儕、社會的各種影響,父母只能守備其中一壘,我們無法控制球來自何方,是高飛還是滾地,但我們對孩子的影響比誰都早,與孩子的距離比誰都近,我們的工作也無人能夠取代。因此我們必須眼觀大局,同時懷抱著正念,專注守備區(qū)出現(xiàn)的各種狀況,采取最佳因應措施。

  換個角度看,孩子也站在比誰都近的距離來審視我們,挑戰(zhàn)我們的每一個期待、每一個執(zhí)著、每一個信仰,踩到我們的底線,踢到我們的罩門,暴露我們的局限,一直拿著鏡子讓我們深入照見自己。孩子是出題的老師,我們?nèi)舨辉趦?nèi)心下功夫,便難以通過形形色色的大考小考。如果我們誤以為父母是權(quán)威,可按一己的期望來形塑孩子,那我們就錯過了眼前最好的老師。以孩子為師,或如作者那樣視孩子為家中的常駐禪師,豈不是反向教養(yǎng)(reverse parenting)?這樣一來,親子之間便不可能是單行道,而成了雙向教養(yǎng)、雙向滋養(yǎng)!

  我們懂得如何做父母之后,便可看出我們?nèi)绾问芑萦谧约焊改傅慕甜B(yǎng),也看出沒有完成的成長,然后自我教養(yǎng)(self parenting),繼續(xù)成長。

  人常說孩子是父母最珍貴的禮物,其實父母又何嘗不是孩子最珍貴的禮物?愿普天下的父母都能懷抱著正念,踏上這一段最艱鉅也最喜悅的旅程,在每一刻,都能把最好的自己獻給孩子!

-------------------------------------------

《正念父母心》正文選讀:

  什么是帶著正念做父母?

  和孩子一起從事日常活動時

  時刻問自己: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要把正念融入父母之道,就要了解正念是什么。正念就是時時刻刻,不加評斷的覺知。培養(yǎng)正念要靠刻意增進專注當下的能力,而且盡力持續(xù)一段時間。在這過程中,更能體會到我們一路展現(xiàn)的生命。

  平常,我們的生活都是自動導航模式,專注是有選擇性的,或偶一為之,將許多重要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或者根本不知不覺,而且是根據(jù)喜不喜歡、想不想要,對自己的經(jīng)驗形成迅速而未經(jīng)檢驗的判斷。正念提供父母之道一個非常強有力的方法和架構(gòu),使父母注意到自己每一時刻的所作所為,同時穿越自動的念頭和情緒面紗,看到更深的真實。

  正念是佛教修行的核心,與培育專注力密切相關(guān)。正念修行在亞洲代代相傳,至今仍非常盛行,也開始走入西方主流社會,如醫(yī)學、神經(jīng)科學、心理學、健康照護、教育、法律和社會方案里。

  正念是一種禪修訓練,有許多方法。我們可把這些方法想成不同的門,都通入同一個房間,從每一個門來觀看房間,都是一個獨特而不同的觀點。然而一旦進入房間,不管從哪個門進來,都是同一空間。無論使用什么禪修方法和傳承,都是運用專注能力,達到一切活動之內(nèi)和背后的秩序和寂靜,無論那些活動在表面上看起來多么混亂。

  培育正念有很多種方法,正確的路不只一條,就像父母之道一樣,也不只一條。

  懷著正念做父母是,和孩子一起從事日常活動時,記住什么才是生命的核心。大部分時間我們都需要提醒自己,甚或承認自己對人生最重要的事一無所悉,因為生命意義和方向的線索很容易就不見了。但就算在最困難、最可怕的時刻,也可以退一步或是重新開始,用新鮮的視角問自己:「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懷著正念做父母就是看看我們是否記得把這樣的專注、開放和智慧融入與孩子同在的時刻。這是真正的修行,自有本身的內(nèi)在紀律與形式,對孩子和父母都深有助益,但唯有真正修行才會發(fā)現(xiàn)。

  從孩子身上學習,需要專注和靜心。沉靜中才能去看、并看穿內(nèi)心經(jīng)常肆虐的混亂、晦暗和自動反應,于是培育出更清明、更平靜、更智慧的心,直接用于父母之道。

  父母有自己的需求、渴望和生命,孩子也是。但是常常在大局和小節(jié)中,父母的需求也許和孩子的非常不同,有時還有沖突。親子的需求有所牴觸時,很可能會導致意志的角力,看最后「按誰的意思行事」。要是父母覺得有壓力、過度操勞,而且累壞了,尤其如此。

  懷著正念做父母就是在這種時刻培養(yǎng)覺知,知道親子的需求如何相互依存,而不是互相抗衡。我們的生命深刻連結(jié),幸福是雙向影響。如果孩子不好,我們就痛苦,如果我們不好,他們也痛苦。

  只要懂得孩子和自己情緒和生理上的需要,并視孩子不同年齡的需要,找出方法讓每個人都滿足所需,大家都會從中受益。只要父母有這種敏感度,就會加強親子之間的連結(jié)感。當我們活在當下,孩子會感覺到我們對他們的承諾,甚至在困難時刻也不例外。而且,在雙方的需要發(fā)生沖突時所做出的抉擇,更是出于知心的連結(jié),這抉擇也會蘊含更多的慈悲和智慧。

  自主權(quán)

  尊重孩子的自主權(quán)

  就是接受不同階段和不同性格的現(xiàn)實

  父母必須尊重孩子,有什么意義?走自己的路到底是什么意思?真正的道路是什么?成人和孩子怎樣體驗自主權(quán)?有著天差地別性格的孩子,在不同年齡和人生階段又會如何體驗自主權(quán)?

  尊重孩子的自主權(quán)就是接受不同階段和不同性格的現(xiàn)實,也意味小寶寶送出訊息,有人回應了,因為我們是小寶寶跟世界主要的交流介面。如果小寶寶哭了,我們把她抱起來,我們出現(xiàn)在她跟前,我們聽見她了,我們想給她舒適和幸福感,這樣一來,我們尊重了她想要世界回應她的權(quán)力。我們應該給予她那種尊重,并且告訴她世界是會回應的,世界有她的一席之地,她有所歸屬。不管我們在任何一刻想不想這么做,都要刻意地練習。

  給予孩子自主權(quán)可以是一棟對孩子很安全的屋子,這樣學步兒可以安全地自由自在探索四周的環(huán)境;而即使在相當安全的環(huán)境中,還是要經(jīng)常注意學步兒,這也是給她自主權(quán),是一種尊重、一種宣告,表示孩子理應得到一臂之遙內(nèi)的警覺注意。家有學步兒的父母,都已培養(yǎng)出第六感,知道什么時候玻璃杯太靠近桌緣,就算是正在跟另外一個人說話,也會在孩子抓到杯子以前把它移開。

  另一方面,要是孩子探索時,我們一直用恐嚇,像是「別這樣,你會受傷的!」就會破壞孩子的信心,也把我們的恐懼灌輸給她。換個方式,安靜地幫助孩子或帶她走開,同時讓她繼續(xù)探險去,切記不要把恐懼注入她大膽的探索當中。

  青少年會選擇如何表現(xiàn)自己或直率表達意見,給予他們自主權(quán)就是愿意穿透他們的表相,因為他們那種內(nèi)在權(quán)力的表達,常常會嚇到年長的人,讓人產(chǎn)生排斥,以致無法看到潛藏的良善。我們聆聽,努力了解并欣賞他們的觀點、洞察力、技術(shù)和力量,給他們自主權(quán),也努力跟上這個時代加諸在青少年身上的巨大力量,意思是我們知道什么時候保持緘默,不管他們,知道什么時候伸出援手,用或不用言語,尊重他們?nèi)諠u增加的自主權(quán)。有時則是慈愛而堅定地明確設限,并嚴格堅持。

  我們的真實本質(zhì)并不是一直都很明顯。每時每刻的覺知,能使我們清楚看穿表相的面紗,為孩子好而采取行動。我們不可能單靠一個樂觀的行動,就完全開展出自己的自主權(quán),也不能把自主權(quán)完全交給另一個人,不管那個行動或時刻多重要。兩者都要用開放、洞察的心,持續(xù)不斷、熱情地擁抱當下。

  我們常質(zhì)疑自己的自主權(quán),或覺得自己和孩子的自主權(quán)互相沖突,每一天都感覺到各式各樣的挑戰(zhàn),換句話說,做父母有時的確很耗損,一直是份艱苦的工作,跟正念一樣。但如前所述,這是一種訓練、一個持續(xù)的召喚,要我們記得置身當下,看到并接納孩子的真實面目,同時把我們最好的一部分與他們同在,與他們分享。

  請記住,不能全靠思考來解決所有問題,因為生命里還有其他同樣重要的智慧在運作,父母需要嫻熟這種智慧,才能幫助孩子也展現(xiàn)出這種智慧。其中一個就是同理心。

  如果每一刻都是成長的機會,是誠實對待自己的機會,都是看我們?nèi)绾慰创⒈S羞@一刻,而引導我們走向無數(shù)下一刻的分支點,那么,此刻給予孩子自主權(quán),在彼時、彼處,孩子的真實本質(zhì)就會浮現(xiàn)出來,被看到,被默默地禮讚。這樣一來,成長中孩子就會有自我接納、自尊、自信,并信任自己真實本質(zhì),一切逐漸生根、發(fā)育、成熟。

  以下是一個絕佳范例,我們看到一位父親如何把自主權(quán)送給孩子當禮物:

  「爹地一定會很生氣。」我媽媽說。那是一九三八年,在貓溪山(Catskill Mountains)的民宿。熱的星期五下午,三個九歲的城市男生把在鄉(xiāng)下該做的事都做光了,抓了青蛙,采了藍莓,在夠冷的水中發(fā)抖,我們在這個無聊下午需要的,就是一些行動。

  阿弟、伊力跟我躲在涼爽的「賭場」里,想著還有什么可玩的,這是住宿的客人每晚玩賓果游戲和偶而碰上巡迴魔術(shù)表演的小屋子。

  漸漸,有個靈感跑了出來:賭場太新了,木框和石膏板太漂亮了,我們要弄一點看不出來的破壞,留下無名的記號,永遠!當然,想都沒想會有什么后果。

  我們一開始拿了個長木凳,像個攻城槌,重重地撞牆,撞出一個很棒的洞,但好小,于是我們再撞一遍,又一遍……。后來我們重重喘著氣,流著英雄的汗,檢查首次痛痛快快的破壞,過程很爽,我們簡直鬼迷心竅了,結(jié)果石膏板一塊完整的也不剩了。

  還來不及有一絲后悔,房東比歐羅斯先生出現(xiàn)在門口,怒氣沖天:等晚上男士們從城里回來,他-要-告-訴-我-們-的-爸-爸!

  接著他告訴了我們的媽媽。我媽媽覺得我太離譜了,她要交給爸爸去懲罰,「還有,」她說:「爸爸知道了,一定會很生氣的。」

  六點鐘,比歐羅斯先生等在車道上,冷酷地等爸爸們現(xiàn)身,在他身后,前面門廊擠滿了義憤填膺的人,像票都賣光的露天看臺,他們看過玩賓果游戲的皇宮,知道整個夏天都得忍受那種殘破局面,他們也要討回公道。

  阿弟、伊力和我各自發(fā)現(xiàn)門廊上有不顯眼的地方可站,小心和其他兩人保持距離。

  阿弟的爸爸先回來,比歐羅斯先生告訴他,又給他看破壞的現(xiàn)場。他很小心把皮帶取下,很熟練地惡毒抽打哭叫的阿弟。以前很友善、現(xiàn)在很丑惡的人們頻頻讚許。

  伊力的爸爸第二個回來。他氣瘋了,把兒子推倒,當頭打了一記。當伊力躺在草地上哭,他又朝他腿上、臀部、背部踢。伊力想爬起來,他繼續(xù)踢他。

  我想知道我爸爸會怎么做?這輩子他還沒打過我。我看過一些同學的瘀傷,甚至晚上聽到某座房子傳出尖叫,但都是那種小孩、那種家庭。為什么有瘀傷,又是怎么弄的,對我都是灰暗的抽象觀念;現(xiàn)在可不是了。

  我看了看媽媽,她很生氣,早先她很清楚告訴我,我犯下一種特別的罪,這是不是表示我死定了?

  是我爸爸開著雪佛萊回來了。他停下時剛好看到伊力的爸爸拖著他走上門廊的階梯,進入房子。他走出車子,我害怕得都發(fā)昏了,比歐羅斯先生開始講話,爸爸聽著,襯衫都汗?jié)窳耍粔K潮濕的手帕拖在脖子上,他一直不太適應潮濕的氣候。我望著他隨比歐羅斯先生進了賭場,我堅強而剛正、又熱又困惑的爸爸,到底會怎么想這整件事?

  他們出來的時候,我爸爸看了我媽一眼,用嘴形無聲說:「哈蘿。」然后他眼睛找到我,瞪了我好一會兒,沒有表情。我想讀出他眼晴要說什么,但他轉(zhuǎn)開去看那群人了,一張張想看熱鬧的面孔。

  然后,他居然上車,開走了!沒人想得到他跑到哪里去了,媽媽也不知道。

  一小時后,他回來了,車頂綁著一疊大塊的石膏板。他下車,手里拿著一個紙袋,一個槌子伸出頭,他一句話也不說,把石膏板卸下,一塊一塊搬到賭場里去。

  他那一晚沒有出來過。

  媽媽和我吃晚餐都沒說話,后來整個星期五晚上,甚至我上床后好久還都聽到,每個人都聽到,槌子持續(xù)砰砰砰砰的聲音,我想像爸爸流著汗,沒吃晚餐,沒陪媽媽,越來越氣我。明天會不會是我的最后一天呀?我到半夜三點才睡著。

  第二天早上,爸爸沒提起一句昨天晚上的事,也沒有表現(xiàn)出一絲一毫的憤怒或責怪。這一天沒什么特別,嗯,其實是過了個平常但甜蜜的週末。

  他氣我嗎?我敢說一定氣,他那一代的人責罰子女就像上帝賦予的權(quán)力,但他知道「揍小孩」就是打人,打人就是犯罪。他也知道,孩子挨打了,總是只記得疼痛而忘了原因。

  多年以后,我也意識到,他想不出他怎么可能侮辱我;也無法像其他父親,演出一場報復給人看的好戲。

  但是我父親也表明了立場,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八月下午自己的行為是多么可惡。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也是我知道我能多信任他的一天。

  ︱梅爾.拉薩若斯(Mell Lazarus),《母媽》(Moma)和《桃子小姐》(Miss Peach)漫畫家、小說家。摘自紐約時報周日版,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八日

  時間

  父母很容易感覺時間不夠,受著時間追逼走投無路。一天早晨,四歲女兒要從三件衣服當中選一件,我(喬)聽到自己告訴她:「快點,我沒時間。」這話傳達了怎樣的訊息!

  我們可以采取一些行動,給自己更多的時間,也盡量利用時間。譬如早點起床,讓孩子也早起,早上便不必趕;或者前一天晚上把要穿的衣服準備好。我們常把所做的一切著色,感到時間緊迫。為此,我們可以調(diào)到呼吸上,看到我們對未來的恐懼只是念頭,而當下,現(xiàn)在發(fā)生的事情,是珍貴的機會,不該被踐踏。此時此刻永恒的品質(zhì)都在小事情中發(fā)現(xiàn),像記得說「再見」時要有目光接觸,或來個擁抱。當然,此處的關(guān)鍵不是因為這些是「好」事就自動做,而是因為我們臨在當下和心靈開放而自然生起。

  當我們擔心就要遲到了,聽聽自己的聲調(diào)。做一個實驗,試著降低聲音,更深度進入當下、身體、呼吸。

  我們可以做的另一件事是,別為孩子安排太多事,他們需要時間,無所作為。這種「關(guān)機」把時間變慢了下來,讓想像力有發(fā)揮的空間,無論自己一個人,還是跟朋友在一起。孩子需要時間來感覺無聊,并找出如何進入無聊,穿過它,不論是不是在我們的引導之下。

  如果我們不知道時間壓力對家庭的影響,便會冒著風險不斷加速、不停地有所作為,并把這樣的生活方式傳遞給孩子。當今世界的發(fā)展趨勢,數(shù)位無處不在,打斷或干擾我們,或提供「更好的」,不斷把我們拉出此時此地。面對整個社會不安頓、自我分心,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寧靜、置身當下,并融入家庭,以恢復平衡,并滋養(yǎng)無所作為的生命層面。

  來過正念減壓診所的很多人都說,早起,花些時間在寂靜中禪修,為一整天定下了基調(diào),價值遠遠超過了花同樣的時間睡覺。他們更平靜,對那一天做事的方法和最關(guān)心的事情,意向也更堅定。他們還觀察到,家人也會感受到他們禪修的效果。只要有一個人練習正念,整個家庭的壓力程度都會降低。

  有時候,決定要有更多的時間在一起,而不是賺更多的錢,對家庭是非常健康的。否則,很諷刺也很悲哀的,當我們「討生活」卻沒有檢視「生活」到底是什么,很可能錯失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

附錄:本書目錄

  中文版序身處當下,每一刻都是契機

  推薦序教養(yǎng)不是唯一的模式彭榮邦

  作者序一因為正念,我看得更完整喬?卡巴金

  作者序二帶著正念做父母的豐富與喜悅麥拉?卡巴金

  譯序跟孩子一道成長雷叔云

  卷1 危險和希望

  為人父母的挑戰(zhàn)

  什么是帶著正念做父母?

  怎么做才好?

  卷2 帶著正念做父母的基礎

  高文爵士和丑女

  自主權(quán)

  同理心

  接納

  卷3 看待事情的方法

  為什么要做父母?

  常駐禪師

  長達十八年的禪修營

  修行

  呼吸

  修行就是耕種

  從思考中解脫

  洞察力

  禪修

  一封關(guān)于禪的信

  兩浪之間的靜止

  卷4 生命自處的方式

  孕育新生命

  分娩

  身心健康

  滋養(yǎng)

  心靈食物

  卷5 共振、同頻和同在

  共振

  同頻

  碰觸

  學步兒

  時間

  同在

  杰克與魔豆

  就寢時分

  偈頌和祝福

  卷6 選擇

  療愈時刻

  誰是父母?誰是孩子?

  家庭價值

  健康的消費選擇

  媒體瘋

  平衡

  卷7 真相

  男孩子

  池上冰棍球

  野外露營

  壘球打破愁云慘霧

  女孩子

  破頭巾公主

  倡言、直率和負責

  教室中的正念

  卷8 限制和開放

  期望

  局限和開放

  管好自己的事

  棋子總要你先下

  分支點

  卷9 黑暗與光明

  無常

  埋葬悲傷的河流

  命懸一線

  沒有保證

  迷路

  為時不晚

  尾聲

  順道拜訪當下

  帶著正念做父母的七種意向

  帶著正念做父母的十二項練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培養(yǎng)高情商孩子,從這 8 個方法開始
真正的教養(yǎng)是這樣的,別讓你的孩子沒有教養(yǎng)
如何招架孩子的任性
父母教養(yǎng)杰出孩子要做的50件事
管還是不管?聽話與自主,規(guī)則與自由,二者之間的度該如何把握?
“20多歲了,父母怎么還管這么嚴…”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虞市| 北票市| 扎兰屯市| 东兰县| 筠连县| 黑河市| 咸阳市| 柘荣县| 南丹县| 博乐市| 墨竹工卡县| 合川市| 武邑县| 尼玛县| 天镇县| 南乐县| 墨竹工卡县| 铁岭市| 广东省| 敖汉旗| 南昌市| 民县| 镇雄县| 巴彦淖尔市| 大埔县| 那曲县| 陇南市| 平山县| 新绛县| 龙泉市| 峡江县| 团风县| 四会市| 谷城县| 双牌县| 军事| SHOW| 乌兰浩特市| 藁城市| 石景山区|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