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一代,北有突厥,西有吐蕃,南有南詔,東有契丹,戰火連綿,無有休時。煌煌大唐宛如一頭雄獅,被群狼環伺,縱凜然無懼、所向披靡,卻也遍體鱗傷、流血不止。而看來最為瘦弱的契丹,時而為犬,時而為狼,降而復叛,叛而復降,與大唐糾纏長達近百年之久,并終究迎來了安史之亂,給予大唐掏心一擊,偌大帝國從此頹然黯淡,直至生命的終結。
武則天時大唐形勢圖
序章:大賀氏聯盟
契丹傳為東胡遺種,東胡因居匈奴以東而得名。秦漢時東胡為匈奴冒頓所破,散而為二:一支退居烏桓山,自稱烏桓;一支退居鮮卑山,自稱鮮卑。
三國時,曹操北征烏桓,大將張遼陣斬烏桓單于蹋頓,受降二十余萬;鮮卑族首領軻比能見勢不妙,向曹操納貢稱降。后軻比能欲統一諸部,結果被幽州刺史王雄遣刺客韓龍暗殺,鮮卑各部從此陷入混戰。
至南北朝時,鮮卑拓跋氏擊敗諸部建立北魏,戰敗的柔然部逃往東北地區,分為北柔然及南柔然:北柔然后又被稱為室韋,漸演變成蒙古;南柔然則分為八部,直到唐朝初期,才終于在大賀氏首領摩會的鐵腕下組成大賀氏聯盟,統稱契丹。
第一次背叛:愣頭青阿卜固
唐太宗于貞觀初遣李靖滅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送長安,飽受東突厥欺凌的契丹大酋長摩會,就切身感受到大唐的強盛。及至唐太宗三征高句麗,摩會之子大賀窟哥更是積極主動的“為王前驅”,他已不滿足于僅僅納貢朝拜,而是撲通一聲跪倒在天可汗面前:大哥,請收下我的膝蓋,我要跟你做一家人。這種要求怎么好拒絕?李世民欣然收下了這個小弟,還賜姓“李”,從此大賀窟哥,就變成了李窟哥。
唐太宗專為契丹設松漠都督府,李窟哥當上了夢寐以求的大唐都督。在大唐庇護下暫時遠離了白山黑水之間、弱肉強食的慘烈搏殺,短暫的和平很快又讓契丹人感受到了“野性的呼喚”。在李窟哥去世后,其子大賀阿卜固開始對大唐有諸多的不滿:比如為什么我上面還有個領導叫營州都督,比如為什么營州都督府的唐人都說些我聽不懂的鳥語?
更重要的是,父親口中那神勇無敵的天可汗早已去世,聽說繼任的皇帝不過是個文弱小子。大賀阿卜固終于不再掩飾自己的不爽,他帶領契丹開始了對大唐的第一次背叛,距離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不過十一年。
公元660年,唐高宗顯慶五年,“白袍將軍”薛仁貴“于黑山大破契丹”,大賀阿卜固被生擒獻于東都。
小孩子不懂事,唐高宗李治就換了個懂事的,讓摩會之孫李盡忠接任松漠都督,繼續統領契丹。李盡忠果然非常懂事,所以在接下來長達36年的時間里,契丹與大唐相安無事。
第二次背叛:老實人李盡忠
公元696年,武周萬歲通天元年,契丹部遭遇了嚴重的饑荒。當了36年老實人的李盡忠找大唐求幫助。可當時的武則天忙著鎮壓內部的徐敬業及諸王之亂,外面吐蕃、突厥又趁機搗亂,連年用兵加上年景不好,地主家業沒有余糧呀。
李盡忠的直屬領導,時任營州都督的趙文翙自然也變不出糧食,可其處理方式太過簡單粗暴,當場把李盡忠一頓亂棒轟了出去。36年了,也許讓趙文翙早就忘記眼前這個行將就木的老實人,還是契丹八部大賀氏聯盟的首領,即便裝的再像一條狗,可體內流淌著的卻仍然是狼的血液。
所謂“蔫人出豹子”,老實人發起火來是要死人的,鼻青臉腫的李盡忠回去跟大舅子孫萬榮一合計,反了!
他們帶著肚里空空、只剩滿腔怒火的契丹部眾一舉攻陷毫無防備的營州城,俘虜數百人,把趙文翙拖出來斬首祭旗。隨即李盡忠自稱“無上可汗”,比“天可汗”還臭屁;還宣稱要“還我廬陵王”:就是那個被武則天廢了帝位的親兒子,唐中宗李顯。不到十日,營州、崇州盡沒,契丹兵至數萬,號稱十萬。
黃獐谷之戰
武則天聞訊立即讓自己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掛帥,坐鎮榆關(今山海關)統籌全局,又命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二十八將率軍進討。她還恨恨的地把李盡忠被改名李盡滅,孫萬榮被改名孫萬斬……女領導總是有些很個人的風格。
這邊剛改完名字,浩浩蕩蕩的大軍就被契丹“盡滅”了,史稱黃獐谷之戰,
在此戰中,化外蠻夷李盡忠給大唐將領們上了一堂精彩的兵法課:什么叫先占地利,以逸待勞;什么叫示敵以弱,誘敵深入;什么叫分而化之,各個擊破。
李盡忠先是勘察地形,預先設伏于黃獐谷。隨后釋放此前在營州抓獲的數百俘虜,并假傳契丹難以為繼,只等官軍到來立即投降的消息,令官軍信以為真,爭先開進;
快到黃獐谷時,又故意派老弱病殘佯裝投降,還把老牛瘦馬遺于路旁,使曹仁師等放松戒備,舍棄步兵,督率騎兵輕進;
待得先頭騎兵進入黃獐谷時,李盡忠一聲令下,契丹伏兵盡起,官軍盡沒,無一逃脫;
隨后,李盡忠又用繳獲的軍印,令被俘虜的張玄遇等將領署名,詐稱營州已被攻克,速來!唐軍后面大部隊果然晝夜兼程急進,致其士馬疲憊不堪。契丹遂又于營州附近設伏突襲,至此二十八將全軍被殲。
詭異的是,據《朝野僉載》記載:早在武周如意年間,此戰前約四五年左右,民間突然傳唱一首《黃獐歌》:黃獐,黃獐,草里藏,彎弓射你傷。到這里算是應驗了。
東硤石谷之戰
武則天是個不服輸的女人,又派另一個侄子建安王武攸宜掛帥,大名鼎鼎的陳子昂為總管府參謀;還把擊敗過吐蕃重奪安西四鎮,打的后突厥默啜可汗投降喊武則天干媽的名將王孝杰調過來擔任主將,羽林衛將軍蘇宏暉為副將;短時間內又動員了,包括釋放的囚犯在內的十八萬大軍,繼續征討契丹。
而此時,年逾花甲的李盡忠自黃獐谷之役后,沒多久就油盡燈枯病死了,契丹軍由其大舅子孫萬榮繼續統領。
公元697年,武周萬歲通天二年,王孝杰大軍又在東硤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大敗,大唐將星王孝杰墜崖而死,唐軍幾被全殲。
當時王孝杰軍隊在東硤石谷與孫萬榮率領的契丹軍隊遭遇,狹路相逢勇者勝,王孝杰親帥少量精銳為前鋒,奮勇沖殺到谷口外,并結成方陣穩固陣線為后方大部隊爭取出谷時間。誰知道,統領后軍的副將蘇宏暉,竟然害怕了,跑了……沒有支援,王孝杰孤軍深入,全軍戰死,無一投降。
陳子昂登上幽州臺,提筆寫下流傳千古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感慨自己言不聽,計不用,致有此敗也。
連續兩次慘敗,唐軍兵馬損失起碼超二十萬,就連后世能入武廟七十二名將的王孝杰都隕落了,也不能動搖武則天的決心,一代女皇的字典里就找不到“輸”這個字。
親侄子都沒用,就派堂侄上!隨即武則天又令河內郡王武懿宗出馬,張九節、楊玄基為將再統兵二十萬出擊。孫萬斬你別走,再打!我看你能被挨幾次斬!
唐軍這次充分吸取教訓,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與孫萬榮在幽州陷入僵持階段。
就在此時,前年認了武則天為干媽的后突厥默啜可汗,眼瞅著孫萬榮是不行了,為了在干媽面前表現一番,親帥突厥軍突襲契丹部大本營,包括李盡忠、孫萬榮全家都被突厥軍俘虜。一時正與唐軍對峙的契丹軍人心惶惶,唐軍趁勢發起總攻。而此前被李盡忠說動一起反唐的奚人聯軍首領李大酺見勢不妙,竟然臨陣起義,跟唐軍一起痛打落水狗。
這下就算天神下凡也回天乏術了,契丹軍隊終于崩潰,契丹悍將李楷固、駱務整等均被俘,孫萬榮帥不到千人突圍而出。最后逃至潞水東(今北京通州附近),孫萬榮坐在一棵樹下暫歇,仰天長嘆道:現在唐人、奚人、突厥人都要我死,天下之大已無藏身之處了!旁邊部下聽見,于是砍下了孫萬榮的首級送給唐軍領賞。—所以當老板的,絕對不要跟員工說實話呀。
孫萬榮的首級被送往東都,武則天隨即任用契丹降將李鍇固、駱務整等繼續追擊契丹余黨。走投無路的契丹部只好接受奚人首領李大酺的招納,李大酺立李盡忠的堂弟李失活為契丹首領,一起投奔曾經的對頭突厥人。轉眼間,曾經互相偷襲、背叛的奚、契丹、突厥又成了一個陣營,大唐也無可奈何了。
而契丹于此役中以區區三四萬之眾,與大唐前后近五十萬大軍連續大戰,殲滅唐軍超二十萬之眾,最后還是在突厥、唐軍、奚人聯手下才導致失敗,可謂雖敗猶榮。
第三次背叛:大忽悠李大酺
公元712年 唐睿宗延和元年,鎮守幽州的“白袍將軍”薛仁貴之子薛訥,因與燕州刺史李進不和,被唐睿宗遷為并州長史,另以左羽林將軍孫佺為幽州都督。奚、契丹聯軍瞅著幽州空虛,忍不住來干一票。
剛到任的幽州都督孫佺,親帥左驍衛將軍李楷洛、左威衛將軍周以悌,發兵十二萬,騎兵八千北擊奚與契丹,結果在冷陘(今內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壩后)全軍覆沒,孫佺、周以悌均被俘虜,其后二人被奚、契丹獻于突厥,被突厥默啜可汗處死,史稱:冷陘之戰。
出兵時,將軍烏可利諫阻:道險而天熱,孤軍遠襲,前往必敗!甚至已遷到并州的薛訥也來信勸道:這么熱的天就不要出兵了,大兇也!孫佺聽了呵呵一笑:薛訥就沒怎么讀過書呀,北伐獫允的周宣王不也照樣六月出兵。然后對手下說:再有嘰嘰歪歪的斬首!軍師李處郁嘆了口氣道:飧(孫)若入咽(燕),百無一全。飧,飯也,飯吃到喉嚨管里,不就要被消化掉了嘛。昔日竇建德去牛口谷救王世充,當時也有人說:豆(竇)入牛口,豈有還期。后果然被李世民所擒。
接下來就更詭異了,根據《朝野僉載》記載:出兵之日,天現白虹,垂在兵營大門上。到了晚上,竟然有顆隕石降落在大營內。一時人心惶惶,卻沒有人敢說。大軍北去后,幽州境內的烏鴉、貓頭鷹之類的都不見了,原來是遠遠跟著軍隊北上了……這是準備跟著去吃肉呀……
孫佺命令左驍衛將軍李楷洛率領騎兵四千為前鋒,自己率領主力殿后。奚人首領李大酺率領奚、契丹八千騎兵與唐軍前鋒戰于冷陘,出兵時信心滿滿的孫佺,關鍵時刻卻有點慫了,想救又不敢去救,一直等到李楷洛四千騎兵被擊潰,這才下定決心,掉頭就跑。
李大酺抓住戰機,馬不停蹄從后掩殺,唐軍主力大潰。可唐軍實在太多,李大酺的奚、契丹聯軍殺的人馬疲軟,而孫佺在狂奔出幾十里地后,這才有喘息之機,收攏潰兵依山結陣自保。
李大酺看著鄒眉頭,自己兵力還是太少,連續作戰的騎兵再正面跟唐軍方陣硬杠,有點得不償失了。隨即來了個緩兵之計,假意派使者前去責備孫佺道:你沒事干嘛要來打我們?
孫佺膽子不行,嘴皮子倒是利索,馬上道:怎么是來打你們的?我是奉旨來犒勞你們的。前面那個李鍇固根本就不聽我的命令,自己帶著騎兵就上了,回頭我看見他一定把他給砍了,實在對不住呀李大兄弟,誤會,完全是一場誤會。
宣個圣旨,犒勞我們需要帶著十幾萬軍隊?誰信誰傻。不過李大酺使者也不過是拖延時間而已,跟著孫佺瞎扯道:既然是來犒勞慰問的,那帶了什么東西呀?孫佺立馬翻出布帛一萬多匹,怕不夠誠意,還讓軍將包括自己的紫袍、金帶之類全部脫下來,然后送給使者讓他帶回去。
等到孫佺派人把東西抬著跟著使者見到李大酺時,李大酺估摸著自己的部下也休息得差不多了,于是假裝同意道:回去告訴你們都督,讓他就從哪來回哪去吧,別再有誤會了。
孫佺得到消息后欣喜若狂,其他將士自然也急于逃命,撤退時完全不成隊形。李大酺這時又帶著已經恢復了體力的奚和契丹鐵騎,繼續開始從后追殺,唐軍根本無法抵抗,最終導致全軍覆沒。
唯有李楷洛、烏可利等極少數將士殺出重圍、逃出生天。李楷洛有個兒子,叫做李光弼,后面與郭子儀一起平定了安史之亂,成為大唐中興名將。
在這次突圍中,還有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傳說中的劍圣裴旻,與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舞并稱“三絕”,還傳授過李白劍術,而裴旻當時也在大唐軍中。
《新唐書·裴旻傳》中原文為:旻嘗與幽州都督孫佺北伐,為奚所圍,旻舞刀立馬上,矢四集,皆迎刀而斷,奚大驚引去。
這里的劍圣用的雖然是刀,可劍圣不是浪得虛名的,竟然硬是從槍林箭雨中殺了出來。后面回到大唐,更是憑軍功當上了左金吾大將軍。
這次大敗后,正逢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上位,跟太平公主等各種內斗,忙于鞏固皇位,大唐也就聽之任之了。
結果,公元716年,唐玄宗開元四年,屢戰屢勝的奚人首領李大酺,契丹首領李失活,竟然主動要求重歸大唐溫暖的大家庭,希望重設松漠都督府;一打聽,原來奚和契丹人最大的靠山后突厥出大事了:后突厥的默啜可汗在一次戰斗中不經意被殺,后突厥現在亂成了一鍋粥,已經自顧不暇了。
原來如此,唐玄宗一言不合就祭出大殺器—和親。沒錯,以往和親一般只是跟吐蕃、突厥,比如嫁給吐蕃松贊干布的文成公主。至于奚和契丹,對不起,不夠格。人家吐蕃、突厥好歹是跟大唐互為敵國,而奚和契丹呢?根本就是條流浪狗。可是在經過這么多次的戰爭后,奚和契丹人用刀劍向大唐證明,咋們工人有力量!
于是,自李盡忠叛亂后二十年,大唐重開松漠都督府,并于次年將永樂公主嫁給契丹首領李失活,固安公主嫁給奚首領李大酺。結果一年不到,李失活就掛了,唐玄宗又立李失活堂弟李娑固為契丹首領,至于永樂公主,那就繼續再嫁給李娑固,反正不接受退貨。
第四次背叛:打工人可突于
好日子沒過幾年,契丹又出亂子了。
李娑固手下有個悍將可突于,有點功高蓋主了,李娑固就想除掉他,誰知道事機不密,可突于來了個先發制人。
公元720年,唐玄宗開元八年,可突于攻擊李娑固,李娑固逃到營州躲起來。時任營州都督許欽澹命令安東都護薛泰率領驍勇五百人,會和奚人首領李大酺和契丹首領李娑固一起去清理門戶,結果聯軍大敗,就連能征善戰的李大酺,也和李娑固一起臨陣被殺,安東都護薛泰被生擒,嚇得營州都督許欽澹立馬逃進了山海關。
可突于立李娑固的堂弟李郁于為主,遣使者向唐朝謝罪。
唐玄宗能咋辦呢?只能冊立李郁于為契丹首領,同時也冊立李大酺的弟弟李魯蘇為奚人首領,參照前例,嫁給李大酺的固安公主自然也繼續嫁給李魯蘇了,當然也赦免了可突于之罪。
沒過一年,李郁于就“病死”了,至于怎么死的只有天知道,于是唐玄宗又立李郁于的弟弟李吐于。沒過兩年,李吐于就帶著老小逃到長安,打死也不回營州,沒辦法,回去就要“病死”呀!唐玄宗沒招了,我立一個,病死了;又立一個,跑了;不行就你自己看著辦,我是不玩了。于是可突于又裝模作樣的推出了李盡忠的弟弟李邵固為契丹首領。
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可突于也不想陪唐玄宗玩了,他自己把李邵固給殺了,這次不再立契丹大賀氏的子孫,而是從契丹八部中立了一個遙輦氏的子孫,名叫遙輦屈列的為契丹首領,然后還裹挾奚族一起投突厥去了,奚族首領李魯蘇帶著家小逃到長安。
好不容易造個反,首領不給我當,公主也不給娶,那我造反造個什么勁?我跳槽了。
由此可見唐玄宗的“和親”之策還是有效果的,至少被封官又娶了公主的,都沒有再反叛,都是一心向唐呀,可惜公主不能人人都分一個,自古人心不患寡而患不均。
可突于隨即在突厥支持下,開始攻擊沒給他升職加薪的前老板。
公元732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年,信安郡王李祎與幽州長史趙含章出塞與可突于戰于北山,大破契丹,俘獲甚眾,可突于逃跑。本來就不情不愿的奚族臨陣投降。唐玄宗立李魯蘇堂弟李延寵為奚人首領,并把宜芳公主嫁給他。
公元73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可突于又來犯邊,幽州長史薛楚玉、副總管郭英杰、吳克勤等率一萬騎兵和奚族,與可突于戰于渝關都山之下。這次可突于引來突厥兵作為后援,奚人竟然被嚇得臨陣脫逃,是役郭英杰、吳克勤陣亡,屬下六千人被殺。
唐玄宗沒辦法,只能讓正在與吐蕃作戰的名將張守珪來救場。張守珪擔任營州都督后,果然不是蓋的,自到任后連續出擊,把可突于打得有點懵。
這樣下去不行呀,可突于與他立的契丹首領遙輦屈列商量,面對張守珪只能智取不能力敵,他們決定實行詐降之策:假裝投降作為緩兵之計,同時求援突厥軍隊,待突厥軍隊到來再里應外合,一鼓作氣把張守珪干掉。
誰知張守珪將計就計,派部將王悔去到契丹大營商量受降事宜,其實是暗中聯絡早已打探清楚的契丹另一部落首領李過折。李過折是契丹大賀氏后人,你可突于“病死一個”、“趕跑一個”、又殺了一個,三任契丹首領可都是大賀氏家的人呀。關鍵后面還立了遙輦氏為首領,所以李過折早就想干掉可突于。跟王悔搭上線后,第二天晚上李過折就帥數十心腹,直接沖進可突于營帳,一點沒有防備的可突于和契丹首領遙輦屈列就這樣直接被亂刀砍死。隨即在張守珪大軍壓進下,李過折率領契丹部全體歸降。
公元735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可突于、遙輦屈列的首級隨即被傳首東都,懸掛在天津橋的南門。李過折因此被唐玄宗封為北平郡王、松漠都督,成為契丹部新一任的首領。
第五次背叛:報仇雪恨泥禮
同年,可突于部下泥禮又殺了李過折和他全家,并擁立遙輦氏迪輦組里為阻午可汗。李過折的被殺,宣告了契丹大賀氏時代的終結。而泥禮有樣學樣,干完這些后,再給領導打個報告:向大唐皇帝請罪,因為李過折脾氣不好,所以我把他全家都殺了。
唐玄宗果然又“照例”赦免了泥禮之罪,只是給他寫了封信批評教育他:領導怎么能隨便殺呢?你以后也會做領導的呀!冤冤相報何時了呀,不要就圖自己痛快。
不到一年,公元73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泥禮公開背叛唐朝。唐玄宗只得派張守珪繼續出馬,開元二十五年,“破契丹余眾于捺祿山(今遼寧興城境),殺獲甚眾。”
泥禮逃到松漠,張守珪繼續追擊,開元二十八年,再一次大敗契丹,“秋,八月,甲戌,幽州奏破奚、契丹。“
直到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寶四年,被張守珪追的到處跑的契丹部突然不跑了,又要來投降。理由也很簡單,后突厥被新崛起的回鶻徹底滅亡,而回鶻得以滅突厥,唐朝也是出了把力氣的,往哪里跑了?難道還能跑到吐蕃去?
迪輦組里率契丹部投降,唐玄宗賜迪輦組里漢名李懷秀,而后拜松漠都督,封崇順王,并以外孫女獨孤氏為靜樂公主嫁給李懷秀。
終章:契丹的崛起
還是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寶四年,距離契丹投降不到半年,李懷秀自稱不堪安祿山欺凌,殺了靜樂公主又叛逃了。
此時已是范陽節度使的安祿山,正為得到唐玄宗的寵幸而積極表現,于是親率大軍追擊,與契丹部大戰于潢水南,安祿山被擊敗,死傷慘重。這下打出了真火:大哥,你怎么都不配合一下。從此之后,安祿山就跟契丹部卯上了,雙方打打停停,互有勝負,而安祿山也是越打越強。
終于,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史稱“安史之亂”。
雖經郭子儀、李光弼平定,而煌煌大唐已黯然失色,此后藩鎮節度并起,又經黃巢之亂,大唐遂滅,從此開始了黑暗的五代十國時代。
而五代時,契丹迭剌部的首領耶耶律阿保機,乘中原內亂統一契丹諸部,廢痕德堇可汗后即可汗位,并先后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
公元916年,梁末帝貞明二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契丹國,建元神冊,即遼太祖。遼國建立后,阻午可汗李懷秀的子孫為遙輦九帳之一。
編者按:
1、兵法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唐太宗時,不戰而屈人之兵,至于張守珪平定契丹,一招挑撥離間,不費吹灰之力就令契丹自相殘殺,可謂“上兵伐謀”。唐玄宗用“和親”之策,雖然暫時籠絡住,卻狀況頻出,只能說是“其次伐交”;而至于武則天頻頻舉兵,興師動眾,即便戰而勝之,也只能說“其次伐兵”,關鍵是還連遭大敗。
2、又曰:國雖大,好戰必亡
發動戰爭,即便每戰必勝,也不可避免走向衰亡,如商紂王、隋煬帝在身死國滅之前,何嘗不是所向披靡?更何況如武則天般頻頻慘敗,唐代之衰落,其實早在“安史之亂”前,在武周時期已經隱患重重,而有唐一代強鄰環伺,如安祿山輩,擁兵自重者也是必然會出現。不設藩鎮節度,遲早也無法應對吐蕃等敵國輪番攻擊;而設立藩鎮節度,國家又有尾大不掉,分崩離析之患,有唐一代,難,實在是太難了。
3、《左傳》:畏威而不懷德;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其實國與國之爭,種族之爭,本就是弱肉強食叢林法則,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大體都是“畏威而不懷德”,用現在話說,大炮所及之處,才有和平。觀唐與契丹之間,反復叛亂,教訓不可謂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