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旅游或者歷史文化的朋友,相信有很多人都去過西安,參觀過秦始皇兵馬俑。秦朝雖然短暫,但給了后人無數幻想和謎題。為什么秦始皇要造這么多真人大小的兵馬俑?他死后是要成仙,還是要干翻閻羅王?秦長劍究竟是如何打造?等等。
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中,有一件堪稱鎮國之寶的“秦始皇銅車馬”,這是一座駟馬之車,一只馬的頭上還有高達22厘米的纛,象征著帝王座駕。全車都是由銅打造,從戰馬、車手到服飾、紋飾再到韁繩、箭箙、弓弩等,無一不逼真精美。
若非親眼所見,很難想象,2000多年前的技術竟然那么先進。
然而,更逆天的是銅車馬上的那把傘。
傘起源于古代的“障”,是古代帝王出行時,為了遮蔽太陽和路上的灰塵而設置的一種大遮擋物,后來就演變成了一種儀式,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能看到,古代帝王后面就有宮女拿著巨大的傘狀裝飾物。
秦始皇銅車馬上的這柄傘,其作用主要也是為了遮陽和避塵,但如果你去過博物館中,聽講解員解說,你就會明白,這柄傘很不簡單。所謂遮陽和避塵只是表面,其還有隱藏功能,十分逆天。
首先看設計。
秦始皇銅車馬的傘座、傘柄之間是自鎖式閉鎖結構,傘座包括了活鉸、曲柄銷式閉鎖,有暗槽,可以鎖死,也可以輕松打開;為了穩固傘柄,傘柄還有扣鎖桿,桿上有一活扣,有點像今天的圓環型活動插銷,可以鎖住傘柄中部,以防劇烈運動時傘柄折斷。
可以發現,這柄傘并不簡單,不但結構復雜精巧,而且運用了榫卯結構,足以顯示當時冶金、機械工藝的超高水平。
而在這柄傘頂端,與傘蓋連接處,則是一個齒輪。沒錯,是個青銅齒輪,據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銅齒輪。齒輪的作用是承接傘蓋,并與傘骨連接,可以保證均勻承受傘蓋壓力,畢竟傘蓋也是銅制。
再次看功能。
按理說,一柄傘而已,固定住不就行了嗎,何必還弄能自由拆卸的。其實,這正是始皇帝的高明之處。
秦始皇生前喜歡巡行,前后一共五次出巡。其中有一次就差點被張良雇來的大力士給砸死。所以,秦始皇對安全這一塊考慮的很周到。這柄傘拆開不是為了別的,正是為了防御。試想一下,傘柄與傘蓋分開之后,像什么?
沒錯,分開之后就是一把矛和一塊盾牌。傘蓋可以防御敵人,傘柄可以攻擊敵人。要知道秦始皇巡行是帶著大部隊的,可不是就他自己和一個車夫。如果連秦始皇都要拿著傘柄傘蓋來戰斗了,估計是極端情況了。當然,這種傘還可以整個拿下來,手持著遮陽遮塵。
不過,既然能考慮到作為備用武器,想來秦始皇巡行也是危險萬分。但他仍然堅持巡行,其目的不僅是為了威震天下,還有就是看看各地情況吧。