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師造化——黎雄才的尋源之路”開幕現場
2020年1月8日,由嶺南畫派紀念館、廣州美術學院 、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北京畫院主辦,北京畫院美術館承辦的“重師造化——黎雄才的尋源之路”在北京畫院美術館五層會議廳開幕。
作為北京畫院2019年“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的重要項目,此次展覽選擇嶺南畫派代表畫家黎雄才為研究對象,以“重師造化”為題,分成“萬里只車隨屐筇——對景寫生”“氣傾百代鑿洪濛——變革新風”“河山腳底藍本供——創變粉本”三大板塊,共展出了黎雄才的百余件畫作。
北京畫院藝委會主任、著名畫家王明明開幕致辭
廣州美術學院院長、廣東省美協主席李勁堃開幕致辭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開幕致辭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總館長王璜生開幕致辭
廣州美術學院圖像與歷史高等研究院院長、藝術與人文學院院長尹吉男開幕致辭
展覽開幕式由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主持
嘉賓合影
展覽策劃圍繞黎雄才上世紀40年代起的寫生線索展開,將其置諸于整個20 世紀中國畫發展情境之中,試圖回歸黎雄才“尋源之路”的創作軌跡與藝術實踐,進而探尋“黎家山水”的傳承支撐乃至嶺南畫派藝術的發展脈絡。
“作品方面,我們主要呈現了他的山水、人物、草蟲,試圖通過這些作品為大家呈現一個多方面的黎雄才。此次展覽我們也試圖從黎雄才先生的個案出發,找到更多的關于研究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的重要的一些節點性問題。” 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介紹到。
展覽現場
北京畫院藝委會主任、著名畫家王明明越來越認識到20 世紀藝術大家在中國畫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此次展覽讓我重新認識到黎雄才先生的價值。在與黎先生的短暫接觸中,我發現他是一個很傲的人,但從作品細微之處又能看到他對中國畫底線的堅守,以及對中國畫的深刻認識。嶺南畫派有一個值得我尊重的一點就是他們每一個人都帶有強烈的嶺南意識,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去深思。對于黎雄才先生的作品,我們應帶著崇敬、敬畏之心去看待和借鑒。”
在廣州美術學院院長、廣東省美協主席李勁堃看來,“此次展覽無疑給北京觀眾帶來了一個南方重要畫家的案例。”
黎雄才(1910-2001)是嶺南畫派最為杰出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近現代新國畫運動的重要實踐者。其早年師從“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后留學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回國后任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副院長、嶺南畫派紀念館館長等職務。
藝術上,他擅長巨幅山水,畫作氣勢磅礴,墨韻渾厚,被譽為“黎家山水”,又精于花鳥、草蟲,早年人物寫生更不乏意趣神妙之佳作。一生作品浩瀚,包括寫生、創作和教學課稿,涉及人物、山水、花鳥、草蟲、書法等科目,林林總總,蔚為大觀,是一位具有全面素養的杰出畫家。理念上,作為高劍父弟子,黎雄才直面中國山水畫困境,終其一生實踐著“折衷中外,融匯古今”的藝術主張。
展覽現場
“為了進一步探究黎先生的藝術成就,2008年,嶺南畫派紀念館開展了《百年雄才》研究項目,并希望用不同的視角展示黎雄才先生的創作。我比較欣賞此次北京畫院的研究方案,尤其是展覽效果和文字導讀,讓我看到了一個黎雄才研究非常不同的角度。” 李勁堃在接受藝術網記者采訪時說到。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認為“從黎雄才先生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自己的藝術表現能力有著充分的自信,同時,我們可以從他的筆墨中感受到時代的精氣神,更重要的是他對普通勞動者的同理心。對我們來說,每一個展覽都是一次對藝術家的全新解讀,全新認識,同時也是對當下創作一次醍醐灌頂式的洗禮。”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總館長王璜生對黎雄才先生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寫生。的確,“寫生”是黎雄才創作中的基石。早在黎雄才赴日本留學之時,便學習了西方觀察自然的態度與深入嚴謹的寫生方法;四十年代起,在川蜀、西北長達八年之旅,黎雄才以寫生為途徑實現中國畫改造的踐行之路,留下數千幅畫稿。如此,經過反復的研究、探索、實踐,最終臻于成熟,黎雄才其后創作了諸如《武漢防汛圖卷》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代表作,以此解答了“中國畫如何表現生活”的時代命題。可以說,《武漢防汛圖卷》的成功誕生是建立在大量對景寫生的基礎之上的,此次展覽也呈現了黎雄在武漢抗洪時多次親臨現場搜集素材時所創作的十余件寫生作品。
“黎雄才先生用寫生表達西南、西北河山,為中國藝術在特定歷史階段做出了貢獻,值得我們做更深入的研究。” 王璜生說到。
值得注意的是,黎雄才雖以山水畫著稱,但人物畫作品也并不在少數,尤其是在四十年前后更是創作了大量人物速寫。此次展覽開設“積稿盈尺何雍容”的速寫專區,就展出了《采藥歸來之老道》《東岳廟道士》《蘭州寫生》等黎雄才在西北、川渝時所繪的人物作品。
此外,除了觀眾熟悉的創作稿與課徒稿,展覽還呈現了黎雄才留下的幾本珍貴的速寫本。這些速寫本涵蓋黎雄才在寫生途中所見所聞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物、樹木、山石、瀑布、草蟲、花卉以及創作感悟、心得筆記,還有隨手畫下的地圖等等,堪稱為黎雄才的“旅行寫生日記”。翻開這些現已殘舊的本子,我們能夠跟隨黎雄才的印跡探尋他的創作脈絡,體會到這位嶺南畫派大師對藝術灌注的飽滿熱情。
2001年,黎雄才于廣州病逝。他在年逾古稀開始創作的《珠江長卷》是其晚年寫生的扛鼎之作。此次展覽展出了“貴州婁山關”段,長達七米,渾厚雄奇,筆墨酣暢。這幅總長六十余米的《珠江長卷》被學者指出“超越了其此前構建的諸多法則”,或可認為是黎雄才對自己一生寫生之路提交的最終答卷。
從早年的空靈雅潔演化至后期的沉雄樸茂,從傳統意境到現實山水的真實訴求,黎雄才藝術的獨特價值在于他極大拓寬了中國畫創作的筆墨語言,在改變傳統中國畫面貌的基礎上圖變圖新。這種突破與創新,雖持續貫穿于黎雄才的整個藝術創作生涯,但他那種“力求真實刻畫對象”的審美定勢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時便已逐步確立。因而,此次展覽并不以黎雄才為人熟知的巨幅山水為切入點,而視為是對黎雄才筆墨語言與風格演變的一次追源溯流的探索。我們更期望觀眾能夠通過這場“尋源”之旅,了解到“黎家山水”之外的更全面、更具體、更鮮活的黎雄才。
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2月23日。
《珠江長卷之四——貴州婁山關段》(局部)35×733.5cm 20世紀80年代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西湖之晨》25x31cm 1956年 紙本設色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東莞道中》 25x32cm 1973年 紙本設色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建窯》 26x32.5cm 1958年 紙本設色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海水畫法》 25x34.5cm 無年代 紙本設色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畫石法》 25x33.5cm 無年代 紙本水墨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張公堤上》 29×39cm 1954年 紙本水墨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戴家山速寫》 29×37.5cm 50年代 紙本水墨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寫生圖》 50年代 29×37.5cm 紙本水墨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東岳廟道士》 33×23cm 40年代 紙本水墨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黃河三門峽》29.5x116cm 1958年 紙本設色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武漢市郊雪后》 33x131cm 1956年 紙本設色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藝術家簡介:
黎雄才(1910-2001),廣東省肇慶人。早年師從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后留學日本,擅長巨幅山水,作品氣勢恢宏,被譽為“黎家山水”,又精于花鳥、人物,書法則淵雅雄豪,自具風骨。
黎雄才秉承“折衷中外,融匯古今”的藝術革新思想,在山水畫創作中遵循傳統,強調在“師造化”中“得心源”,面向生活,深入自然,在生活中提煉主題,尋找尋感,創造出了富于時代特征和鮮明地域特色的筆墨語言和表現形式,成就斐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的作品《瀟湘夜雨》獲比利時國際博覽會獎;一九四一至一九四八年自川蜀入西北旅行寫生,留下各類寫生畫稿數千幅;一九五六年創作的《武漢防汛圖卷》被美術界譽為“抗洪史詩”,是具有全面素養的一代大家。
【展覽信息】
展覽:重師造化——黎雄才的尋源之路
開幕時間:2020年1月8日上午10時
展期:2019年12月26日——2020年2月23日
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三、四層展廳
《海水畫法》 25x34.5cm 無年代 紙本設色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畫石法》 25x33.5cm 無年代 紙本水墨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